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人世間》在央視播出。這部劇改編自梁曉聲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以工人階層為主角,一個知識改變命運的故事。
一座北方城市的貧民窟“光字片”中,聚集了艱難求生的底層民衆。 建築工人周志剛一家,就住在“光字片”街道的第一戶人家裡。 周家共有五口人,分别是周志剛夫婦,大兒子周秉義,二女兒周蓉,小兒子周秉昆。
周志剛常年跟着工程隊走南闖北,與妻兒聚少離多,收入也難以支撐一家人的吃穿用度。 風餐露宿的艱苦,日複一日的勞作,漂泊在外的孤獨,讓他的兩鬓早早染上了風霜。 他不想讓三個孩子重複自己的命運,常常囑咐他們好好讀書。 妻子大字不識,卻也對書本心懷敬畏。 每當孩子們聚在一起看書時,她從不上前打擾,而是自己默默處理家事。 在父母的支持下,周秉義和周蓉一門心思撲在學習上,生活好轉之後,相繼升入市重點高中,并考上了北京大學。
大學畢業後,周秉義從文化廳主任升到了省級幹部的位置。 周蓉則回到家鄉的省重點大學任教,成為了該校最年輕的副教授。 小兒子周秉昆對學習提不起興趣,從小到大成績平平,沒能考上大學。 那時他天真地以為,早點參加工作沒什麼不好,便去工廠當了一名工人。 可他一去就被安排到了最辛苦的車間,下班回家後,累得倒頭就睡。 他受不了工作壓力辭職,可等他放下面子去求人安排工作時,又因為學曆太低,隻能接着當工人,幹廠裡最髒最累的活兒。 工作辛苦,收入卻不高,作為基層工人,他也得不到分房的機會,隻能和父母擠在“破破爛爛”的貧民區。 平時,街坊鄰居們常對他的哥哥姐姐交口稱贊,見了他卻愛搭不理,背地裡還稱他是“最沒出息的老疙瘩”。
參加工作後,周秉昆吃了很多苦,常常後悔沒有好好讀書。 看到哥哥姐姐在家裡藏了一大箱名著書籍,他閑來無事時,就會拿幾本出來翻看。 讀了一些書後,他逐漸意識到:一個人終生頭腦空空,榨不出任何知識和思想,就連顆黃豆都不如。 于是,他開始如饑似渴地閱讀更多書,專注地聽哥哥姐姐讨論文學。 一部部經典作品,一個個深刻觀點,豐盈了他的内心,讓他擁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周秉昆沉迷于讀書時,他的工友們卻忙着打牌、聚會,在娛樂中消磨時間。
他們不培養興趣愛好,不關心當下時事,得過且過地混着日子。 秉昆卻從不随波逐流,遇事會堅持自己的主見。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大家普遍把門當戶對、工作體面當成第一擇偶标準。 周母也為秉昆看中了一個在國營廠上班的女孩,努力撮合二人。 但秉昆奉行愛情至上,不顧父母的反對和旁人的嘲笑,娶回了帶着年幼兒子和盲眼弟弟的貧苦女人鄭娟。
他們一直相處和睦,患難與共,羨煞旁人。社會不穩定時期,大家為了免受牽連,對不公正的現象都視若無睹。有人為反駁這些現象而寫了詩,也根本不敢拿出來發表。 可秉昆堅持維護正義,冒着牢獄之災的風險,想辦法将詩作刊登在了雜志上。 他為此坐了半年牢,但也因此獲得了衆人的尊重,一時之間成為了當地名人。獨立的思想和意識,讓原本毫不起眼的他,由内而外散發出了光芒。
自從愛上閱讀後,周秉昆時不時就會收獲意想不到的驚喜。 有一次,廠裡組織文藝彙演,文采不錯的秉昆,和兩位好友精心策劃了一個節目。 他們妙趣橫生的表演,獲得了工友們的好評和領導的賞識。 事後被領導看重,他被借調到了報社,從幹體力活的工人,變成了握筆杆子的編輯。 終于,以前不愛讀書的他,現在重新拿起書本,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坐在寬敞的辦公桌前,他既開心又焦慮,擔心自己寫的稿子差勁,遭部門同事嫌棄。于是,他每天吃過晚飯,就在書桌前埋頭看書、寫作,直至深夜。通過不斷學習,他的文章越寫越好,領導認可他,部門前輩也願意傳授經驗。後來,他又開始研究曲藝方面的知識,屢次創作出與之相關的優秀文章。 領導看完文章後,大為贊賞,不再幹涉他的工作,給了他足夠的上下班自由。等到時機合适,領導還給他轉成了正式編制,提拔他為大衆通俗刊物的代編輯部主任。 這份工作讓他積累了各行各業的人脈,讀書學習也讓他有了豐富的知識儲備,紮實的寫作技能。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當地掀起了“下崗潮”,工廠接連倒閉,工人們紛紛失業,周秉昆和朋友們也未能幸免。 然而,當朋友們被迫到工地上搬磚,去大街上找零活時,秉昆根本就不用為工作發愁。 他主編的刊物停辦了,領導就安排他做了報社所屬飯店的副經理。 經濟形勢有所好轉後,同事們又找他一起創辦了新雜志,并讓他擔任主要負責人。
