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第一章首先給出了小說的起始時間:1975年二三月間,這個時間是剛過完春節開學的時候,冬春交替之際,雨夾雪的天氣,鏡頭切換到了半山腰縣立高中的院子裡,一群排隊打飯的學生們身上,一類人匹配着一類飯菜。當熙攘的人群散去時,高一1班的一個瘸腿的胖姑娘以特寫的形式出現在鏡頭中,她端着讓她自信的飯菜在張望,等着小說主人公的到來。然而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孫少平被大寫特寫,面黃肌瘦的身材,破爛不堪的衣着,以及畏畏縮縮的行動,而後狼吐虎咽的吃着殘羹冷飯。接着出現的郝紅梅則更體現出孫少平之類的群體的一種自尊心作祟的不自信。第一章至此完結,孫少平,郝紅梅,一個姓侯的女同學出現了。
可以看出在那個計劃經濟年代,處在偏遠山區的一群人在溫飽線上掙紮着,也要把希望寄托在讀書上,集全家之力想讓鳥窩裡飛出金鳳凰來,雖然夥食不好,可想也不家裡要好幾倍吧!
我在92年讀初一的時候,在我們鄉中學住校,感受過吃夥房飯的滋味,開學往學校交一學期的面、素油、土豆。土豆和油差别不大,由于學生多,各位家長都打着自己的小九九,怕自己交了好面自己家的孩子也吃不上,所以白面交的都是自家最黑的,應該叫三爛面(鋼磨打出的第一次面粉最白最勁道,叫頭爛面,大年吃餃子用的,二爛的鑒于好與不好之間,三爛又粗又黑也不精)交到學校,所以我們每頓飯一個半斤面的黑饅頭,半飯盒開水煮土豆塊,土豆是在一口大鍋裡用掃院子掃帚洗的,不削皮,然後一劈四半,上面飄幾滴素油也是先舀的人能吃上,所以對小說裡的主人公吃的飯能感同身受,唯一不一樣的是我們的飯不分三等。可以不受歧視,每周五改善夥食,但不一定是周五,我們在周一訂飯時像押寶一樣,壓在星期五上面定個雙份,因為改善生活的飯和小說裡的甲等菜差不多,有肥豬肉,有豆腐,粉條,土豆,油還很大,主食有糕。這樣的生活持續了整個初一一年,初二轉學脫離苦海,從此以後有了質的變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