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米粒媽
後台經常收到米粉留言,讓米粒媽談談關于音樂啟蒙。
家長們最關心的是:如果不走專業路線,還有必要讓孩子學音樂嗎?學習音樂對孩子到底有什麼好處?自己都五音不全,怎麼教?
音樂啟蒙就一定要讓孩子學樂器會唱歌嗎?
今天米粒媽就跟大家好好聊一聊音樂啟蒙這個話題。
學習音樂的好處
其實,就算音樂和中考一點關系都沒有,音樂啟蒙也一定不要錯過。因為音樂對于孩子的發育和大腦的好處實在是太多了。
音樂能促進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音樂和語言都是需要用耳朵去聆聽,而且且共享很多感知加工處理過程。所以,學習音樂,會自然而然的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
音樂能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需要對聲音有更精準的要求,這就要求孩子的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才能了解音樂中所表現的内容和情感,形成對樂曲的整體感受。
音樂訓練能提高數學成績。從腦科學上來說,負責數學運算的那部分神經通路緊挨處理音樂的神經通路,所以一旦欣賞音樂的能力提高,運算能力也就相應提高了。
此外,音樂能夠促進孩子情感表達能力,促進記憶力和想象力的發展。
學習音樂還能刺激孩子的大腦發育,甚至重塑大腦的内部構造,所以米粒媽建議大家音樂啟蒙一定不能錯過。
音樂啟蒙時間表
大家都覺得孩子學音樂越早越好,最好能一出生就拿起小提琴,三歲鋼琴考級,其實音樂啟蒙真的不是單純的樂器訓練。
孩子的音樂能力是天生的,孩子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已經可以通過母親的聲音感知明顯的語調變化及語調中所蘊含的旋律音高和節奏快慢了。
所以我們給孩子做音樂啟蒙的目的是發掘孩子的音樂天賦,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并逐步建立起對音樂的感知能力。
唱唱兒歌、聽聽童謠,或者是跟着音樂跟孩子一起擺動身體,隻要能享受其中,即使不會演奏任何樂器,也是一種非常好的音樂啟蒙方式。
而且學習樂器也并不是越早越好。
孩子的聽覺神經和知覺發育是逐步發展的,所以,給寶寶進行音樂啟蒙,最好能根據孩子各個階段的發育特點進行,才能事半功倍,達到最好的效果。
這個時期的寶寶聽覺神經系統還沒有完全發育完全,寶寶的耳朵對于人的聲音頻率最為敏感。
所以,這個階段,最好的音樂啟蒙就是媽媽唱的兒歌。比如搖籃曲,《小星星》,兩隻老虎之類,節奏輕柔舒緩的音樂。
随着寶寶年齡的增加,他們對聲音的辨識度也不斷增加,雖然1歲以内的寶寶對于音色的辨别能力還是很有限的,但這個階段,他們會對大自然的各種聲音産生濃厚的興趣。
所以,這一階段,米粒媽推薦大家給孩子聽一些帶有自然音效的的音樂。比如米粒小時候,我們最常聽的就是《寶寶的異想世界》。
每次聽到,米粒都會手舞足蹈,随着音樂晃動身體。
孩子進入語言敏感期,會對人的聲音更為敏感,喜歡模仿孩子和大人說話的聲音。
這個時期米粒媽推薦大家給孩子多聽兒歌和童謠這類重複性強,節奏輕快的音樂。比如《Wee Sing》和迪士尼系列的經典兒歌。關于英文兒歌,大家參考米粒媽寫過的這兩篇:
被英文兒歌洗腦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最棒最棒的20首英文兒歌,快給孩子磨耳朵!
