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隻要生存,我要生活。”
看《為奴十二年》,對這句印象頗深。
程度,就是生活差異的核心。
“喝汾酒,要用玉杯;
喝關外白酒,要用犀角杯;
喝葡萄酒,要用夜光杯
......”
《笑傲江湖》裡的這段,即便是記不準,也留下個大概沒?
我們的講究或許不在這上,但看到這段文字,難免不想身替令狐沖,嘗一口不同酒器裡承裝的酒品。
對高品味(品質)的追求,就是這麼刻在我們心底!
(公認的四大名醋)
來來來,就這四個醋裡,我們照着填下詞:
吃大閘蟹,要用___醋;
蘸餃子,要用___醋;
拌涼菜,要用___醋;
深度烹調,要用___醋。
太生活,
意境不美,
像我們不耐煩聽的唠叨。
因為,這些不費力真能做到,不覺刺激,少了嘗試的好奇。
或許正是這些原因,讓我們認為日常的生活,寡淡。
如果眼前苟且于所有,即便有了詩和遠方,很可能,你依舊是你。
認真生活,就是我們自己能真正掌握的精彩。
認真生活,一點不難,從油鹽醬醋,就可以開始。
大閘蟹清蒸,配這款恒順金梅醋,再用嫩姜切絲出汁拌勻,蘸吃就成。
這醋的淺香微甜,很襯大閘蟹的肥鮮。
一餐下來,唇皮不白。
日常選醋,隻要滿足釀造和酸度5%以上,剩下主要就看适配用途。
可以先從四大名醋開始,跟不同食用做組合,多些嘗試,打開這酸爽的世界。
加碘鹽、低碘鹽、無碘鹽,怎麼選?
看到過有一種讨論:是不是該停用加碘鹽了?
停用加碘鹽,隻适用少數群體,比如甲亢患者。
确實,健康上看,我們整體上已經沒有缺碘狀況了,這是長期吃加碘鹽吃出來的效果。我們自然條件并沒有變化,國内碘缺乏分布地區還是很廣(不少國家也是),我們人體自身又留不住碘,不在食鹽裡補碘,大多數人還是會碘缺乏。
所以,還是得吃加了碘的鹽。
再就是,加碘量的問題。标準的還是低碘鹽?
這個,目前其實并沒有統一的碘量。我們現行的《食鹽含碘量》标準,規定各省可以根據本省實際情況自行确定食鹽含碘量。
我們有加碘的上限,30毫克/公斤;
另外,國際衛生組織(WHO)的标準,每日碘攝入量在1000微克以下,都是安全的。
兩項結合,按最大量計,從食鹽裡吃到碘超标,每天吃鹽不超過33g。
國人平均的食鹽量,是10g左右。
所以,除非天天吃海鮮,可以着重選低碘鹽甚至無碘鹽,更普遍的情況,重點并不在控碘,在于控鹽,不讓食鹽過量。
鹽,有兩種用法,一種是過程中加入,通過溶解,提升鹹味,叫做調味鹽(Seasoning Salt)。大多數人嘗不出來,不同鹽,作為調味鹽時,口味的那點點微小變化。所以,調味鹽,選普通的就成。
另一種用法,叫收尾鹽(Finishing Salt),就是撒在表面,或者用來蘸着吃。這麼吃,大多數人,是能吃出來差别的。所以“少吃鹽,吃好鹽”,在這樣用法下,适用。
都說撒鹽哥家的牛排貴,口味也不突出。
從這張圖來看,牛排确實做的不夠好。
另一個原因,很可能鹽也沒用對。
用岩鹽,尤其是這樣的岩鹽,或許口評就有不同。
喜馬拉雅玫瑰岩鹽(Himalayan Pink Salt)
岩鹽撒烤牛排,是很搭的。
想嘗試的,圖裡這款在京東能買到。380g,80多塊錢。
自己做烤魚,煎三文魚,或者吃海鮮,可以用海鹽。
海鹽裡公認的上上品,是這個:
鹽之花(Guerande家的)
250g,差不多15歐。主要麻煩在于,目前這個不靠人肉,不容易買到。
買起鹽之花困難的,可以是試試這個:Halen Mon,它家官網支持直購
250g,6.6歐。
做腌制菜,可以試試井鹽。
四川泡菜,大多是用井鹽腌制的。
打醬油,才是正确打開方式?
