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包永婷3月25日報道:“在上海,即便是我這樣一個買汰燒的外地媳婦,都懂得房子是一個人的臉面……上海啊上海,我做夢都想在這裡擁有一套房子。”伴随着外地媳婦馮曉琴的旁白,電視劇《心居》拉開序幕,圍繞上海顧家這個大家庭所發生的悲喜交加的故事由此展開。
《蝸居》中為了買房省吃儉用的海萍,《安家》裡忙着換房的宮蓓蓓,《心居》中想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的馮曉琴,演員海清飾演過的角色很多與房子有關。在她看來,《心居》這個劇名就很好,即心安定的居所,“房子重要但也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到底是住在房子裡還是住在哪裡,有沒有找到自己的價值。”
馮曉琴遭遇丈夫意外身亡、籌錢買房失敗後,沒有經濟來源的她選擇送外賣賺錢。東方衛視最新播出的劇情中,需要送飯的老人越來越多,小區裡的獨居老人也多,于是馮曉琴想創辦養老院,力邀展翔入夥。海清接受采訪時說,“做養老院這件事既有社會效益,又有經濟收益,你會發現她的人生有了很大的轉變。經過這樣的人生大考,馮曉琴給出了一個很好的答案。我很尊敬、敬佩這樣努力生活、好好生活的人!”
做全職媽媽的時候,早起買菜做飯,接送孩子;養家糊口的時候,又幹起了辛苦的外賣……網友評論馮曉琴的生活很真實。而這個角色的普普通通恰恰是最打動海清的地方。海清說:“她沒有光環、沒有榮耀、沒有奇迹,就是實打實的把你摔到泥土裡面。前一分鐘還好好的,後一分鐘老公死了,房子買不起,孩子要上學,家裡面還有一堆事。演起來層次感會更強一些,要靠一場戲、一場戲去拼下來,讓觀衆相信馮曉琴就是在這樣一步步往上走,而不是劇本架構,她就是一個普通的人。”
送外賣可以說是馮曉琴被生活打入谷底的一種狀态,也是海清最難忘的戲份,感慨“外賣員太辛苦了”。為了演好送外賣,海清每次都會很認真地去看外賣員拿東西、跑步的姿勢。她觀察到,有時候送湯怕灑掉又怕(顧客)給差評,他們拿着很不穩。她還學了他們的跑步姿勢,用在戲裡面很真實,騎着電瓶車滿大街跑。海清說:“有一天正好下雨,一天奔波拍攝沒有吃飯,正好劇組裡準備了馮曉琴的盒飯,我真的覺得這是我在組裡吃過的最香的一頓盒飯,好香,就是豆角和西紅柿。我把那一盒外賣都吃完了,導演喊停,我還在吃。”
從劇情剛開始在意房子到發現自己要做真正喜歡的、有意義的、對别人有幫助的事情——創辦養老院,房子對馮曉琴來說也就沒有那麼重要了。海清表示,“我覺得很多人都是馮曉琴。我是南京人,我到北京,也希望在北京能夠立足,有所發展。每一個人都一樣,希望到一個大城市去打拼,能在這個城市有自己的事業、自己的愛情和生活。”她覺得,馮曉琴雖然普通卻不卑微,甚至有的時候自己是仰視她。“我在想,如果我是她,在經曆那樣的人生的低谷,我真的能夠鹹魚翻身嗎?能夠像她一樣到最後風生水起嗎?憑她自己的實力打下這個江山嗎?”
來源: 東方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