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古詩三首 題臨安邸

古詩三首 題臨安邸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0 02:46:15

古詩三首 題臨安邸?今天是傳統節日,九九重陽節一千三百零五年前的今天,一個漂在長安的年輕人,也随着節日習俗,登高望遠,懷念家鄉親人,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古詩三首 題臨安邸?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古詩三首  題臨安邸(一詩成名登高處)1

古詩三首 題臨安邸

今天是傳統節日,九九重陽節。

一千三百零五年前的今天,一個漂在長安的年輕人,也随着節日習俗,登高望遠,懷念家鄉親人。

從十五歲來長安,江湖水深,人情冷暖,三年來,萬般滋味嘗個遍,如今登高遙望故鄉,不禁感慨萬端,吟詩一首: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便是王維的成名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那年他十七歲。

第一句,一個“獨”字,兩個“異”字,一下子把漂泊在外的遊子孤獨形容殆盡。第二句,着一“倍”字,使佳節思親的感情濃上加濃。

接下來,不說自己如何思念親人,反過來,從對方開始着墨:遠在家鄉的兄弟們登高望遠,遍插茱萸祈福,覺得少了我而惋惜、思念。以對方的登高歡聚,寫自己的孤單思念。

前兩句起調高,分量足,用情濃;後兩句承接的妙,轉換的妙,收束的妙。

全詩字法句法章法,無疑不妙,“詩到真切動人處,一字不可移易也”(《詩境淺說續編》)。

十七歲的王維自己也沒有想到,九月九日登高祈福,真的靈驗了,這首詩一不小心竟火遍長安城,并得到京城文藝圈的瘋狂點贊,也使自己從此時來運轉。

故事,是這樣的。唐開元元年,十五歲的王維帶着弟弟王缙離開家鄉到長安當“京漂”,謀劃科考,追求功名。唐朝的規矩,科舉考試要先行“溫卷”“行卷”,也就說要拿着自己的作品找權威人士當推薦人。

雖然王家是貴族,世代為官,在京城也有不少人脈,但王維在京城跌跌撞撞漂了三年,也隻是混個臉熟,沒有找到“硬人”。前途渺茫,孤苦難捱之時,不料這首詩給自己引出一位貴人。

這位貴人便是皇帝李隆基的弟弟、岐王李隆範。

這個李隆範,很有些來頭。他本來是唐睿宗李旦的第四個兒子,他的老爹李旦第一次當皇帝時,他被封為鄭王,後又改封衛王。他老爹被武則天脅迫讓位後,他又被封為巴陵君王。公元710年,他的三哥李隆基聯合他的姑姑太平公主,發動宮廷政變,他老爹又複位唐睿宗,他就又封為岐王。

公元712年,他的三哥李隆基與他的姑姑太平公主因争權奪利又開始二次宮廷政變,李隆範積極參與支持三哥李隆基,并在誅殺蕭至忠、窦懷貞等要人中立了大功,加封太子少師。還當過绛州、鄭州、岐州的刺史。為規避玄宗皇帝的尊諱,他改名李範。

岐王是皇帝唐玄宗的親弟弟,又是參與政變的功臣,位高權重,炙手可熱。但李範自幼熱愛文藝,喜好風雅,還熱衷于收藏書畫。常常在岐王府舉辦沙龍或者帕蒂,身邊團結了大批文人雅士,大有文壇盟主的意思。《舊唐書》記載“範,好學工書,雅愛文章之士,士無貴賤,皆盡禮接待”。

從蒲州來到長安的王維,自然要想盡辦法去拜“岐王”這個大碼頭的。但岐王身邊已經裡三層外三層的圍着各色人等,哪能是你想見就能見得到的?

在長安苦等苦熬了三年,不知道碰了多少次岐王府門房仆人的冷釘子,也沒有踏進岐王府。

直到這次這首詩引起岐王注意,才算終于踏進岐王府的門檻。

岐王見到王維。一看身世,哇,太原王家,五大貴族之一;一看風度,彬彬有禮,潇灑俊美;一看詩歌,意境高遠,别有韻味;一聽琵琶演奏,聲情并茂,技法純熟;一看繪畫,遠山近水,如在眼前。岐王大有相見恨晚之慨,連忙讓仆人看座,待為上賓。

從此,王維就成了“岐王宅裡尋常見”的常客,就連岐王出去遊玩或者奉旨出去避暑,也不忘帶着王維。

王維,自己有才,又有貴人加持,從此一路開挂,于唐開元九年,二十一歲進士及第,而且還是個狀元。

來源: 光明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