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端陽節跟端午節的區别

端陽節跟端午節的區别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0 01:13:27

端陽節跟端午節的區别(施立學談端午五月端陽)1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天中采五瑞,人人吃五黃;江河湖泊龍舟賽,五彩葫蘆迎端陽。”五月端陽,又稱端午節,重午、重瑞、天中、天長、娃娃節和五月節。端午節将至,記者采訪吉林省民俗學會理事長、吉林省政府文史館員施立學,請他談談端午的由來與習俗。

端陽所以為節,是獨特的地理條件與人文環境,催生了中國民衆特有的時間觀念,這種時間觀念就是歲時。歲時,每歲依時也。據晉•周處《風土記》記載:“仲夏端午,端,初也。”指五月的第一個五日,古代“五”與“午”通用,單月為陽,取陽氣始盛之意,故五月節又稱端午節、端陽節。端陽時節,天氣由初夏即将轉入酷暑,“五午相屬為火旺之相,過旺則為毒”,故端午又稱“五毒日”。

諸多病疫、蚊蟲之屬即将滋生蔓延的時節,讓未雨綢缪的民衆有了強烈的防範意識,形成了衆多的民間習俗:通過飲食,驅暑防毒;編織五彩,拴挂辟邪;采撷山野,醫藥強體;競渡龍舟,遊藝健身,從而達到人與節的統一,人與天的和諧。

端陽節跟端午節的區别(施立學談端午五月端陽)2

舌尖橫掃的端午

首食粽子。粽子古稱“角黍”,以有尖角形似粽榈葉心和用黍米為原料而得名。粽子形式多樣,關東有糯米裹上小棗的棗粽,有裹上火腿的火腿粽,有裹上豆沙的豆沙粽,隻用糯米或大黃米的叫涼粽。“四時花競巧,九子粽争新”,粽子是關東人家端午不可缺少的節令食品。

吃“五黃”。五月端午,要食五種帶有“黃”音的食物,即飲雄黃酒、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及黃豆闆裹的粽子,故關東五月又叫“五黃”月。還要吃蛋,各家各戶都要在這天早晨煮上一盆雞蛋、鴨蛋、鵝蛋,據說這一天能吃到蛋,可使運氣滾滾,全年順利。

炒苋菜。苋菜是關東普通的野菜,别名西風谷。一年生草生,莖直立,單一或分枝,密生細毛。它之所以被稱為“苋”,宋人陸佃《埤雅》上說:“苋之莖葉皆高大易見,故其字從見。”苋菜有紅綠兩種,搭配為菜肴,确有一種顔色之美,作為野菜,它産量極高,随掐随長。苋菜,不僅可口,而且還在于它有食療作用。中醫認為苋菜味甘性涼,可以清熱利竅,能治赤白痢疾,二便不通,水煎酌加蜜或糖,治咽喉痛及扁桃體炎。營養學家則認為苋菜籽的碳火化合物含量甚高,且賴氨酸的含量超過了牛奶,人體通常缺乏的八種氨基酸它都具有,作為端午的民俗飲食,确有《神農本草經》上說的“益氣力,不饑,輕身”之效。

端陽節跟端午節的區别(施立學談端午五月端陽)3

五彩編織的端午

首拴五彩線,又叫朱蒙,花花繩。端午清晨,趁孩子熟睡時,用五色布或麻紮成小巧玲珑的小掃帚、小簸箕、小葫蘆、小黃瓜、小辣椒、小紗燈、小老虎等小飾物,悄悄用五彩線連起來,拴在孩子的前襟、肩頭或手脖上,民俗以為可以驅辟病虐。

拴露水線。露水線又稱“續命縷”,五月節前夕,農家主婦,以五彩線合拈成繩,夜裡放到院中受露,承受日精月華、天地靈氣,然後于五月節之晨,拴在兒女脖子、手腕、胫、腰等各部,據說可把人拴住,且可健康長壽。恰如近人馮文詢《端午忙》中寫道:“下繃收拾繡鴛鴦,節近天中分外忙。五色絲懸長命縷,葫蘆樣撿女兒箱。”

拴香荷包。香荷包用彩色絲絨線或多色花布編制有瓜果、花卉、五谷、鳥獸、魚蟲、器皿或虎、蛇、壁虎、蛙、蠍(寓意以惡降惡,以攻五毒)等各種款式,内裝雄黃、細辛、丁香粉末帶在身上,用以驅昆蟲、散濁氣、辟瘟疫、去溫、清熱、解暑。

