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論語》的智慧

《論語》的智慧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8-04 11:14:50

《論語》的智慧(論語裡的教育智慧)1

論語

《論語》是我國第一部語錄體形式的著作,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一部經典著作,被列為“四書五經”之首。

《論語》全書20篇,共512章,15000多字,大部分記言,小部分記事。它所記錄的内容非常廣泛,涉及哲學、道德、政治、教育、時事、生活等方方面面。

經常聽人說,現在工作生活節奏這麼快,壓力這麼大,哪有時間啃這些晦澀難懂的文言文著作?然而,一本書無論它有多重要、多實用,如果你不去讀,對你來說它就毫無意義。

好在,《論語》也為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耳熟能詳的成語。其中涉及教育、育兒的成語就不下10個。即便過去了2000多年,但這些成語所承載的教育思想,對當今的教育仍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我想,隻要我們把這些成語中的教育智慧領會、貫徹,就一定可以培養出出類拔萃的孩子。

《論語》的智慧(論語裡的教育智慧)2

孔子

1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

這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孔子講完課,回到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了一杯水。

這時,子路匆匆走進來,向孔子請教說:“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确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嗎?”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地說,“你父親和兄長都還活着,總要問一下他們的意見吧,怎能聽到風就是雨呢?”

子路剛出去,另一位學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跟前,畢恭畢敬地問:“老師,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确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嗎?”孔子馬上回答:“對,應該立刻實行。”

冉有走後,公西華就奇怪地問:“老師,他們問的同一個問題,你為什麼回答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說,“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所以我鼓勵他臨事果斷。但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我就勸他遇事多聽聽别人的遇見,三思而後行。”

這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故。

在《論語·為政》中還有一則記述——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為孝乎?”

意思是:子遊向孔子問什麼是孝,孔子回答:“如今我們說孝順,就是能贍養父母。然而,我們也能養狗和馬,如果對父母不尊敬,那和養狗和馬有什麼區别,怎麼能算孝呢?”

子夏同樣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則回答:“态度最重要。你看見父母在做事,就搶着去做;有 了好吃的,也想着給父母吃,但這能算孝嗎?你态度不好,面色難看,就不能算孝。”

同樣的問題,為何有不同的答案?

宋代大儒朱熹在讀這段話時,就引用程頤的話說:“子遊能養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這就是成語“因材施教”的出處。

實際上,這反映了孔子非常重要的一個教育思想,就是一定要根據每個人的志趣、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養,選擇合适的方法進行有針對性性的教學,這樣才能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學習興趣,樹立學習信心,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無論是在家庭教育中,還是在學校教學中,這都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

首先,我們要留意觀察孩子的個性,并找出适合他的學習方法;其次,對待學習成績差的孩子,要具體分析,區别對待;第三,我們要根據孩子學習風格的不同,在教學中采用風格相配的教學方式,這在以前的“大班額”時代可能實行起來有些困難,但如今随着在線教育的發展和普及,有針對性地進行個性化教學已成為現實;最後,老師在進行個性化教學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學習風格和特點,促使學生把學習風格轉化為學習策略,從而使學生的心性得到健康、全面發展。

《論語》的智慧(論語裡的教育智慧)3

孔子講學

2

子曰:“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這是孔子為教育理論做出的另一大貢獻。有教無類有兩層涵義:其一、人原本是分類别的,比如有的聰明,有的愚笨,有的孝順,有的不肖,但通過教育,就可以消除這些差别;其二、教育不分貧富、貴賤,無論人的個性千差萬别,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力。

孔子為什麼會說這句話?這是有時代背景的——

西周時期,政府設有國學和鄉學兩類教育機構。國學分為大學和小學兩級,大學學習禮、樂、射、書等,小學則多學習六藝的基礎知識。鄉學則多稱為庠、序、校、塾等。當時的社會,教育以貴族教育為主,平民是很難進入官辦學校學習的。

到了東周,戰亂頻仍,禮崩樂壞。周王朝失去了對全國的控制,各地諸侯崛起,割據一方,形成大大小小的諸侯國。為了培養本國人才,諸侯們紛紛設立自己的官學,稱為"庠宮"。這時候,教育對象不再僅僅局限于貴族,為了充實人才,有能力的平民也會被官學吸收培養。

孔子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開始辦學的。

他非常認同擴大教育對象範圍的做法,同時提出教育是教化民衆,增強國力,維護穩定的重要手段。為此,他提出教育不能僅僅局限在有潛力有培養價值的人,而應推廣至所有國民。

"有教無類"思想的實施,對于全體社會成員素質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具體到我們的家庭教育和課堂教學,我認為也是很有啟發的——

