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子作為我們日常使用的器具,每天都會用到,喝茶、喝水、喝酒、喝飲料,難以想象如果生活中沒有杯子的話會是多麼的不方便。
現代的杯子,材質很多,主要有:陶、瓷、玻璃、塑料、複合材料、不鏽鋼等等,還有一些使用竹子、木材等普通材料以及用玉石瑪瑙等名貴材料做的杯子,但比較少見。
古人杯子的使用,大緻是在原始社會用竹子,用竹子做杯子很方便,無需太多加工即可使用。
考古資料表明最早的杯始見于新石器時代。無論是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還是河姆渡文化遺址中都見有陶制杯的存在。這一時期杯型最為奇特多樣:帶耳的有單耳或雙耳杯;帶足的多為錐形、三足杯、觚形杯、高柄杯等等。所以,陶杯應該是最早出現的,人類有意識制作的杯子。
之後慢慢發展,到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器,青銅制作的杯子也就順應出現
商朝獸面紋爵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到了戰國至漢代,随着制瓷工藝的發展,出現了原始青瓷杯,其中漢代的橢圓形、淺腹、長沿旁有扁耳的杯最具代表性;另外一個制作材料就是漆器,用漆器制作的杯子也慢慢盛行。
隋唐時期,陶瓷工藝日臻成熟,漆器、青銅器也因為其不耐高溫、容易生鏽等缺點,瓷器,尤其是青瓷器慢慢取代了漆器、青銅器作為飲用器具。隋代杯多是直口、餅底的青釉小杯。唐代的三彩釉陶杯和紋胎陶杯最有特色,當時還流行盤與數隻小杯組合成套的飲具。
到了宋元時期,中國的瓷器迎來了第一個鼎盛時期,五大名窯、八大民窯如雨後春筍,南青北白,瓷器已經占據了食用器皿的大多數,不論是胎土的提煉,還是釉的秘方以及對于釉色的追求、器型的多樣化,在宋元時期都達到一個頂峰。
明清兩朝就更不用說了,陶瓷已經在全世界範圍内成了中國的代名詞,故陶瓷制作的各種杯子,既有了實用性,又有很高的觀賞性。例如永樂壓手杯、成化雞缸杯等名品。受西方文化影響,随着白銀源源不斷流入中國,明清兩朝也開始使用金銀材料制作杯子等一下實用器具,隻是因為價格昂貴,一般隻有在宮廷和大戶人家才能見到。
曆朝曆代,幾乎都有使用名貴材質制作的杯子,比如瑪瑙、玉石、犀角等,這類的杯子一般在民間是見不到的,都是帝王、侯爵等顯貴之家才能用到。
杯子,大部分情況下作為實用器具,其材質使用的發展,器型的不斷創新,都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見證,我們購買、使用杯子,除了考慮外形是否是個人心儀之外,更重要的要考慮安全性,像一些化工壺、化工杯呀,劣質複合材料做的杯碗碟等等,千萬不要使用。
對于杯子的認識,我們從兩個角度來聊聊,那就是“材質”和“器型”,看看杯子的“前世今生”
第一 杯子的材質
1.青銅材質
商朝早期青銅獸面紋爵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獸面紋爵,通高16.1厘米,寬14.8厘米,重0.24kg。1956年收購,是故宮博物院現藏青銅器中時代最早的器物之一。
爵橢圓體,口内側有一圈唇邊,長流,短尾,流口上有二小柱,束腰,腰下有一圈凸起的寬帶,平底,底下有三錐足。腹飾獸面紋,無地紋。
商代前期的爵型制淳樸,紋飾簡單,鑄造粗糙,是青銅器初級階段。
商早期獸面紋斝(zhì) - 故宮博物院館藏
商朝後期青銅子工萬爵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商代青銅獸面紋觚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商晚期青銅獸面紋角 - 故宮博物院館藏
秦漢時期獸面紋兕觥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2.金銀材質
宋代芙蓉花金盞 - 四川省博物館館藏
唐代鎏金刻人馬狩獵紋杯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唐代摩羯紋金杯 - 陝西省
清代金帶托酒杯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中期鎏金錾花爵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代帶盞托銀杯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3.動物牙、角材質
清代彩繪牛角酒杯 - 四川省博物館館藏
清中期犀角雕仿古螭紋爵式杯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乾隆犀角雕雲龍紋杯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乾隆牙雕桃式杯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明晚期牙雕玉蘭花式杯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4.寶石、玉石、水晶、玻璃等類材質
秦代玉石高足杯 - 陝西西安市博物館館藏
漢代玉夔鳳紋樽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隋代金扣玉杯 -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