買到好醬油的難度,不小。
首先,好醬油得是釀造醬油。
跟醋不一樣,盡管也有合成醋,但超市裡主流産品,都是釀造醋。醬油裡,很多産品是配制醬油,不是釀造醬油。
再有,最好是沒防腐劑、着色劑、增鮮劑等添加劑的醬油。
這一條,大部分市面上的醬油就要被拉下了。
釀造醋裡,确實可以做到沒有添加劑,因為到一定酸度就能抑菌,酸度越高,就有越高的保質期。
這個,醬油做不到。醬油要提鮮,還不能有太高鹹度。為了增加醬油的提鮮作用,很多醬油裡有味精或味精成分;為了提高保質期,也有防腐劑。
看一下醬油成分,大多是這樣的:
谷氨酸鈉(味精主要成分)
5‘-呈味核甘酸二鈉(雞精主要成分)
苯甲酸鈉(常用的防腐劑,殺菌抑菌)
山梨酸鉀(也是防腐劑,毒性比苯甲酸鈉低)
這幾樣,幾乎是各醬油的常客。
沒有這些的,才能說不含添加劑。
看一下,沒有添加劑的醬油産品成分表:
發現沒,這裡有個氨基酸态氮,做下說明:
氨基酸态氮,目前是評定醬油等級的主要指标,
超過0.8g/ml,就是特級;
0.7以上,一級;
0.55以上,二級;
0.4以上,三級。
如果是自然釀造,氨基酸态氮越高,醬油品質越好。
但,有人做過實驗,在醬油中加無鹽味精(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能提高氨基酸态氮的含量。
所以,成分裡如果有味精、谷氨酸鈉等,等級上可以用更低成本達到特級。目前,隻能無奈,這是合理鑽空子。
盡管不多,還是有真正釀制的可做選擇的:
上圖零添加的成分表,就是從這款醬油說明裡截取的。
還有這款:
(金蘭甘醇)
隻認橄榄油,就萬事大吉?
我們用油做菜的習慣,簡單分,就是四種:油炸、炒菜、澆淋和涼拌。
都跟油煙點(Smoke Point)有關系。(油煙點,就是油加熱冒黑煙的溫度。)
高溫油炸,要求170-230度的油溫;
炒菜,一般在130-170度的油溫;
澆淋,通常在100-130度;
(注:網圖,做的好看,找來湊樣子的。油品種不全)
直接上整理提煉,
适合油炸的常用食用油:
茶油、菜籽油、棕榈油、精制玉米油、精制花生油、精制大豆油等;
适合炒菜的:
精制葵花籽油、橄榄油果渣油、葡萄籽油、壓榨菜籽油、豬油、未精制玉米油、壓榨花生油、壓榨大豆油、麻油未精制(小磨香油)、橄榄油初榨油等
适合涼拌:
橄榄油特級初榨、亞麻籽油、精制芝麻油、壓榨葵花籽油、初榨核桃油、初榨牛油果油等
從煙點選油,是一個方向,另一個方向就是從油的營養上。
用油過量,對健康有影響,所以要控油。但油裡也有營養,尤其是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雙不飽和脂肪酸(油裡的亞油酸)和三不飽和脂肪酸(油中有亞麻酸),因為這兩項人體不能自行合成。所以這兩項多的,健康度高。
需要再補充一個點,人體正常吸收亞麻酸和亞油酸的比率是1:10。
(表中的營養數值,并不精确,也不是唯一,隻做大緻參照)
另外有一種叫調和油,并不是單一原料,宣傳說法有很多,基本都是向着健康這個方向做配比的(因為煙點不一樣,沒法往那個方向走,隻能往健康方向)。無論花樣是什麼,能做文章的說穿了其實就一點,就在脂肪酸上,讓亞麻酸和亞油酸的比率靠近最靠近人體能吸收的狀态。
所以,選油的結論也簡單:
除非口味上有偏愛,就按自己的做菜習慣選,在對應适合的煙點油種裡再找價格合适,營養結構合理的純品油。
油鹽醬醋都說到了,下面是超綱内容。
超綱的是糖和酒。
作為做菜配料,這兩項,都還少不了。
白砂糖、綿白糖、紅糖、冰糖,差異大嗎?
