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農情綿綿

農情綿綿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4 22:54:09

農情綿綿(一犁春事最關情)1

一雨群峰綠,登臨适野情。

嶺雲寒不散,澗水晚逾清。

竹裡茅檐小,山根樹影平。

田家勤力作,蓑笠事春耕。

——清·舒瞻《花街道中》

春雨初霁,漫步河湄,一塊狹窄的河川地裡,一位壯漢正趕着一頭黑牯牛耕田,他渾身冒着熱氣,額頭上也滲出了細細的汗珠。牛鞭響起,蠻健的黑牯牛在壯漢“呵呵噜噜”的“喝嚨”聲裡,弓背奮蹄,把那張木犁拉得飛跑。犁铧翻出一道道波浪,土膏泛着青光,油潤而肥沃的田地上,散發着春日的芬芳。這正是“一犁膏雨,農夫村外盡乘時”(清·李漁《笠翁對韻》)。

不遠處一位老者牽着一頭老牛在田埂悠閑地吃草。老牛時不時地擡頭“哞哞哞”的呼叫幾聲,河堤上撒歡的小黃犢也細聲哞哞,回應着母牛的呼喚。青草露芽,野花盛放,輕盈而溫柔的清風中彌漫着青草和花兒的香味,眼前的春天依然是那樣的美麗;河湄兩邊的村莊卻不同往昔了。

高樓庭院多了,道路寬了,硬化了,鄉村人們的忙碌也變得優雅多了。以前犁耙忙春耕的繁忙景象,都讓大棚種植、科學養殖、無人機管理等先進科學的方法取而代之。

牧童、柳笛、老牛鄉間往昔這平常的景緻已成追憶,而此處竟然還有牛耕田,讓人大有時光倒逆的感覺。

農情綿綿(一犁春事最關情)2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唐·李紳《憫農》

這個道理任何農民都懂。上萬年的農業發展創造了我們燦爛的農耕文化。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品讀上古民謠《擊壤歌》,感受到遠古那一幅太平盛世其樂融融的景象。農耕曆程恰如一部厚重磅礴的《詩經》,從遠古吟詠而來。

出生在鄉村的我,見過的農耕場面自然不少。大集體時代,物質生活是相對貧乏的,但是大家在一起勞作,特别是青年男女在春天土地的勞動中你追我趕,“土膏欲動雨頻催,萬草千花一晌開”(宋·範成大《春日田園雜興》)。這蟄伏了一個冬天的希冀,引發了天地間快樂的歡笑,至今還在心頭回響。

桑條沾潤麥溝青,軋軋耕車鬧曉晴。

老眼不随花柳轉,一犁春事最關情。

——金·元好問《乙卯二月二十一日歸自汴梁二十五日夜久旱而雨偶記内鄉一詩追錄于此今三十年矣》

由“漁獵”進化到“農耕”,這個過程是異常艱難的。從山林荒野的“刀耕火種”到泥濘沼澤的“麋鹿耕地”,是先民與大自然相處時終于認識到“飯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裡”的覺醒。

農情綿綿(一犁春事最關情)3

耕雨每憐黃犢健,帶經猶愛小兒勤。

——明·詹英《南浦春耕》

農耕社會裡,“牛”是繞不過的一個話題,因為牛是重要的生産工具,是農家的“重型機械”。在我們的農耕文化中,曆代都有愛牛護牛的傳統,《水浒傳》中英雄好漢動不動“啪”的一聲拍下一錠紋銀,高喊店小二切上兩斤熟牛肉,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潇灑,是不真實的。在古代,是不能随意殺牛的,随便吃牛肉也會受到當時刑律的嚴懲。即便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私殺耕牛也是違法的。

高疇新雨足,布谷喚春耕。

千畝回村綠,三家結舍平。

犢肥田豎喜,鳥起草人醒。

惟有田翁樂,悠然候歲成。

——清·李美儀《奉和家大人草堂課耕韻》

在農業未實現機械化之前,耕田離不開牛。記得孩童時,我們生産隊有四頭牛,生産隊數百畝田地的翻、耕、犁全靠它們,一百多口人一年的口糧也離不開老牛的辛勤耕作。

春天,沉睡了一冬的泥土在冰雪的浸潤下酥松軟綿。“牛把式”扛着犁耙,趕着喂飽的牛來到田裡,迫不及待地把枷梭套在牛肩胛上,然後左手扶穩犁把, 抖抖牛繩,右手的牛鞭熟練地往上一甩,發出“啪啪”的脆響。但鞭子的力度留在半空,隻将聲聲催促送到牛的耳旁。滋養了一冬的牛膘肥體壯、渾身是勁,打着響鼻,和“牛把式”默契“合作”,不疾不徐地拖着木犁。犁頭所向披靡、勢如破竹,翻卷開肥沃的泥土,天際間便展開了一幅讓人難以忘懷的“春深無處不耕犁”的美好畫卷(清·查慎行《自湘東驿遵陸至蘆溪》)。

