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網特稿》在科學技術落後的古代,人們對自然界許多事情,無法解釋或者難以理解,于是衍生出各種各樣聽起來神乎其神的傳聞。許多傳聞經過一代代的流傳,至今仍然存在在我們的生活中,不過,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這些傳聞中許多都是不正确的。
民間流傳着許多不正确的育兒傳聞
新生兒剛剛出生,适應媽媽體外的生活環境需要一段時間,因此這段時間的護理特别重要,而在護理脆弱的新生兒的過程中,人們常常會遇到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讓許多人手足無措,因此民間也流傳着許多護理新生兒的神秘傳聞,這些護理方法都對嗎?
1、擦“馬牙”
出生後3~5天,新生兒牙床上或上腭兩旁有像粟米或米粒大小的球狀白色顆粒,數目不一,看起來像剛剛萌出的牙齒,有的就像小馬駒口中的小牙齒,所以人們把這種現象俗稱為“馬牙”。在我國民間有一種錯誤的做法,那就是認為“馬牙”要用幹淨的布蹭掉才行。其實,這種民間傳統的育兒習俗有害無益。
為新生兒“擠乳頭”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
不論男寶寶還是女寶寶,出生3~5天後,都會出現乳腺腫脹的生理現象。觸之有蠶豆大或山楂大小的硬結,輕輕擠壓可有乳汁。這是由于受母體雌激素的影響的結果,一般2~3周可自然消退。此時,千萬不要擠壓,否則若不慎把乳頭擠破,會帶進細菌使乳腺紅腫、發炎,嚴重的甚至可能引起敗血症。如果是女寶寶,擠壓造成乳腺發炎,使部分乳腺管堵塞引發乳腺炎,或形成瘢痕,當寶寶發育為成年女性時,還會影響到泌乳。新生兒乳頭凹陷亦不需要處理。
3、刀割“螳螂齒”
寶寶出生時,上下前部的牙床是不接觸的,兩側後部各有一個隆起,上下能接觸到的脂肪墊,俗稱“螳螂齒”。有些人錯誤地認為這種脂肪墊是多餘的,常用刀割“螳螂齒”,其實這是很危險的。
“螳螂齒”對新生兒來說是一種正常現象。在寶寶吸奶時,前部用舌頭和口唇黏膜、頰部黏膜抵住奶頭,這時後部的脂肪墊關閉,幫助增加口腔中的負壓,有利于寶寶吸奶。用刀割“螳螂齒”不但影響寶寶吸奶,還可引起口腔破潰、感染,甚至還可引起全身的敗血症,嚴重的可緻寶寶死亡。随着乳牙的萌出,這種高出的脂肪墊就會漸漸變平,所以不需要處理。
4 、新生兒不能見光
新生兒不能被強烈光線照射,強烈光線會傷害寶寶。但這并不等于說新生兒不能見光,如果把寶寶的房間布置得很昏暗,或隻給寶寶開一盞小瓦數的燈泡甚至彩燈,這對寶寶視覺發育是極為不利的。另外室内光線太暗,還可能影響媽媽的心情,使媽媽感到視覺疲勞。此外由于視線不清,爸爸媽媽也不能及時發現寶寶是否有皮膚黃疸或其他情況。所以,民間所說的新生兒不能見光是錯誤的。
合理安排新生兒的生活環境新生兒身體幼小、嬌嫩,最好選擇朝南的房間作為寶寶的居室。居室陽光充足,寶寶可以曬到太陽,不容易因維生素D缺乏而引起佝偻病。白天不要給寶寶的居室挂窗簾,尤其是比較厚、顔色比較深、花色比較暗的窗簾,晚上完全可以使用正常的照明燈。
5、不許碰寶寶前囟門
過去的傳統觀念認為新生兒的囟門是命門,不允許碰,碰了囟門就會使寶寶變啞。甚至醫生在為寶寶檢查囟門的張力和大小時,也往往會遭到父母的質疑。其實,碰囟門就會使寶寶變啞的說法沒有科學根據。
碰囟門就會使寶寶變啞的說法沒有科學根據
囟門,俗稱“天頂蓋”,是寶寶顱骨與顱骨之間尚未完全銜接的。兩塊額骨與頂骨之間形成一個無骨的,隻有腦膜、頭皮和皮下組織的菱形空間,叫前囟門;兩塊頂骨與枕骨之間形成一個無骨的小三角,叫後囟門。人們常說的囟門是指前囟門。新生兒前囟平均是2.5×2.5厘米,也有個體差異。寶寶前囟如果小于1厘米,或大于3厘米,就應引起重視,因為前囟過小常見于小頭畸形,前囟過大常見于腦積水、佝偻病、呆小病。囟門固然很重要,要注意保護,但傳統育兒經驗中“碰了囟門就會使寶寶變啞”的說法,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6、寶寶要睡頭形
民間育兒還有一個習慣做法是讓新生兒睡硬枕頭,比如豌豆枕頭、綠豆枕頭等,認為這樣能夠睡出好頭形,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新生兒顱骨容易變形,主要是由于骨縫尚未閉合,受到擠壓時,會出現骨縫重疊或分離,使頭形發生變化。寶寶的頭在出生後1個月内,生長速度比人生的任何時期都快,頭圍可擴大3厘米。頭骨的急劇生長,不一定會左右對稱。左右不同,并不是因為外界壓迫,而是因為内部的力量所緻。媽媽對寶寶頭部的形狀不必太費心思,每一個寶寶頭部都會有些偏斜,即使是相當偏斜的頭在過周歲生日時也會變得不明顯了。
——媽媽網原創資訊
更多精彩母嬰資訊,可關注<媽媽網>微信獲取!還有大波媽友福利等着你哦!
如何關注:打開微信→添加好友→查找<媽媽網>or<mama_cn> 即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