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蘇杭熟天下足還是湖廣熟天下足

蘇杭熟天下足還是湖廣熟天下足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9 16:51:44

“蘇湖熟,天下足”,“湖廣熟,天下足”,這兩句俗語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那麼,它們誰才是對的呢?

實際上,它們都是對的。隻是,它們出現的時間不同。

“蘇湖熟,天下足”這句俗語出現于宋朝,在民間非常流行。意思是,隻要蘇州、湖州糧食豐收,全國都不愁吃穿。根據明朝藏書家郎瑛所編撰的《七修類稿》記載,“蘇湖熟,天下足”與“上說天堂,下說蘇杭”流傳于同一時期,大家以此來證明,湖州不輸于杭州。

蘇杭熟天下足還是湖廣熟天下足(到底是蘇湖熟天下足)1

“蘇湖熟,天下足”的出現,自有其背景。

在宋朝時期,中國糧食供應基地主要集中于長江中下遊的太湖、鄱陽湖等平原和湖泊沼澤地區。這些地區不僅自身人口稠密,每年都要運出大量的糧食供應其他地區。蘇州和湖州為其中之一,繁華富庶。所以,逐漸就有了“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

此外,還有類似的說法是“蘇常熟,天下足”“蘇松熟,天下足”等,不一而足。在這裡,湖州被常州、松江代替,但意思還是那個意思。

蘇杭熟天下足還是湖廣熟天下足(到底是蘇湖熟天下足)2

到了明朝時期,事情開始有了微妙的變化。

當時,江蘇、浙江一帶的農村,普遍種植了利潤更高的棉花。在《大明王朝1566》中,嚴嵩就認為江蘇、浙江一帶氣候、土壤條件适宜栽桑産蠶,極力主張将浙江一半的農田改為桑田,一年可以增加生産蠶絲1000萬兩以上。

嘉靖皇帝不放心地問:如果将大量農田改為桑田,農民吃飯怎麼辦?

嚴嵩不慌不忙地回答:以往,每年外省都要給江蘇、浙江一帶調撥糧食100萬石。增加了桑田後,繼續再增調糧食就可以了。

蘇杭熟天下足還是湖廣熟天下足(到底是蘇湖熟天下足)3

通過嚴嵩的回答,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曾經的中國糧食供應基地江蘇、浙江,由于改種桑田後,不但不能往外省調運糧食,反而需要外省給他們調撥糧食了。

這裡的“外省”,主要指的是湖北、湖南,即曾經的湖廣行省。

湖廣行省位于洞庭湖周邊區域,早在宋朝、元朝時期,這一帶的糧食産量就大幅度增長。不過,暫時還未能取代江蘇、浙江的中國糧食供應基地位置。明朝以後,江蘇、浙江不再是糧食供應基地了,搖身一變成為全國棉紡織業中心,糧食産量逐年下降,以至于糧食不能自給自足,需要從湖北、湖南一帶調撥糧食。《大明王朝1566》中反映的,就是糧食産區轉移的現象。

蘇杭熟天下足還是湖廣熟天下足(到底是蘇湖熟天下足)4

于是,“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演變為“湖廣熟,天下足”。明朝李釜源所撰寫的《地圖綜要》内卷中就提到:“楚故澤國,耕稔甚饒。一歲再獲柴桑,吳越多仰給焉。諺曰‘湖廣熟,天下足。’”

到了清朝,江蘇、浙江一帶城鎮化很明顯,人口密集,對外糧食依賴度越來越大,江浙“本地所産米谷,不足供食用”“浙江及江南蘇松等府地窄人稠,即在豐收之年,亦即仰食于湖廣”。

蘇杭熟天下足還是湖廣熟天下足(到底是蘇湖熟天下足)5

明朝、清朝時期,朝廷在湖南、湖北等地采取獎勵墾荒、勸課農桑等措施,極大地刺激了糧食産量的增加。這是湖南、湖北成為中國糧食供應基地的基礎。

湖南、湖北等地往外省劃撥糧食力度是很大的。1429年,“複支運法,乃令江西、湖廣、浙江民運糧二百二十萬石于淮安倉”。康熙年間,湖南、湖北每年調撥的“湘米”更是達到了500萬石左右。

可想而知,江蘇、浙江一帶的繁華富庶,離不開湖南、湖北等地農民的勤奮耕作。

【參考資料:《清史稿》《長沙縣志》《蘇湖熟,天下足》《湖廣熟,天下足》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