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利益差異導緻價值觀差異

利益差異導緻價值觀差異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5 05:45:58

利益差異導緻價值觀差異(等價交換不能成為價值觀的原則)1

我最近很關注人文精神的建設問題,這也不僅僅是我們國家才有的,全世界都存在這個問題。近兩三百年,人類在現代化進程中,整個世界的科技和人文兩大文化體系一直處于失衡狀态,科技占主導,人文卻總是追趕不上科技。科技可以直接用到生産,是硬實力,而人文作為軟實力,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人們的思想。

近一百年來,一些所謂的落後國家為了能夠不斷發展壯大、提升經濟實力,更多地關注科技文化,而人文文化被抛得更遠。中國如果不調整這種失衡狀況,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科技文化在造就了物質發展的同時,也在以經濟發展規律來構建整個社會。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用經濟學上的等價交換原則作為價值觀的核心,這是由于科技、人文的比例失衡引起的。中國傳統的人文思想是以人為本,不是以等價交換原則作為價值觀的核心,也不追求付出和收獲相等。人文的價值觀應該是付出大于收獲,甚至是完全地付出,而是社會經濟的發展一定是建立在等價交換的原則上。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來讨論等價交換中義和利的問題。在中國這些問題可分為三個層次:在理論上,是理和欲的關系問題;在實踐上,是義與利的判别問題;在修養上,是役物還是役于物的問題。荀子說“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他認為,修養高的人輕視富貴權利。

利益差異導緻價值觀差異(等價交換不能成為價值觀的原則)2

近些年來,我們在道德倫理上甚至出現了一種傾向,給我多少的權利,我就盡多少責任和義務,追求責任、義務跟權利完全等價。其實,權利義務不是簡單的等價關系。責任、義務是個體的行為,權利是社會賦予的。從道德實踐上看,我們應遵循董仲舒提出的原則——“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漢書·董仲舒傳》)。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為了匡扶正義而不是為了謀取個人利益。個體在道德實踐上隻管正誼明道,而不是謀利計功,社會需要給這些正誼明道的人相應的功利,但個人不是為了功利而去正誼明道的。如果社會對正誼明道的人置之不理,給歪門邪道的人以獎勵,社會就失去了公正。如果社會不獎勵正誼明道的人,隻能說明社會是不公正的,但個體還是要無怨無悔地去正誼明道,這才是人文精神的體現。可怕的是我們把經濟學上的等價交換原則看作價值觀的核心,絕大部分人都想着有相應的回報才去盡相應的義務。

利益差異導緻價值觀差異(等價交換不能成為價值觀的原則)3

社會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個人盡倫盡職,在什麼位置上就要把這個位置上的工作做好,并得到一份相應的回報。但是,更高的人文要求是自覺把事情做得更好,産生精神上的愉悅,心甘情願地去做事,這是人文的價值追求。與物質上的回報相比,更重要的是得到精神上的回報。要讓更多的人了解人文的價值追求,而不是以經濟學上的等價交換原則來衡量一切。以等價交換原則作為價值觀的核心是科技文化發展的結果,也是人文價值失落的表現。

來源: 36品國學講堂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