随着孩子聽覺神經的發育完全和音樂感知力的提高,3歲以上的孩子已經可以充分感知樂器的音色和比較複雜的音樂作品了。
在這個階段可以給孩子多聽一些器樂類的作品。例如:器樂獨奏、器樂二重奏、弦樂四重奏以及一些适宜低幼孩子聽的古典音樂。
從5歲開始,孩子們就可以選擇一個專業方向進行更深入的學習了,可以選一門樂器,比如說鋼琴、小提琴和長笛之類的。也可以選少兒聲樂,童聲合唱。
米粒媽覺得專業樂器和樂理的學習沒必要太早開始,最好不要早于5歲。
太早接觸樂器和樂理學習,一方面,孩子可能根本聽不懂,理解不了,還可能因此扼殺孩子對于音樂和樂器的天然好感。
在音樂類型的選擇上,米粒媽給大家一點小建議:
要盡量選擇多樣的音樂風格,你給孩子的歌單裡可以有古典音樂也可以有民族音樂,甚至爵士、鄉村音樂,歐洲古典交響樂、中國風民樂,甚至是非洲、拉丁美洲的地方音樂。
對孩子來說,音樂的類型和表現形式越豐富多樣,儲存的音樂信息就越多,孩子的感受能力就會越強,辨識能力也越強。
音樂啟蒙的動畫片
對于剛開始接觸音樂和樂理的孩子來說,沒有什麼比動畫片更好的教學方式了。跟着動畫片唱着跳着就能提高音樂感受力,還能順便學點樂理常識,真是太劃算了。
今天,米粒媽就給大家推薦幾部适合音樂啟蒙的動畫片。
《Classical Baby》(古典音樂寶貝)
這是米粒媽非常喜歡的一部藝術啟蒙動畫片,由HBO出品,獲得過2005年艾美獎的最優良幼兒教育獎。
這部動畫片有4集:The Music Show(音樂秀)、The Art Show (美術秀)、The Dance Show(舞蹈秀)和The Poetry Show(詩歌秀)。
每個系列裡的主角都是一個穿着紙尿褲的、還沒有學會走路的小Baby,他爬到舞台中央,揮舞着一根小小的指揮棒,為台下的動物觀衆們帶來精彩絕倫的藝術表演。
每首古典名曲都配有不同的卡通動畫,幫助孩子理解音樂的内容,從柴可夫斯基、巴赫、莫紮特的古典音樂,到莫奈、梵高的畫,還有芭蕾舞、詩歌……
在潛移默化之中就能提升孩子的藝術欣賞水平和藝術修養。
《Small Potatoes》(愛唱歌的小土豆)
這是BBC出品的一部動畫片,也是非常經典的音樂題材的動畫片。
主角是4個喜歡唱歌的小土豆,他們演唱的音樂類型很豐富,從黑人音樂、搖滾樂再到說唱樂,可以讓孩子跟着動畫片去感受不同年代的音樂風格。
每集3分鐘,很适合年紀小的寶寶作為音樂啟蒙的動畫觀看。
《Melody》(美妙旋律)
英國BBC兒童頻道制作的一檔節目,拍攝了小女孩Melody和媽媽的日常。
每一集都有兩部分,前一半是真人拍攝的小女孩Melody和媽媽的日常,她會經曆樂趣、好奇、挫折與困難,媽媽會建議一段著名的古典音樂給她;
後一半是Melody戴上耳機,于是她的世界就變成了動畫,古典音樂帶她開始一場神秘奇幻的冒險旅程。每集7分鐘,一共20集。
音樂啟蒙繪本
《聽,誰的音樂會》
适合年齡0-3歲
這是一套古典音樂類觸控發聲書,不僅助寶寶理解音樂的“情緒”,還蘊含了色彩、數字、對比、樂器認知小知識。
書中的插圖用非常形象的方式來描述音樂。比如斑馬身上的黑白條,對應了什麼是線狀的音樂,豹子身上的斑點描繪了什麼是點狀的音色。
厚重肥胖的大象,纖細的小蟲子都是什麼樣的音樂形象呢?
貝多芬的浪漫交響曲用大熊和小熊合奏的方式演繹出來。章魚用五把小提琴演奏的命運交響曲是什麼樣的。
4個繪本,精選了4位古典音樂巨匠(巴赫、貝多芬、莫紮特、維瓦爾第)的24首經典樂章,截取了其中最精華的部分。
非常适合給孩子們作古典音樂啟蒙。
《和我一起唱》
适合年齡:0-3歲
每冊一首英文歌,全是節奏簡單、韻律感十足,而且重複性極強的經典兒歌,所以非常适合1-3歲的寶寶。
這套音樂繪本全部是互動紙闆書,每一頁都有一個小機關,比如小洞洞或者小輪子,一邊聽歌一邊鍛煉精細動作,簡直太棒了!
這套書還有一個貼心的地方就是:掃碼就能聽歌。擔心自己五音不全或者英文不好的家長也可以掃描書上的二維碼就可以邊給寶寶聽書邊看繪本。
《大家來聽音樂會》
适合年齡:3-6歲
這本得過凱迪克大獎的繪本完全可以作為小朋友們的樂器啟蒙書。作者很幽默地以每一位演奏者特别的造型、體态及服裝,和他所演奏的樂器在造型上相互配合呼應,妙趣十足。
圓号由矮矮胖胖的紳士演奏,大提琴的演奏者穿着條紋裝,身上一條一條的花紋,與琴弦呼應着。
形容樂器發出的聲音的文字更是精妙又傳神。
比如:小提琴的聲音是又細又高,好像飄在空中的細絲帶;
單簧管的聲音是你閉着嘴巴哼歌那樣;
低音管是個愛跳舞的小醜,常常發出頑皮的低音。把樂器的聲音跟孩子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很适合當做孩子的樂器啟蒙書。
《我的第一本古典音樂啟蒙書》
适合年齡:3-6歲
勃拉姆斯長得像聖誕老人,而且喜歡玩具兵。巴赫有20個孩子,但還是有時間玩音樂,而且寫出了偉大的作品。貝多芬為什麼很生氣?
