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綜合報道
1101年8月24日,蘇轼在北歸途于,于常州辭世。
澎湃新聞獲悉,8月19日,“蘇東坡和他的朋友們——兩宋文人書迹拓本展”在浙江富陽博物館對外開展。展覽以蘇轼為主角,通過珍貴碑拓,展現其生平、家世、交遊和書法藝術以及相關兩宋重要文人遺存書迹84件(組),呈現兩宋書法的發展脈絡,進而探讨宋代尚意書風形成的原因,領略兩宋書壇的全貌。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共分為六大單元,分别為:應似飛鴻踏雪泥——蘇轼宦遊生涯;吾心安處是吾鄉——蘇轼與家人;如我與君稀——蘇轼的師友交誼;揀盡寒枝不肯栖——蘇轼與新舊黨争;一時多少豪傑——兩宋其他文人書迹;以及富春宋韻。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蘇轼畫像
蘇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雖然宦遊生涯跌宕起伏,深陷黨争漩渦,卻沒有妨礙蘇轼把人生活成一部精彩的作品。其集多重身份于一身,政績之外,作為文壇領袖,推動古文運動,開創豪放詞風,書法位列宋四家之首,繪畫開宋代文人畫先河,治學博古通今,融彙儒釋道三家,即使是個人愛好如賞石、美食等,也能為世人津津樂道。而這些背後,更吸引人的是他心懷天下的胸襟和豁達真淳的人格。蘇轼用其一生诠釋了何為“士”的理想标準。
蘇東坡曾兩度在杭州任職,在西子湖畔、富春江邊留下了衆多人文遺迹和脍炙人口的詩篇。他在任杭州通判期間,曾多次到訪富陽,一路行一路詩,留下了許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例如《新城道中二首》便是他在新登考察時所作。
蘇東坡書法位列宋四家之首,正是在他“我書意造本無法”的首倡下,認為書法不能僅僅因襲前人,而要展現自我,其藝術主張與創作實踐,不僅被黃庭堅、晁補之、秦觀、李格非等蘇門學生接受,還影響了米芾、蔡京、蔡卞等書家,他們各成一派,傑作頻出。以“蘇、黃、米、蔡”為代表的書家群體崛起,進入了宋代書法的巅峰,對後世産生深遠影響。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古代石刻拓本是手工“打印”,是珍貴文獻更是“黑底白字”的藝術品。墨迹之外,銘石刻碑曆來是保存書迹最重要之手段。這次展覽以蘇東坡為主角,通過珍貴碑拓展現其生平、家世、交遊和書法藝術,同時還有與之相關的兩宋重要文人遺存書迹,期待觀衆能通過黑白的字迹和斑駁的石紋,跨越時空,領略兩宋書壇的全貌,更深切地了解書法藝術和宋韻文化的真正内核。富春之美,不獨在風光,更在于自然與文化高度融會和諧的精神内涵。
蘇轼《表忠觀碑》(宋刻、明刻) 南宋\\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 重刻 浙江杭州 清拓
蘇轼《登州海市詩》金代皇統年間重刻 山東蓬萊 清拓
此次展覽中,能看到一系列與蘇轼相關的重要展品,如:《東坡笠屐像》石刻、蘇轼《表忠觀碑》(宋刻、明刻)、蘇轼《諸城密州題名》、蘇轼《黃州謝表》、《歸去來詩》、蘇轼《登州海市詩》、蘇轍《饒州長文彭公墓志》、歐陽修《泷岡阡表》、伊秉绶書《朝雲墓志》(冊頁)、黃庭堅《永州淡岩詩》、米芾《淮山避暑詩殘石》等。
《東坡笠屐像》石刻 清 地點不詳 清拓
《東坡笠屐像》石刻。清人陳善武繪,唐得沾镌,隸書題《東坡笠屐圖》。紹聖元年蘇轼被貶瓊州别駕,儋州安置。嘗路遇暴雨,遂借農人箬笠木屐而歸,婦孺小兒争相圍觀,東坡也不改其樂。傳李公麟曾繪其笠屐像,圖已不存,後人遂多以此為題重繪。
蘇轼《表忠觀碑》(宋刻、明刻)南宋\\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 重刻 浙江杭州 晚清拓一吟堂藏
