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由于人們不恰當的生活方式以及缺乏運動,脂肪肝的發病率正在快速增長,成為新的潛在健康威脅。雖然管理飲食和堅持運動是控制脂肪肝的不二法門,但知易行難,許多人都覺得難以長期堅持。其實,日常生活中還有一些不太引人注目的小問題,也對脂肪肝的發生和控制有重要作用。
大碗吃飯
國外有一個著名的“冰淇淋錯覺試驗”,就是将吃自助冰淇淋的人随機分成兩組,結果發現分到大杯和大勺的人要比分到小号餐具的人多取了57%的冰淇淋。同理,用大碗吃飯者,總會不由自主地多盛飯。其實,人們每餐吃多少東西,除主要由大腦的攝食中樞和胃的容量感受來決定外,與餐具的大小也有關聯,即使用小号餐具就餐,如小飯勺、小湯匙,有利于減肥和控制脂肪肝。許多人盛飯時不知道自己能吃多少,或者需要吃多少,僅憑感覺或習慣,而吃飯時又需要把無意間盛滿的飯食全部吃完,尤其是提倡“光盤行動”之際。另外,如今的食品包裝也越來越大,買得越多價越廉。國外有實驗表明,每次從大包裝裡倒麥片到杯子裡,都要比正常規格包裝者多出20%,因此“控脂”人群還須選擇包裝規格正常的食品。
飯後喝湯
我國不少地區素有飯後喝湯的習慣,也有人習慣邊吃飯邊喝湯。這樣的做法均會沖淡胃酸濃度,降低消化功能,使得未消化的食物在體内蓄積過久,引起腹脹、腸鳴等不适。而南方地區的人們則習慣于在餐前先上一小碗湯,起到暖胃的作用,同時降低一定的胃容量,易于達到飽腹感的效果。比較而言,後者更符合養生原則,能夠避免吃得太多、太急,想要控制脂肪肝的朋友可以借鑒。
葷腥過多
臨床研究證實,改變食物的色、香、味、形,可以不斷刺激、興奮味蕾,給人帶來更多的欣快感及進食需求,導緻飲食過多,能量蓄積變成脂肪儲存在體内。因此,建議大家在做午餐、晚餐時少做幾個菜,尤其是富含脂肪的“硬菜”——肉類及其制品;在外就餐少選限價不限量的自助餐,避免過度貪吃及種類搭配混亂。另外,做菜少放油,不然即便是清炒素菜也容易引起脂肪蓄積,如茄子、蘑菇、青菜等,都很容易吸收大量油脂,而人在進食時不易察覺。建議大家做菜時,青菜可以在水煮後放少量植物油及調味品佐餐;主菜也要盡量少放肉,多選擇瘦肉。
喜吃零食
零食多含有較多的糖或油脂,屬于高熱量食物,肥胖或者脂肪肝人群,盡量不要在家裡儲存零食,購買其他食品時宜盡量選擇原汁原味的食材。研究發現,進食高脂、高糖的零食組合,如甜甜圈、黃油、曲奇、奶油蛋糕等,對大腦攝食中樞獎賞回路的刺激,比吃單一品種食物要強很多,尤其不利于脂肪肝的控制。如果養成長期吃零食的習慣,還可能破壞正常的腸道細菌生态,使大腦反應遲鈍。自控力不佳者,建議把所有零食放進廚房的冰箱裡,這樣使得拿取零食時,需要先走到廚房,再打開冰箱,花點時間才能如你所願,與随意放在手邊、信手拈來的零食相比,有一個心理感受、猶豫、思考提醒的過程,能夠幫助培養良好的減肥信念。
忽略食品添加劑
快餐往往含有高濃度的油脂、果葡糖漿、味精、氫化油、精制鹽及各種添加劑,長期過量食用會導緻大腦主管情緒和獎勵的中樞區域——紋狀體的活動度降低。肉松、鹹菜、鹹魚、臘肉等腌制食物因含過多的鹽,能誘導多巴胺的釋放,令人感到快樂,往往一吃就欲罷不能。白面包、饅頭等看上去很“素”的食物,也不一定就好,因為它們不耐饑且味道寡淡,很多人在進食時喜歡加餡料或調味品。另外,農村素有腌制鹹魚、鹹蘿蔔、臘肉、鹹豆角的習慣,此類食物往往含有過多的亞硝酸鹽和很多鹽分。值得注意的是,如雞蛋灌餅、手抓餅等早餐,會在餅皮中夾入火腿、雞柳、醬料等卷起來,口味雖好卻富含油脂。漢堡裡面包裹着油炸過的肉,配料是沙拉醬、番茄醬等高熱量添加劑,還是少吃為佳。
不注意進食水果的時間
人們吃水果的傳統做法是餐後為了利口而進食,其實這樣做不利于控制脂肪肝。首先,水果中的許多養分均為水溶性的,如維生素C及能夠降低膽固醇的植物性纖維——果膠,可被直接吸收。其次,人在餐後已處于飽腹狀态,再額外攝入水果,即使是低糖、低熱量的水果,也不容易把握總的攝入量,容易造成能量過剩。再次,餐前吃水果,水果在胃裡的停留時間較短,可降低其氧化程度,營養素被破壞得更少。而且,餐前或餐後2小時吃水果,更利于減少主食的攝入量。因此,不要在餐後立即食用水果,否則攝入熱量過多,容易引起超重肥胖,對已經存在脂肪肝的人更為不利。
這些生活細節對脂肪肝的控制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大家不需要花費過多的精力與金錢,隻要能夠及時認知并稍加注意,就能對健康産生良性的正面影響。假以時日,勢必能夠以“小”博“大”,為早日告别脂肪肝提供更多有益的籌碼。
轉自:大衆健康雜志
文:廣西桂林市第三人民醫院肝病科主任醫師 程書權
來源:健康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