健康為重,先從健康上看。
國家标準裡,有7種食糖:
原糖
白砂糖
綿白糖
赤砂糖
紅糖
方糖
冰糖
這7種,主要成分就是蔗糖,蔗糖一半是葡萄糖,一半是果糖。
我們的身體是需要葡萄糖和果糖的,需要鍊是這樣的:
血糖是腦、肌肉等器官和組織的能量來源;
葡萄糖是形成血糖唯一的糖;
我們有代謝,需要能量;
肝細胞可以通過分解果糖産生能量。
但這7種添加糖,并不是我們人體必須的,不需要鍊是這樣的:
米、面、玉米、土豆等澱粉類糧食,是碳水化合物,基本構成就是葡萄糖為主的單糖;
大多數的水果,也有大量的糖,大多是蔗糖,蔗糖一半是葡糖糖,另一半是果糖;
肝髒是果糖的唯一代謝場所,糖過量,就會增加肝細胞的代謝負擔,對身體的影響和危害有很多,在這就不着筆墨了。
現在的營養過剩,主要是糖過剩。(脂肪過剩,很大原因也是糖過剩轉化)
所以我們要控制碳水化合物和水果的攝入量!
連水果和碳水化合物都控量了,控制添加糖,那是必須的!
作為配料,想用,選哪種糖呢?
從糖的生産流程能說清這些糖的區别。
生産糖,有這幾步:
1.提汁。從原料裡把糖分提取出來,主要原料是甘蔗或甜菜。
2.提純。糖結晶需要高純度,這一步驟,目前主要都是化學方法。
3.蒸發。
4.結晶。
到這裡,原糖,就完成了。
(說原糖不能食用的,請查閱GB13104-2014《食品安全國家标準 食糖》)
在上面第二步的提純後,剩下的物質,叫糖蜜。
把糖蜜用離心機做分離程序(這步流程,叫分蜜),分開收到的白色固體,晾幹後,就是白砂糖。
對白砂糖先經過轉化糖漿工藝,再烘制成微粒狀,就是綿白糖;
把白砂糖加水濕潤,再壓制成方形,再烘幹,就是方糖;
白砂糖加水溶解重新結晶,就是冰糖。
(有顔色的方糖和冰糖,是添加了其它物質的)
糖蜜不做分蜜,直接烘幹,就叫紅糖。
(這一步,如果熬煮溫度高,引起了焦糖反應,顔色變深,就黑糖。當然,也有加入其它物質特意加重顔色,做成黑糖的)
二次以上結晶,因為蔗糖含量變低,顔色偏深的,就叫赤砂糖。
所以,如果不是用糖拌菜,用糖蘸菜,要體會糖與口舌的觸感,綿白糖和白砂糖本質上沒什麼區别,綿白糖貴在多了道工序。
從制作工藝上,就能看出白糖的純度高,很多是99.99%的蔗糖純度。所以,選白糖,沒品牌要求,幾乎可以無腦選。
方糖,有定量的便利,
冰糖因為摻水,蔗糖含量低一些,
所以有不同的合适添用場景。
但如果是為了追求他們含有添加物而選購,完全不必要!