蘇轼《表忠觀碑》(宋刻、明刻)。北宋熙甯十年(1077年),趙抃上表請重修吳越錢氏宗祠,宋神宗準奏并将原妙因院改賜名為表忠觀,以頌揚吳越錢氏之功德。碑文由蘇轼奉敕撰文并書,元豐元年(1078年)八月立。原在杭州龍山,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移至郡庠(今勞動路杭州碑林,此前為孔廟)。因宋石已殘泐,杭州郡守陳柯于嘉靖年間重摹刻石,立于錢王祠(今聚景園)之右廊。至清乾隆二年(一說六年),得宋刻殘碑兩塊。2020年,杭州錢王祠整修工程中又發現殘石四枚,亦屬宋刻。
蘇轼《諸城密州題名》。諸城縣,宋時屬密州。東坡于熙甯七年(1074年)自杭州通判除知密州,至九年十二月移知徐州,在此期間留此題名,舊在諸城縣學明倫堂前太湖石背,今佚。康熙《諸城縣志》和王士禛《居易錄》著錄,王士禛考:“禹功喬叙字,明叔趙杲卿字,傳道章傳字,東坡集中并有唱酬之作。三人字在前,獨子瞻居後,是其所書無疑。”蘇轼隸書,此為僅見,頗可貴重。
蘇轼《黃州謝表》《歸去來詩》。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七月,蘇轼遭“烏台詩案”之禍,十二月獲釋,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次年至黃州後暫居于定慧寺,撰寫謝表,上呈神宗。原迹收入南宋《姑孰帖》卷三。元豐七年(1084年)七月,離開黃州的蘇轼,途經金陵,訪二次罷相閑居于此地的王安石。雖政見不同,卻未妨礙二人私交之笃,金陵期間,蘇、王同遊石鐘山并多有詩文唱和,此《歸去來詩》即二人交往見證。《姑孰帖》,南宋淳熙年間由楊倓、洪邁等刊刻于當塗郡齋,至清代尚有殘石,今已無存,當毀于太平天國。
蘇轼《登州海市詩》。北宋元豐八年(1085年),蘇轼離開黃州,調任知登州,十月十五日到任,二十日奉诏回京任禮部尚書,故稱“五日太守”。蘇轼在登州時,曾作詩吟詠海市蜃樓,并書贈史全叔,後書迹勒石。原石毀于元祐黨禁,金皇統間重刻,原石今藏蓬萊閣卧碑亭。
蘇轍《饒州長文彭公墓志》。彭汝砺撰、蘇轍書、馬珫題額。墓志作碑形,兩宋時期南方較常見。近年出土,原石現藏上饒市博物館。志主彭素,饒州番陽人,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卒,三年九月葬于番陽縣義犬鄉桃花岡,與夫人孫氏合祔。蘇轍碑版書迹鮮見,此志可見其書與兄蘇轼一脈相承。
黃庭堅《永州淡岩詩》北宋政和六年(1116) 湖南永州 清拓 一吟堂藏
黃庭堅《永州淡岩詩》。淡岩又稱澹岩、淡山岩,在永州(今湖南永州市)零陵城南二十五裡,景緻幽邃奇絕。崇甯三年(1104)三月,黃庭堅貶谪宜州,道經永州,訪當地名勝,題永州淡山岩二首,于政和六年由山僧智暠摹刻岩壁之上,行書七行,行約二十字,并釋智暠題記一行。山谷書此詩時59歲,距卒僅差一年。原題毀于上世紀六十年代。
歐陽修《泷岡阡表》
歐陽修《泷岡阡表》(局部)
歐陽修《泷岡阡表》。歐陽修任青州太守時,護送母親鄭氏太夫人靈柩歸葬故裡,于江西省永豐縣沙溪鎮南鳳凰山泷岡立墓碑。原碑在西陽宮(現歐陽修中學校園内)碑亭。《泷岡阡表》連同《醉翁亭記》一起被選入《古文觀止》,且與唐人韓愈《祭十二郎文》、清人袁枚《祭妹文》并稱三大祭文。
伊秉绶書《朝雲墓志》(冊頁)。王朝雲,字子霞,錢唐人,熙甯六年,蘇轼任杭州通判時納為妾。後随蘇轼宦遊,曾育幼子蘇遁,不幸早夭。紹聖三年七月病逝于惠州,蘇轼親撰墓志銘,并寫有追悼詞。
此次展覽由西泠印社、民盟杭州市委會、富陽區政協、富陽區委宣傳部聯合主辦,展期持續至10月16日。
(本文綜合自富陽博物館公衆号及《杭州日報》《美術報》相關報道)
責任編輯:陳若茜
校對:劉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