農情綿綿(一犁春事最關情)4

一犁绉碧雨初晴,綠野風光畫不成。

幾日西疇聞布彀,隴頭牽犢教春耕。

——現代·溫倩華《田園雜興》

記憶最深的當屬教牛犢學耕田。小牛學耕田一般要有一頭老牛“當墒”,小牛“拉幫套”。

溪岸野橋橫,烏犍帶犢行。

——明·古春蘭公《雨澗牛》

還要有人牽着小牛的鼻環。學耕的田最好是長條地塊,這樣可以減少“回牛”(轉彎)的次數,便于小牛習練均勻用力。頭年秋裡就紮上鼻環的牛犢其實還是很自由的,老牛耕田時它們還在田頭地邊覓草撒歡。

白鷗乘曉泛,黃犢試春耕。

——宋·蘇轼《山村》

如今讓它學拉犁很不情願。剛剛給小牛套上枷梭,它“哞哞”向母牛“求救”,見母牛不理不睬,小牛就會跳起前沖,想掙脫枷梭,幾次之後,枷梭勒得它肩胛疼,隻好靜下來。待“牛把式”響起“喝嚨”,牛鞭半空裡一聲炸響,小牛如寵壞了的孩子,來了“牛脾氣”,四條腿挺直不邁步。這時牽着小牛鼻環的人就用力拉它,走墒的老牛也用角擠抗它,在疼痛無奈裡小牛隻好拉着枷梭前行。反複幾天,小牛在牽牛人的幫助下,熟悉了“牛把式”的“語言”,也學會配合“當墒”老牛到地頭能或左或右“回牛”,熟練地拉犁耕田了。

農情綿綿(一犁春事最關情)5

一犁煙雨昏,四野春雲濕。

村前布谷聲,牛背寒鴉立。

——明·祁順《東岩四詠同次前中書丁玉夫韻·南畝春耕》

不要認為這最有趣的畫面隻出現在古詩裡,其實,“牛背寒鴉立”是兒時春耕常見的景緻,不過最常見是喜鵲立牛背。朝陽夕晖裡,牛背上的喜鵲和着铧犁韻律叽叽喳喳似商量着春事,這情景令人陶醉,至今還定格在我的記憶深處。

氣暖禽聲變,風恬草色鮮。

——唐·林滋《春望》

不論是“戴勝谷谷催春耕”(宋·歐陽修《啼鳥》),還是“布谷飛飛勸早耕”(清·姚鼐《山行》);早春的鳥兒成群結隊地低飛在犁铧後面,争食翻耕卷泥土中蠕動的蚯蚓、蟲蛹或蟄伏的蝼蛄、蜥蜴。此時,遠山蒼翠,河水泛清,草綠花紅,耕牛遍地,鳥鳴聲聲,這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美得無以倫比的春耕圖畫,受到無數詩人的青睐,便存留在詩詞裡,賦予人們無限遐想。

農情綿綿(一犁春事最關情)6

煙暖土膏民氣動,一犁新雨破春耕。

效原眇眇青無際,野草閑花次第生。

——宋·釋智愚《頌古一百首》

春耕如詩,大地如畫。如今拖拉機、收割機、旋耕機等農業機械代替了耕牛,農業、農村、農民都向現代高科技發展,很多農民的後人也已脫離了土地,延續了數千年的“耕牛遍地走”這幅“農耕圖”,已成為了記憶裡一抹濃濃的鄉愁。但農家的後人還能夠聽懂犁與土地的對話,還會想起春耕時的情景:

愛看一犁春雨,家家盡力農桑。

黃犢烏犍俱雅,綠蓑青笠皆香。

——清·張英山《居幽事戲拟右丞體三十首·其二十八》

依然喜愛着父輩以犁铧為筆在大地上描繪的田園風光“素描”,喜愛他們盡情耕種春天的一行行清新“詩作”。

農情綿綿(一犁春事最關情)7

早晚林間見雞犬,一犁春雨麥青青。

——金元好問《宛丘歎》

盡管牛耕歲月漸行漸遠。“老農挾杖依田畔,稚子攜鋤立水濱”的場景也難以尋覓(清·蘇履吉《繡壤春耕》)。但父輩“勤耕天下”,“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萬石谷”的願望,我們及我們的後人還須好好傳承。

驚蟄未聞雷出地,豐收有望看春耕。

——當代·吳藕汀《驚蟄》

我們要隻争朝夕,努力“耕耘”着屬于一代代人的美好“春天”!

-作者-

朱少華,莒南縣人,中學高級教師。喜歡寫作。教學論文、散文随筆、詩歌、剪紙等作品,散見多家報刊及網絡平台。在征文及網絡文學作品大賽中多次獲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