這是一本充滿童趣的古典音樂啟蒙繪本,書中的樂器都是動物在演奏,讓孩子在和精通不同樂器的小動物們一起聆聽優美的古典音樂的同時,學習古典音樂的知識。
這麼搞怪,難怪米粒每次都看個沒完沒了。
适合孩子,也适合對古典音樂不了解的父母,用繪本的方式,介紹一些古典音樂的作曲家,樂器。
啟蒙音樂遊戲
1. 奧爾夫音樂遊戲
奧爾夫是世界三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也是現在最主流的幼兒音樂啟蒙模式。聽名字高大上,其實簡單點講,就是以音樂遊戲、小型樂器為主導的音樂啟蒙課程。
通過拍手、拍腿、聲音模仿、身體打擊樂等音樂遊戲的方式讓孩子來感受音樂,同時可以運用一些小打擊樂器比如沙錘、手鼓等等來培養孩子的節奏感和音樂創造力。
在這個過程當中,孩子能潛移默化地感受不同類型音樂的節拍、段落、情緒。
米粒小時候上過不少幼兒奧爾夫的課程,雖然上課就像玩兒一樣,但一年下來樂感有肉眼可見的提高——以前是亂舞亂跳、不跟節奏,現在每個動作都能踏在節拍上。
2.童謠遊戲
手指童謠是非常适合小寶寶音樂遊戲。
一邊唱童謠,一邊做動作,配合手勢的童謠能夠讓寶寶更專注,既可以提高語言能力,還可以促進手指精細動作的發展,讓頭腦更敏捷,更靈活。
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跟着音樂蹦蹦跳跳玩童謠。
米粒媽推薦《彩虹兔歡唱童謠》,裡面都是知名的英文兒歌,編曲的風格比較廣泛,而且是符合兒童音樂審美的曲風。
音樂玩具
腳踏琴可以說是嬰兒必備,既能練習大運動,又能進行音樂啟蒙,一舉兩得。
說起B.toys,媽媽們肯定都不陌生,拿獎到手軟的大嘴貓琴哪個孩子不喜歡!
預存了20首經典兒歌,還可以用麥克風跟唱,滿足孩子表演欲望。0-3歲的孩子都适合,敲敲按按就能玩上好久!
既可以鍛煉孩子肢體協調能力,又能刺激聽力發育,從小培養對音樂的認知能力。
其實比樂還有各種打擊類的有聲玩具,都可以作為小寶寶的音樂啟蒙玩具。
對音樂來說,節奏感比旋律感要重要。打擊樂最容易發出聲音,沒有音準上的困擾,小孩子很容易通過打擊樂,建立起對音樂的興趣和信心,所以米粒媽覺得打擊類的樂器最适合拿來給孩子做啟蒙。
比如奧爾夫音樂中最常用到的沙錘、棒鈴、手鼓、三角鐵,碰鐘等等。
家裡沒有這些樂器,還可以自制一些簡單的器具,比如在玻璃瓶或者塑料罐裡放上水、米、豆子或者沙子之類的,讓孩子搖一搖。
米粒媽覺得給孩子音樂啟蒙并不一定能讓每個孩子都成為音樂家,鋼琴家或者歌唱家。
音樂啟蒙,是要讓孩子們不管是聽到樂器在彈奏,還是親自去彈奏樂器的時候,都能感受到音樂的魅力。
給孩子進行音樂啟蒙,一定要循序漸進,從孩子聽覺發育的角度來說,要是從簡單的、輕柔的、結構清楚的音樂,慢慢過渡到複雜的音樂,再進階到樂器和交響樂。
給孩子聽各種類型的音樂,不僅可以打開孩子的音樂眼界,還能培養他們對音樂的審美性。
但願我們的孩子,能夠保持着對音樂的向往和探索,能從音樂中看到藝術的多樣性,認識到什麼是人間至美。
不需要達到多麼高的藝術造詣,他們能夠感知節奏、享受音樂、抒發情緒、釋放天性,讓生活因為音樂而更有豐滿有樂趣,這就足夠了!
作者簡介:@米粒媽愛分享(歡迎關注哦),美國海歸,海澱家長,當當新書總榜第一名《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作者,原500強高管麻麻一枚。專注于0-5歲寶貝的科學養育、英文和數學啟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5-12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頻道)
想閱讀更多精彩文章,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