唐代鑲金獸首瑪瑙杯 - 陝西曆史博物館
明代瑪瑙梅花杯 - 武漢博物館館藏
清代瑪瑙杯碟 - 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代水晶兕觥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乾隆藍玻璃方花觚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5.陶瓷材質
新石器時代黑陶高柄杯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唐代越窯海棠式杯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宋代定窯白釉盞托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宋代建窯黑釉兔毫盞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北宋鈞窯天藍釉盞托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明永樂青花纏枝蓮紋壓手杯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乾隆瓷胎畫琺琅杯盞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6.竹、漆器、銅胎琺琅彩等材質
戰國時期彩繪漆渦紋方耳杯【觞】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西漢彩繪漆魚紋耳杯【觞】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明代竹雕蟠松杯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明永樂剔紅花卉紋盞托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竹制水杯 - 現代産品
竹制茶杯 - 現代産品
第二 杯子的經典器型
古代文人,基于傳統文化禮儀之下的審美,創造出了很多杯子的經典器型:
1.盞(茶盞/酒盞)【代表時期:宋代】
敞口、斜身、深腹、圈足,體略小。宋代有黑、白、醬、青、白和青白釉茶盞,以黑釉為貴。宋代盛行鬥茶,故黑釉茶盞在宋代頗受歡迎,其中的代表就是建盞。
宋代曜変天目建盞 - 日本靜嘉堂美術館館藏
宋代耀變天目建盞 - 日本靜嘉堂美術館館藏
2.壓手杯【代表時期:明永樂】
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豎直,自下腹壁内收,圈足。握于手中時,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壓于手掌中,體積大小适中,分量輕重适度,穩貼合手,故稱“壓手杯”,以明永樂青花壓手杯最為著名。
明永樂青花壓手杯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3.撇口杯
口略往外撇,腹微斂,滾圓圈足。也是杯中造型經典。
清雍正粉彩草蟲紋撇口杯
4.雞缸杯【代表時期:明成化】
明代成化朝禦窯廠創制的一種杯式。敞口,淺腹,卧足;杯上以鬥彩繪畫雌、雄雞及雛雞,間以山石、蘭草、牡丹。明成化鬥彩雞缸杯曾名噪一時,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時所仿最佳。
明成化鬥彩雞缸杯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5.高足杯【代表時期:元朝】
高足杯也稱馬上杯,它同于高足碗,上為碗形,下有高柄。高足杯也稱把杯,外觀美麗,實用方便,是陶瓷中的典型器物。
元代青花纏枝蓮紋高足杯 - 山西省博物館館藏
6.馬蹄杯【流行于明清】
流行于明清。敞口,斜削腹,内凹底小平底,官窯器底大多有年款,形狀倒置似馬蹄。明代以回青、灑藍、孔雀藍、白釉等品種為常見。清代雍正年間較為流行,多作鬥彩,以腹部飾四團花者為常見。
明代鬥彩團花馬蹄杯
7.鈴铛杯【流行于明清時期】
鈴铛杯亦稱“仰鐘杯”、“金鐘杯”、“磬式杯”,是杯式之一,流行于明清時期,因形如倒置的鈴铛而得名。
清康熙五彩遊魚鈴铛杯
8.雞心杯【代表時期:明永樂】
敞口,口以下内收,瘦底,圈足。因杯心下凹呈深圓渦狀,底心凸起雞心形,故名。系明代産品,永樂時景德鎮窯燒制有青花雞心杯和白釉雞心杯兩種,現均有傳世品。
明永樂青花雞心杯
9.三秋杯【代表時期:明成化】
三秋杯,明成化鬥彩杯之一。飲酒用具。造型為敞口,淺斜式腹壁,圈足。
明成化鬥彩三秋杯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
杯子造型還有好多,每個時期都會因為當時社會背景、文化背景,以及皇宮貴族文人雅士的不同審美以及追求而有不同流行款識、器型。
對于杯子,如果從使用的角度來說,外形不是重點,喜歡就行,安全實用耐用即可。如果從收藏的角度來說,則要對每個時期、每種器型以及其紋飾要有所了解,任何一種文化,脫離了其誕生的背景、條件,就會失去意義。感歎我們祖先留下的文化,在這小小的杯子中也能體現得淋漓盡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