作者:四川省德陽市德陽中學高一16班 孟思葦
指導老師:鄧若雲
骨、血、肉組成人體,經脈是聯絡,脊梁是支撐。一個人的脊梁是硬堂的。
何謂脊梁?假如你簡單理解為支撐人體的脊椎、脊柱,不免膚淺了些。然雖淺,可見深。脊梁是脊椎、脊柱,支撐着肉身;脊梁是氣節、品質,支撐着靈魂。
魯迅先生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将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默默奉獻、勤勞勇敢、舍己為人、大義凜然等優秀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上下五千年的沉澱,此之謂“品”;而魯迅先生敢于在戰亂紛飛的時代站出來抨擊指責,試圖喚醒昏沉的民衆,拯救岌岌可危的民族,此亦為“品”。三口為“品”,并非衆說為大。三口,兩小口架一大口,衆說紛争,各執己見,在流言四起中有自己的說法與見解才為“品”。有品的人是存有自我與思想的。 一個有“脊梁”的人,必定懷品。
俗話說“莫讓人戳着脊梁骨走”就是指辦事不公正,遭人背後議論。所以,有脊梁的核心是有原則。原則即為底線,是人所能就接受的最大程度,寬容的最大範圍。假設一位流浪漢受饑多時,此時一個人以極其惡劣,不懷好意的态度“賞賜”他吃食,而流浪漢不接受,這是有脊梁。因為他有原則、有底線,在窮困潦倒之時也不接受嗟來之食。正如《孟子·魚我所欲也》中說道:“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一個有脊梁的人,必是正義公平的。古話說:“君子以浩然正氣養身”。一個人,不因小利小惠改變想法或決定,他們以正義為标尺來判斷正誤,這是君子,君子是有脊梁的人。《魚我所欲也》中說:“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不會困擾于金錢世俗中,當陷于其中時,則“此之謂失其本心”。一個有脊梁的人,對自己公平,對他人也公正。“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應得不會讓步,過之則難受也。 一撇一捺是為“人”,入筆須剛勁有力,因為脊梁是硬堂的,它要撐起這個“人”。失了脊梁是為“入”,入了世俗,入了平庸。 人皆為人,有脊梁者,稱之為“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