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數據分析思維即通過各種方法收集用戶的數據,了解用戶需求,然後改進你的個人決策,不斷叠代。本篇文章中作者結合實際經驗分析了與數據分析思維有關的“二八法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897年,意大利經濟學家帕列托在對19世紀英國社會各階層的财富和收益統計分析時發現:
80%的社會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裡,而80%的人隻擁有社會财富的20%,這就是“二八法則”。
“二八法則”反應了一種不平衡性,但它卻在社會、經濟及生活中無處不在。
附:破窗理論等在商品營銷中,商家往往會認為所有顧客一樣重要;所有生意、每一種産品都必須付出相同的努力,所有機會都必須抓住。
而“二八法則”恰恰指出了在原因和結果、投入和産出、努力和報酬之間存在這樣一種典型的不平衡現象:80%的成績,歸功于20%的努力;市場上80%的産品可能是20%的企業生産的;20%的顧客可能給商家帶來80%的利潤。
遵循“二八法則”的企業在經營和管理中往往能抓住關鍵的少數顧客,精确定位,加強服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國的普爾斯馬特會員店始終堅持會員制,就是基于這一經營理念。
“二八法則”同樣适用于我們的生活,如一個人應該選擇在幾件事上追求卓越,而不必強求在每件事上都有好的表現;鎖定少數能完成的人生目标,而不必追求所有的機會。
二八法則,是十九世界末二十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巴萊多發現的。
這啟示我們在工作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善于從紛繁複雜的工作中理出頭緒,把資源用在最重要、最急迫的事情上。
一、個人案例:如何更高效地學習一門操作技能?幾年前,我下決心準備轉行做數據分析,于是辭職來專門學習它,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面學習數據分析相關的東西。
首先最需要掌握的東西,就是比較熟練地使用Excel這門常用技能。
于是我在網上買了一門課程來學習,在買了之後,就抓緊時間就從頭到尾看了一遍,發現視頻裡面介紹了很很多函數,而且還發現Excel裡面内置函數就有近四百個,這麼多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學完它啊?有必要全都學嗎?
同時,又有一個問題又困擾我,那就是視頻裡面這麼多個函數,哪些函數更重要更常用呢?
突然,看到了一個數據分析方法,叫作“二八法則”,了解了這個方法之後,大腦裡面就産生了一些靈感:我既然要去做數據分析,那麼我如何通過數據來分析出哪些函數使用頻次比較高?
後面就想到了一個辦法,再買了兩門Excel課程,快速地從頭到尾看一遍,擴大樣本量,進行識别和篩選,觀看三個視頻課程裡面出現的函數,全都把它寫在Excel表格,然後進行統計計數,就知道哪些函數的出現次數比較高,從次數最高的函數開始學起走。
因為考慮到脫産來學習,沒有工作收入,壓力比較大,那麼我需要更快速地學習,掌握一些基礎的常用技能,然後就要出去投簡曆,去找數據分析相關的工作,所以我的時間有限,需要找用Excel表做數據分析常用的幾個函數,然後把這幾個函數,進行針對性的刻意練習,直到熟練掌握它。
最後發現有幾個函數出現頻率極高,比如vlookup、if等,而視頻中老師也經常強調,這幾個函數的重要性。
(圖上所加粗過的函數名)
于是我就專門把這幾個函數的實操演示案例下載下來,進行大量的練習(5遍左右),也就基本上掌握了,這樣我就可以開始投遞簡曆,出去面試,面試官會問到我對Excel的操作熟練程度怎麼樣?