畢竟糖含量都是超過80%的,如果隻是看中裡面的添加物,直接添加對應食材或配料來滿足,更好。
紅糖,理論上,确實比白糖更營養。它不是純粹的蔗糖單一組成,能被檢測到的,有維生素,以及鐵、鈣、錳、鎂等微量元素,含量同樣少的可憐。
如果哪家紅糖說增了添加物,所以富含了什麼。那就是在直白告訴大家,他們要收智商稅了。
紅糖的糖含量一般都超過88%,為了身體補充其它微量元素而去多吃那麼多糖,任誰,都不是個理智選擇。
所以,有些紅糖的特殊功效,在了解了紅糖的生産工藝後,也不攻自破。
比如,“紅糖可以補血”。
這是“以形養形”演化的理論。如果願意相信并踐行,請一定要注意控制量。
比如,“紅糖水能快速提高血糖”。
其實隻要含有葡萄糖的,都可以。白糖裡葡萄糖含量更高,所以,沒理由白糖水提高血糖會不如紅糖水。
再比如,“紅糖水能緩解痛經”。
已經有研究證明,熱敷對痛經的治療效果甚至強過乙酰氨基酚(止痛片主要藥物成分),所以,緩解痛經是熱水的作用!
一項額外技能get了沒?直男鑒别術!
在生理期,若被安慰:
“多喝水”==例行直男;
"多喝熱水"==理性直男;
“多喝紅糖水”==警報要響起來,
either被營銷過的無知直男or很懂女人心的”暖男“
什麼酒都适合當料酒嗎?
做菜加酒,有必要。
加酒能去腥。不是說法,是理論。
腥味的主體,是三甲胺,堿性的,溶于酒精(當然也溶于醋),然後能随着加熱揮發,所以能祛腥。
加酒能增香添鮮。
酒裡含多種氨基酸,加熱後能散出多種香味,也能跟鹽結合,提升鮮味。
還有,加酒能保持葉綠素,讓肉質變軟等等,這些,隻要沒壞處,咱憑着自己的感覺信就成。
為什麼酒種這麼多,做菜選料酒?
一頓研究後,發現料酒作為做菜酒的優選,有幾個原因:
第一,便宜!
飲料酒和調味酒,稅率不一樣。料酒裡加了其它料,比如鹽,不能作為飲料酒,按稅率更低的調味品納稅。
第二,所含酒精度數,基本适合各種食材。
酒精,也就是乙醇,有強滲透性和高揮發性兩個特點。
白酒就不适合用在蔬菜類,高酒精的滲透,會破壞菜的原味;也不适合高溫炖煮的烹饪方式。
啤酒基本沒法達到去腥目的,酒精含量太低,沒法結合揮發胺類。
料酒大部分是用黃酒做基料的,酒精在10-15%間,這個是做菜配料很好的平衡含量。
第三,有做菜的專門針對性。
料酒裡,會加料。(這話好像是廢話)
這些料,是自然料,一般是花椒、大料、桂皮、丁香、姜等等;
常下廚的,一看這些,就知道是做菜佐料了。
當然,也有加化學料的:
谷氨酸鈉
5‘-呈味核甘酸二鈉
香辛料
認識了吧?在醬油裡,他們已經這麼幹了!
那,怎麼選料酒,也不用多說了吧?!
還是要做個做菜配酒的總結。
選料酒做菜,是常規操作。選加料不加添加劑的。
不加添加劑的料酒不好選,如果成本上接受,可以用釀造黃酒(不是勾兌黃酒)替代。
有人會說,受不了黃酒當料酒的那味兒。
太好了,這就打開了酒對菜品作用的另一個大門了!
作為飲品酒,不同酒有各種不同的醇類、酯類、酮類、酚類和有機酸等等,形成了豐富的口感。
烹饪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制作出各種豐富的口感。
從這個角度,用豐富多樣的酒,能帶來口感豐富的菜肴。
紅酒牛肉、
白葡萄海鮮、
啤酒雞鴨
......
隻要嘗過,覺得好吃
照着菜單做法,
有一個是一個,
做起來!
你說,
生活,
是不是,處處有精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