1、無論孩子的秉性如何,智商高低,都有接受系統教育的權力,都要一視同仁。

2、相對來說,教好一個壞學生,比教好一個好學生對社會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3、最好的教育就是平等、公平的教育,在因材施教之餘,我們更要講究教育的普遍意義和功能,這樣才能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從而提升社會的文明程度。

《論語》的智慧(論語裡的教育智慧)4

學古禮

3

顔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論語·子罕》

這是孔子對教育方法論的一大創舉。翻譯成現代文,意思就是:顔淵想起孔子的教學,不覺感歎地說:““對于老師的學問與道德,擡頭仰視,越覺其高,用力鑽研,越覺其深。望過去似在前面,忽然間又似在後面。老師有步驟地引導着我,用文獻來豐富我的學識,用禮節來約束我的行為,令我想停下來也不可能。我已經竭盡全力,但它如在面前高高地聳立着,雖想攀從,卻覺無路可走。”

循循善誘這個成語,源出于此,意思就是有步驟地引導别人學習。

我們可以回想當下的課堂教學,愈發覺得孔子教育思想的偉大。記得我小時候讀書時,老師們都是一堂課講到滿滿,有時甚至還拖堂,導緻課間休息都沒時間。老師“恨鐵不成鋼”,恨不得把所有知識一股腦地“塞”進學生的腦袋裡,但事實卻與願違,你越想教的多,學生反而接受的越少。

如今,國家提倡素質教育,把課堂還給學生。在一些地方學校甚至規定,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隻能有15分鐘,剩下的時間都留給孩子自學。

竊以為,這又是一種簡單粗暴的“一刀切”搞法。現實情況是,中小學生的自制力還不足以放任讓他們自主學習,再加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方法都還不成熟,就導緻老師課堂講課時間減少後,學生成績直線下降。

結果,家長們坐不住了,紛紛要求老師增加授課時間和内容。可是,學校規定又不能違背。無奈,隻好由家委會出面,在學校周邊租教室,由各科老師組成培訓團隊,在外繼續講授課堂上沒時間講的内容。名為減負,實際上不僅沒減負,還增加了學生來回奔波的苦惱,更加重了家長們的經濟負擔。

因此,我認為,素質教育把課堂還給學生,這個提法本身沒錯,錯就錯在實行的方法論上。我們回頭再看孔子“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重在引導。如果老師們的教學方法沒有改變,沒有從填鴨式教學變為誘導式教學,真正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而隻是從行政命令上進行簡單的“切割”,結果一定是得不償失。

《論語》的智慧(論語裡的教育智慧)5

小學生抄寫《論語》

4

此外,《論語》中還有大量的成語典故,比如溫故知新(《論語·為政》)、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三人行,必有我師(《論語·述而》)、舉一反三(《論語·述而》)、君子不器(《論語·為政》)等等。

其中,溫故知新是指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這是孔子在學習方法論上的一大創舉,與西方的記憶曲線論不謀而合,至今仍有現實指導意義。

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均是指在學習中要謙虛好學,不介意向别人請教。這在當今社會已經是大家普遍接受的“真理”,但在孔子的時代,社會階層等級森嚴,要想做到這一點該承擔多大的壓力啊,但孔子做到了,不得不說他是中國最早的教育思想家。

舉一反三,也是重要的學習方法論。孔子曾對他的學生們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意思就是說:"我舉出一個方面,你們應該能靈活地推想到另外幾個方面,如果不能的話,我也不會再教你們了。"後來,大家把孔子說的這段話變成了"舉一反三"這句成語,意思是說,學一件東西,要可以靈活地思考,運用到其他相類似的東西上。

君子不器則是孔子對老師們的忠告,是一種治學、教學的方法論。對于這句話,曆來有不同的解讀。有人說,君子不能成為被别人利用的工具;有人說,君子不能像器物一樣,隻有一種用途,也就是說君子要多才多藝,不能拘于一才一藝;也有人說,君子應該心懷天下,不能像器具一樣隻能盛放一點點東西。

對此我認為,“君子不器”恰恰說明了一個“教學相長”的樸素道理。君子不能像器物一樣,肚子裡隻能盛放一點點東西,而要是無限成長的,也就是說,即便是老師,也要不斷學習,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和眼界,這樣才能教出更加優秀的學生。

早在2000多年前,以孔子為代表的先賢就通過《論語》,為後代留下了如此豐富而精深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如果我們能真正地學習、領會,結合當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我們的教育就一定會獲得均衡、跨越發展,每一個孩子都會成長為出類拔萃的時代領跑者。

你覺得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