我說這個我比較熟練,平時會用一些常用函數,比如vlookup函數,這個函數,在什麼情況下用它,能夠實現哪些功能等,這麼一回答,讓對方覺得你的技能比較熟練,也大大提高了我面試通過的概率。(當時面試的是基礎性崗位,要求相對不高,同時也加上了一點運氣。)
當你找到了所謂的最重要的20%,這個時候,你一定要把這20%給吃透,就是在做針對每個知識點進行大量地專項練習的時候,發現一些容易出錯或忽視的細節地方,這個時候在word文檔裡面進行文字備注。
比如,在學習vlookup函數,它裡面有幾個參數,0和1分别代表什麼含義;再比如,在進行匹配對應的兩部分區域内容單元格的格式是否是一緻(不要出現一個是文本格式,而一個是數字格式,這樣匹配的時候就會出錯的);
再比如查詢區域是否使用$鎖定,避免下拉時候,出現錯位;
再比如,這個函數除了能解決目前這個問題,還能解決其他問題嗎。
詳細筆記,如圖所示:
這個過程就是一個使用了“二八法則”來思考,用更少的時間去找到那關鍵的20%,然後在用更多的時間去掌握這20%的東西,讓它發揮80%的價值。
後來在從事數據分析的工作中,也發現經常使用到的函數,也就那麼十幾個了,不會太多。
二、企業案例:門店如何優化商品組合結構?一家母嬰零售公司,有九家門店,其中的兩家母嬰實體零售門店,A店在縣城商業中心,G店在一個鄉鎮上門。(以上數據均為虛構數據,業務邏輯邏輯沒有變。)
把A店産品銷售金額從高到低進行排序,發現同樣銷售額貢獻占比50%,2018年至2020年,這三年産品種類數量從61個降到38個,對應占比從1.4%降到1.2%。(看了一下貢獻占比80%,呈現的趨勢也差不多。)
呈現同等銷售貢獻占比,越來越向少數産品集中趨勢,也就是少數産品貢獻金額越大。
簡單來說,可以調整産品組合結構,那就是縮減産品SKU個數,砍掉那些相對滞銷的産品(這部分産品銷售非常少,還容易成為積壓庫存),突出核心的主打産品,更加聚焦定位。
那麼,這樣産品種類就減少了,陳列空間也就縮少了,意味門店面積就可以适當縮小一點,可以開始走一種小店小面積的經營模式,降低大面積鋪面高房租成本帶來的經驗風險。
把G店産品銷售金額從高到底排序,發現同樣銷售額貢獻占比50%,2018年至2020年,産品數量從26個增長到30個,占比從1.8%增長到2.3%。(貢獻占比80%,呈現的趨勢也差不多)
呈現的同等銷售貢獻占比,越來越向少數産品分散趨勢。
簡單來說,調整産品組合結構,增加SKU,圍繞目标群體需求,增加相關性高的産品,擴充産品種類,陳列空間也可以增大一些,就可以走店面面積更大一點的經營模式。
補充說明:縣城的A店和鄉鎮的G店,在同等銷售額貢獻占比上,一個出現了集中趨勢,一個出現了分散趨勢。
為什麼經營了好幾年的這兩家老店,呈現兩種截然不同的趨勢呢?
推測門店定位和周邊顧客群體的認知水平有很大關系:
第一、門店名字是XXXX母嬰生活館,一看到母嬰兩個字,大多數會聯想到什麼奶粉、尿不濕等等,但是門店的産品種類比較多,還有童裝、玩具等。
第二、A店在縣城,G店在鄉鎮。
縣城裡面賣小孩相關用品的門店非常多,各種商品非常豐富,顧客選擇很多。一個顧客看到你們是一家母嬰店,根據心智定位,更大可能覺得你們家的奶粉比較好,而母嬰店裡面的童裝,可能就沒有童裝專賣店好。
所以就有可能出現,同一個顧客,可能相對大概率會在你們這裡買奶粉,去别人的童裝店買衣服。
然而,鄉鎮的G店,周邊業态就不一樣,一個小鎮相對于縣城,門店也較少,商品也不豐富,可選擇的機會就會少很多。
有時候,就是有些東西,除了你們店裡面有賣的,好像其他店沒有賣的,或者其他質量沒有那麼好,或者這裡價格要便宜一點,可能會選擇在你們這裡買。
還有一種情況,相對于縣城的人,就是在鄉鎮上面的人,他們平時接觸到信息就要少很多,看到的東西也要少很少,那麼對于商品品類在心智定位不會像城裡人那麼清晰,相對要模糊一些。
所以同一個顧客,更有可能性會在你們店裡,即買奶粉又買童裝。
三、延伸思考我們要立足于當下,也要眺望未來,如何才能保持這兩種狀态呢?
其實,就可以采用二八定律,用百分之八十時間來做與當下收益直接有關的事情,用百分之二十的時間去探索和嘗試一些事情,允許這部分投入不會馬上産生收益,為未來的個人升級與轉型做儲備,比如換行業、換崗位、去創業等。
用當下的收益,去澆灌未來的種子,提高拿到未來門票的概率。
本文由@企業咨詢顧問 蔡文輝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