拴五彩葫蘆。葫蘆本身就是個神奇的民俗事象,象征繁衍,象征團圓,挂在房檐、門首和楊柳枝上的五彩葫蘆,是節日最亮麗的一道風景。

山野采撷的端午

首采菖蒲,俗稱“蒲草”,其根莖有鎮痛、健胃、驅風、利尿之效。富有象征意義的是菖蒲葉又長又直,似一把寒氣逼人的青銅寶劍。而菖蒲酒有行氣止血、延年益壽的功效,宋歐陽修曾有“共存菖蒲酒,君王壽萬春”的句子。

采艾蒿。艾蒿是一種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性溫、味苦,可入藥。煎服有止痢、止血的作用,曬幹艾葉做成艾卷,能灸治多種疾病。端午之晨,趁太陽未出山前,采來艾蒿,用以洗浴,俗以為可以明目健身,一夏不受蚊蟲叮咬;将艾蒿做成人形、紮成虎形,插于房門兩側,用蒿草纏起來,再懸一二枝菖蒲,十分壯觀,如虎之艾,如劍之蒲,如索之蒿草把門,自然病魔不敢近前。而遠觀翠綠,近聞清香,又美化了環境。

采年息花。年息花又稱失撚紫香、鈴蘭花,東北滿族多于是晨采撷,用花瓣上的露水清洗眼睛,據說可使雙目格外明亮,一年裡不會鬧眼病。

采蛤蟆墨。端午節有起早到河邊、池塘捉癞蛤蟆(學名蟾蜍)習俗,捉到後,向其口中塞一錠墨,蔭幹後,作為外用藥物,以清毒、清熱,治無名紅腫。民間傳說,蟾蜍亦有靈氣,是晨并不多見,有“癞蛤蟆躲端午”之說。

端陽節跟端午節的區别(施立學談端午五月端陽)4

龍舟馱來的端午

龍舟競渡又稱龍舟賽會,在我國有悠久的曆史,龍舟競渡與端午的起源密不可分。關于端午的由來,據不完全考證有七說:一說源于我國古代“龍子節”,以龍為圖騰的人們認為龍是主宰一切的神靈,每年都有祭祀龍的盛典,端午龍舟賽遂成為健體強身的體育競技;二說起于春秋越國,勾踐于此日操練水軍。宋高承《事物紀源·競渡》引楚傳雲:“起于越王勾踐”;三說紀念介之推,東漢蔡邕《琴操》:“介子綏(即介之推)割其腓股以嚼重耳。重耳複國,子綏獨無所得……遂循入山,文公令燔山求之,子綏抱木而燒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舉火”;四說最為普遍,紀念楚愛國詩人屈原,梁吳均《續齊諧記》中說:“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五月五日投淚羅死”;五說紀念曹娥,《會稽典錄》說:“漢安帝二年五月五日,會稽上虞(今紹興上虞縣)人曹娥之父為江神彈奏不幸溺死,不見屍骸,14歲的曹娥,沿江哭号,七日不絕,後投江而死”;六說紀念春秋吳國名将伍子胥,民間傳說,伍子胥于五月五日被吳王夫差所殺,抛屍于江,化為濤神;七說紀念錢江潮神。

隋唐,龍舟競渡大盛,唐穆宗曾“大合樂于魚藻宮,觀競渡”,唐敬宗诏命鹽鐵轉運使王播造大型競渡船二十隻供進,“時計其功當半年轉運之費”。龍舟賽前,于起點待命,一旦指揮官發令,擂鼓三下,起點紅旗迅速向兩邊移開,龍舟猶如蛟龍出水,“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歡呼聲中,舟舸利箭射向遠方,先到終點奪得錦标者,受到擁戴,披紅挂花。明清時期,龍舟競渡從未停歇,從明代詩人邊貢《午日觀競渡》詩中,今天仍然能看到那種“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的熱鬧場面。

五月端陽,習俗色彩缤紛。端午應天順時,是飲食、醫藥、工藝文化節,是健身強魄的體育盛會。天有恒久運行之規律,人有持之以恒之美德,端午便是天人合一的時間節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