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篆刻應該怎麼刻

篆刻應該怎麼刻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7 21:53:51

文/田忠利

篆刻應該怎麼刻(篆刻為何不能少)1

且飲墨沈一升 吳昌碩

篆刻應該怎麼刻(篆刻為何不能少)2

人長壽 齊白石

篆刻是中國古老的藝術。與其他藝術門類不同的是,時至今日,“古意”仍是篆刻是否具有“高格”境界的重要基因。但篆刻不能止于模古,與時俱進、不斷推陳出新,仍是它生命價值所在。“古”在篆刻創作中,不僅是由字法、章法、刀法、钤印法等綜合要素形成的特殊藝術表現形式,更是體現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有别于他文化的一種永恒的生命意識和高古的精神格調。

中國人認為自然萬物的生成,取決于“陰陽之開阖”。《周易》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說:“萬物負陰抱陽。”世界萬物無不以陰陽相合的形式而存在,陰極而生陽,陽極而生陰,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這種陰陽運化的表現形态,代表了宇宙生命變化的基本規律。我們在摹刻古代印章過程中,體味到古時印人運用陰、陽文形式,發乎性情,創造出千變萬化的藝術生命境象。印面上陰(陽)線構成有象有形的“實”和留朱(白)生成無象無形的“虛”之間,相互生發、彼此襯托、相映成趣,構成氣韻生動、意象充盈的整體氣象。這一整體氣象既涵泳着陰陽互化的生命意識,又體現出氣勢沉雄、神韻流動、意境渾成的内在精神格調。這種生命意識和精神格調,至今影響着人們的精神氣質和審美生活。

“新”是篆刻藝術曆史向前發展的必然追求,求新是篆刻創作之魂。“新”從篆刻史和篆刻藝術創作的立場去理解,一方面是建立在傳統印章的字法、章法、刀法、钤印法等基礎上通與變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篆刻藝術家自身獨特的藝術個性與時代審美特征相結合的新穎呈現。“變則其久,通則不乏。”隻有深入印學傳統,深刻理解中華美學精神,注重傳統文化,特别是詩書畫的滋養以及時代生活的大潮所激發出的創作激情和藝術靈感,才能将豐富的傳統資源進行現代轉化,實現篆刻藝術的創新發展。

古文字是篆刻成為一門獨特藝術的根本要素。我國古代神話中有“倉颉造字”的傳說。漢字在演變的過程中,形成了不同曆史階段獨特的形态美。東漢許慎在《周禮》基礎上,将漢字造字法歸納總結為“六書”,使漢字的形成具有豐富的人文内涵和意蘊。古人最早在創造象形文字時,以天上的星宿、地上的山川脈絡、鳥獸蟲魚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狀為對象,描摹繪寫。因此,漢字造型呈現出宇宙生命的萬千意象,蘊含着天地造化的神秀靈氣。

中國的漢字蘊含豐富的文化内涵。陳寅恪曾說:“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如“武”字,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為武。”“武”實際内涵着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以戈止武”、追求和平的理念。如“天”字,《說文解字》中說:“天,颠也,至高無上,從一大。”體現宇宙的永恒無窮。“天”在造型上,有“人”在其中,形象地說明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古人在造字上賦予文化内涵和思想觀念,追求形而上的“道”,對篆刻藝術家用刀筆刻寫人文精神,傳達審美情趣,深化作品形式語言創新和意境創造,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有與無”“虛與實”是中國傳統美學的重要内容。老子“無之以為用”的思想,對中國書畫藝術創作“有無相生”“以虛運實”“抟實為虛”的理論有重要影響。尤其在營造畫境方面,畫家特别注重“虛”和“留白”。清代笪重光說:“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這對于篆刻創作來說很有借鑒意義。我們在設計印稿時,不僅要考慮文字之間“字字相親,筆筆顧盼”,還要觀照無字、無筆處虛靈的空間,力求達到“境生象外”的藝術效果。

“風格即人”,藝術新風格是人格的投射。篆刻家創作個性的發揮是篆刻藝術創新的前提。篆刻作品能否體現鮮明的藝術個性,彰顯篆刻家的主體精神和性情風骨,是藝術成敗的關鍵所在。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的篆刻藝術都具有鮮明的個性。吳昌碩崇尚古意,他博采衆長,合宗古今,創造出字法渾穆淵雅、邊欄殘破蒼撲、章法新奇多變的獨特篆刻形式語言。個性化的篆刻形式語言是由特殊的字法、刀法、章法形成的。齊白石以《三公山碑》富有張力的字形結體作篆法,以單刀入印,一味霸悍,沖刻出雄強恣肆的直線,構成奇崛生動、險峻寬綽的章法,顯露出“膽敢獨造”的大匠氣派。

劉熙載在《書概》中說:“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書如其人,書法是書法家人格的心電圖。顔真卿忠烈的人生個性,悲憤的憂國之心,彰顯了顔體書法的浩然之氣、廟堂之氣,也成就了其書法豁達莊重、奇崛雄健的藝術風格。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提出“文以氣為主”。“氣”是指人天然的禀性。藝術家具備什麼樣的自然天性,就會創造出什麼樣的藝術作品,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藝術創造上的剛與柔、巧與拙、粗犷與細膩、豪放與婉約等,都出于藝術家的天性表達,是自然而然的流露,是真誠的、無法加以強求和修飾的。篆刻家在紛繁的社會環境和藝術市場中,要能夠遵從自己獨有的天性,不跟風、不趕潮,以“天懷若水”的心境和朝聖般的虔誠,認真對待自己的藝術創作。

個性化形式語言的形成不是偶然的, 是由篆刻家長期與衆不同的生活經曆、文化修養、道德品行、創作經驗所形成的。篆刻藝術所表現出的雄渾、散澹、豪放、靜穆、古雅、清新……也是篆刻藝術家性情、學養、抱負的最直接反映。篆刻家必須勤于創作、廣泛學習、行萬裡路、讀萬卷書,不斷提高自身的藝術水平。

印雖方寸,自有天地,在乎文字形态、在乎布局氣象、在乎刀筆精神、在乎天性意趣、在乎意境獨造。篆刻藝術的學習與創造,需要“與古為徒”,尚友千載。篆刻家在潛心研究傳統的過程中,需要不斷體味其性情風骨,濡染其文化精神,領悟其生命境界。如吳昌碩攻石鼓文數十年,“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九層之台,起于累土”。篆刻家既要繼承傳統,遍臨古典,聚沙成塔,更要敢于突破傳統篆刻印式的疆界,在創作實踐上随興所适,創作出具有傳統意蘊和時代氣息,并獨具個人風格的藝術作品。

(作者系北京印刷學院教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