讀過的書,學會的本領,成了周秉昆在風浪中無畏前行的底氣。有人說:“人生就是一隻儲蓄罐,你投入的每一分努力,都會在未來的某一天,打包還給你。”渾渾噩噩的人,永遠沒有選擇權,隻能被動接受命運的安排。
努力讀書,不是為了跟别人比成就,而是讓自己活得更從容;不是為了追求大富大貴,而是讓自己過得更體面。 這世上沒有天降的好運,是讀過的書換回了籌碼,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回報。
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周秉昆轉行當編輯後,依然與工廠裡結交的朋友保持着來往。 當年,他們為了排解工作的辛苦,下班後常聚在一起吃飯、聊天。 想上大學的呂川和唐向陽,總是推掉聚會,回家看書學習。
平時,唐向陽也是一得空就掏出數理化課本自學,呂川則趕緊過來向他請教書中的内容。 後來,呂川因表現優異,被廠裡送去上了大學;唐向陽下鄉當了老師,幾年後也考上了心儀的大學。 短短幾年校園生活,讓他們走上了與過去截然不同的道路,跟好友們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呂川認識了衆多高幹兒女,接觸了有價值的人脈資源。 畢業後,同學給他提供了門路,讓他成為了政府領導身邊的秘書。 他在工作上勤勤懇懇,一路從秘書升到了副司級幹部,成了被前呼後擁的大人物。
唐向陽當上了公司副經理,妻子同樣是大學生,兒子也聰明伶俐。 他住進了樓房,開上了好車,還要将拿過奧數獎的兒子送去名校。 而除了他們三人之外,其他人既無拿得出手的學曆,也沒有不可替代的技能,下崗後的日子越過越辛苦。
有人因過度勞累而患病,人到中年不幸去世,留下妻子和孩子艱難度日。有人連土坯房都租不起,隻好厚着臉皮,免費住在秉昆妻子的老房子裡。還有人為了争取當上公園裡的清潔工,都要低三下四地求人、托關系。他們也意識不到教育的重要性,孩子們大都成績平平,想上個普通本科都很難。年輕時選擇的安逸,最終要靠一代又一代的平庸來償還。 讀書與不讀書的人,在日積月累下,終會有天壤之别。對于讀過書的人來說,知識不隻是一紙學曆,或到處顯擺的資本。它是你人生的通行證,是天塹變通途的機會。
周家兒女的不同境遇,揭示了一個樸素的道理: 對普通人來說,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卻是最好走的路。 當你被生活狠狠教訓過,就會明白讀書有多麼重要。 曾經偷過的懶,享受的安逸,都會變成你今後在風雨裡前行的疲憊,在泥濘中打滾的辛酸。 有句話說:“一個人腳下書本的厚度,就是他人生的高度。”在流水線上耗盡力氣,也擺脫不了身處底層的命運。 借助知識一步步往上走,才能輕而易舉地跨越階層。 心中有書,腳下才有路。 咽下讀書的一時之苦,方能逃過生活的一世之苦。
有位作家曾說:“一個人如果不看書,他的價值觀就隻好由他的親朋好友來決定,因為他沒有别的輸入渠道。”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如同置身于牢籠,看不到更多可能性。如今的時代也是如此,到處都充斥着空洞的熱鬧和喧嚣。不靜下心來讀書,就會人雲亦雲,喪失思考的能力。 腹有詩書的人,往往能夠包容世間百态,明辨是非曲直,忠于真實自我。隻有當你讀過的書足夠多,眼中的世界才會足夠廣。就像作家餘秋雨所說:“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遍閱群書,是最樸素的高貴,也是成本最低的投資。 你在讀書上花的時間和心思,都會化作未來某個時刻的驚喜饋贈。 那些融入血液的文字,會帶你橫渡萬丈迷津,奔赴一場花團錦簇的前程。
壹點号 楓葉文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