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笃志、切問、近思
——略論《論語》中揭示的科學學習方法
學習隻有講究科學的方法和策略,才可能達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孔子作為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在他一生的教育實踐中,不僅向學生傳授了系統的儒家知識和做人的道理,而且教會了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這些方法即使拿到今天使用,也不過時。
1、志向遠大
學習要樹立遠大志向,解決為什麼而學的問題,這不僅是學習的正确态度,更是科學的學習方法。唯有如此,學習才會以一貫之,始終動力不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為政第二),這是晚年孔子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他十五歲就立下了終生求學的志向,并把求學之路劃分為五個階段,五個階段雖然所達目标各不相同,但有一條主線貫穿始終,即孔子所言“忠恕”之道。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衛靈公第十五)。在這一理想鼓舞下,孔子一生發憤忘食,學而不厭。
儒家認為,做學問一定要有遠大理想,有遠見卓識,不可拘泥于小道,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緻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子張第十九)。在實現遠大理想的過程中,可以将目标進行層層分解,分步實施,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述而第七),孔子五十歲左右才開始學易,他認為三十歲之前學易,往往會因人生經驗不足,難以參透其中的奧秘。
2、互相切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學而第一),朋友自遠方來,為什麼會高興,因為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朋友相見可以互相切磋學問,難道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孔子不僅經常與朋友們切磋,還經常與弟子們切磋,子貢曰:“貧而無谄,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學而第一)。
切磋學問要有一種互相包容的心态,對于别人不同的意見和觀點,要學會傾聽和分析,不可盲從,更不可對發表不同意見的人進行人身攻擊,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為政第二),這樣做不但對學問有害,而且會影響朋友之間的感情。
3、溫故知新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為政第二),經常溫習已經學過的東西,在此基礎上學習新知識,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師了,這是好學的具體表現,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子張第十九)。況且,經常溫習、實踐已經掌握的知識,就好像小鳥練習飛翔一樣,看到自己每天都在進步,難道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因此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第一)。
4、學思結合
孔子認為,學習和思考隻有緊密結合起來,書本知識才能為我所用,真正變成自己的學問,學中有思,思中有學。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為政第二),隻學習不思考就會變得惘然無所适從。相反,隻思考不學習,也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寝,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衛靈公第十五)。
孟子也有類似的觀點,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治學一定要有一點懷疑的精神,對于書本知識,要學會多問幾個“為什麼”,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衛靈公第十五)。要通過自已的獨立思考,學會舉一反三,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公冶長第五)。
5、學用結合
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并在實踐中發揮作用,才能達到學習的真正目的,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子路第十三)。孔子非常謙虛地認為自己還沒有做到這一點,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述而第七),對顔回卻稱贊有加,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子罕第九)
由此可見,《論語》對學習方法的闡述已形成一個科學的體系,這一體系由子夏概括為:“博學而笃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張第十九),這不僅是學習的正确态度,也是科學的學習方法。正如《中庸》所雲:“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也,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中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