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三足鼎立”,或“鼎足而立”,說到鼎,關于他的成語還真不少,什麼鐘鳴鼎食、力能扛鼎、一言九鼎、鼎鼎大名等等,鼎究竟是什麼東西,何以在古人的生活中如此重要呢?下面咱們就來說說這個鼎字。
鼎的字形演變是這樣的:
甲骨文是一個有耳容器,下有裝飾過的兩腳。金文最形象,下為三腳,正為鼎的象形。
如今鼎恐怕隻能在博物館和一些雕塑中看到。然而種種看似陌生的東西,與我們現代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其實,古代的鼎就相當于今天的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1萬年左右,人類發明了陶器。陶器是人類文明史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發明,對于人類的意義而言,不亞于用火。
自從有了陶器,人們就可以貯藏糧食、汲水、貯水,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用來蒸煮食物。比起用火直接燒烤食物,這是人類飲食方式的巨大進步。毫不誇張的說,陶器的出現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的分工,促成了貧富階級分化,推動了國家的形成。
記得收藏大家馬未都先生說過,人類的曆史就是一部容器史。房子是固定的容器,汽車(飛機)是移動的容器。陶器發明之初,人們就把類似碗、罐之類的陶器,注入水,放進食物同煮,這就是“鼎沸”一詞的來曆。但是由于陶器底部呈球形,很容易傾倒。
或許有人會問,為何陶器不做成方形?實際上,方的概念起源很晚,或許與自然界中天然的東西大都是圓形或弧線形有關。人們就在陶器(既然做飯用,就稱炊器)底部墊上三塊石頭,把炊器支起來,這樣炊器既不會傾倒,還可以在下面放些柴禾加熱。後來,人們幹脆在炊器底部粘上三隻腳,這樣就省去了墊石頭的麻煩。不過,最初這三隻腳是空心的,目的是增大受熱的面積,這種器物稱之為鬲,其形體特點是大腹袋足。這鬲就是鼎的原型。
當然鼎除了作為炊器之外,還作食器。裡面盛上羹湯等,故有列鼎而食,或鐘鳴鼎食之家的說法,用來指豪門的奢華生活。
随着青銅時代的到來,鼎逐漸由實用性的炊器(食器)演變為祭祀祖先的禮器。早期的鼎為圓形,後來發展為方形,失掉了實用性,凸顯出鼎的純祭祀形式。
特别是商代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鼎體呈長方形,四個柱形足,重達832多千克。傳說,夏禹時鑄九鼎,來代表天下九州。至此,鼎成為國之重器,一躍成為國家權力的象征。故定都被稱為定鼎。同時,由于身份的不同,擁有鼎的數量也不同。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所以,鼎是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
我們知道,在新時期時代時期時出現了那麼多火塘用來取暖做飯,火塘就是在地面挖個圓坑或瓢形坑,裡面添加柴草,上面放上三足鼎烹饪。後來,出現了高腳竈,可以直接在上面放炊具。鼎之類的三足鼎炊器的三足沒有用了,就逐漸變回為圓底的樣子,稱之為釜,就是項羽“破釜沉舟”中的釜,就是今天用的鐵鍋。
問鼎一詞經常被人們使用,這說的是楚莊王欲争霸中原的故事。春秋時楚莊王讨伐陸渾之戎,陳兵于洛水,向周王示威。周王當時派大夫王孫滿前去慰問。楚王就問周鼎的大小和輕重,意欲奪取天下。王孫滿回答說“在德不在鼎”,周朝雖然衰敗了,但氣數還未盡,鼎的大小不是您能問的。言下之意是說,周王還是天子,是天下的共主。若楚王一意孤行,勢必會引起諸侯的反對。楚王考慮到自己還沒有強大到與天下諸侯抗衡的地步,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就撤兵走人了。問鼎,意為圖謀奪取政權,也用于體育比賽意欲奪冠。
下面,我們再說一個與鼎有關的典故:染指。說的是晉國有一個王族子弟,叫公子宋。這人有個特異功能,就是隻要該有口福了,食指就有不由自主動起來。這天,公子宋和子家一同鄭靈公。忽然,公子宋的食指動了起來,公子宋對子家說,瞧好吧,今個兒準有好吃的。果然,楚國有人獻給鄭靈公一隻大甲魚,恰好廚師正在宰殺這隻甲魚,兩人會心的笑了。鄭靈公問兩人笑什麼。子家就把剛才發生的事告訴了靈公。鄭靈公故意刁難公子宋,等到廚師把甲魚湯端上來的時候,偏偏不給公子宋吃。公子宋惱怒之下,把食指伸進盛有甲魚羹湯的鼎裡蘸了一下放到嘴裡嘗了嘗味道,大搖大擺的揚長而去。看到子家藐視自己的權威,鄭靈公很生氣,要殺公子宋,結果公子宋先下手為強,聯合子家,派人暗殺了鄭靈公。一隻甲魚,鬧得鄭國動蕩不安。染指,比喻插手不當參與的事情。
鼎的詞義發展脈絡如下圖
本義指古代的食器,因鼎有三足引申為三方并立。因鼎用于祭祀,地位重要,引申為寶器,又引申為王位。又可引申為顯赫,王位的更替以鼎歸新王為标志,故引申出變革之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