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内容速記?昨天我們講了秦孝公求賢圖強的故事,這其中為秦國打下富國強兵基礎的就是商鞅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從一個邊陲窮國成長為戰國七雄之首,更成為後世變法仿效的樣闆商鞅變法的精髓是什麼?為什麼商鞅身死之後,商鞅變法卻沒有人死政廢,依然獲得了成功呢?讓我們開始商鞅的故事,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商鞅變法内容速記?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昨天我們講了秦孝公求賢圖強的故事,這其中為秦國打下富國強兵基礎的就是商鞅。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從一個邊陲窮國成長為戰國七雄之首,更成為後世變法仿效的樣闆。商鞅變法的精髓是什麼?為什麼商鞅身死之後,商鞅變法卻沒有人死政廢,依然獲得了成功呢?讓我們開始商鞅的故事。
公元前359年的一個晚上,秦國王宮偏殿内燭火通明。臣子商鞅神采飛揚,正在為國君秦孝公講述富國強兵之道。秦孝公越聽越入神,不覺坐着墊席往商鞅的位置湊了湊。商鞅這時候還被稱為衛鞅。
變法成功之後,秦孝公把商烏之地分給他,所以被稱為商鞅。商鞅說,秦國處于中原和戎狄之間,成了保護中原的屏障,結果因為地處偏遠,發展緩慢,一直被中原諸侯國看不起。一方面,戎狄經常來犯,難以維持穩定。另一方面,中原的發展模式又不适合秦國。再看周邊,東面趙、魏、韓三家勢頭正猛,南邊楚國又是大國,縱觀其它六國,變法是為圖強。但秦若不變法,恐怕有亡國危險。秦若要變強,不是靠那些搬弄口舌的外交政客,必須要有硬實力變法修行内務耕稼,外勸戰死之賞罰,依靠法度,發展耕種,鼓勵軍工增強國力。秦孝公心潮澎湃說:願請先生主持變法,助秦圖強。商鞅誠懇的說:大王若要變法,必須有兩個前提:其一,你要毫無條件的支持變法,不因外力而動搖。秦孝公堅定地說,寡人心志堅定。商鞅繼續說:其二,必須以民為本,為民謀福利,取信于民。秦孝公堅定的說:寡人贊同!商鞅十分振奮,他開始滔滔不絕地講述構思已久的變法方案:第一、獎勵耕織、減免賦稅、鼓勵墾荒,懲罰那些從事小買賣,懶于耕地最後變窮的人。這條法令背後的道理是什麼呢?在戰争頻繁的戰國時代,糧草和人口是戰争取勝的根本,而秦國一直是半遊牧半農耕,糧草不足,人口也不多,打起仗來沒有後勁兒,很吃虧。這第一條是圖強的根本秦孝公認可地點點頭。第二,獎勵軍功、嘉功進爵、明确爵位等級,按照等級劃分土地财産。隻要立下軍功,百姓也能當将軍,王公貴族如果不立軍功就從家族族譜除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分華。
軍功進爵這條法令能極大調動将士戰場殺敵的積極性,但是難度很大。要知道,自夏商以來,爵位都是靠血緣關系決定的,社會财富、土地資源都掌握在王公貴族手裡。你是王公貴族的後代,自然就有封地,有俸祿,封地上的賦稅、百姓都歸分封主所有。可軍功進爵,相當于把王公貴族的利益分給了普通百姓,那些王公貴族必然不肯。秦孝公說:軍功進爵難度雖大,但寡人必将全力推進。商鞅拜了拜秦孝公繼續說:第三變法核心就是刑法。目的是以刑去刑,是人都會趨利避害,以嚴苛的刑法震懾人心,讓人不敢作惡,從而刑法就用不到了。首先輕罪重罰,哪怕隻是偷盜,也要重罰,還要實行連坐法。一家犯法,施加連帶治罪,重點就是壹刑,就是除了國君民,秦國上下隻要犯法,必須一視同仁,依法論處。頻頻點頭的秦孝公聽到壹刑遲疑了,王公貴族勢力龐大,萬一犯法,難以處置啊!
商鞅看出秦孝公的遲疑說:大王做不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令難以取信于民啊!秦孝公甚至得到百姓支持,對于法定的執行有多重要?他堅定的說:必依先生所言去做。商鞅繼續說:這些實現後,幾年内秦國就能國富民強。但想要持續保持國富民強的局面還需要統一管理。您發的命令,秦國的每個百姓都會聽從,天下的耕地都歸國有,賦稅都交到國庫,這樣才能力出一孔,集中力量辦大事。現在土地歸分封主,百姓聽領主的,賦稅都交給領主,國庫卻沒有錢,财貨不好流通百姓有怨言。秦孝公認可的說:是呀,那如何統一管理呢?商鞅說:實行郡縣制,鄉村合并,呈現中央派人做縣令去治理,把土地分給老百姓,鼓勵他們開墾荒地,誰開墾出來了土地就歸誰。全國賦稅平衡,度量衡,統一百姓、生産積極就不會有怨言了。秦孝公喜笑顔開:非常好,寡人願做先生的靠山,支持變法。商鞅下拜,秦孝公說:我願為大王馬前卒,為秦國國富民強掃清障礙。
第二天,朝堂之上,商鞅舌戰群儒,将朝中反對變法的大臣反駁的啞口無言,商鞅開始主持變法。但頒布法令前,他做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什麼事兒呢?
一天上午,國都後邊市場上人聲鼎沸。隻見市場南門豎起一根七米來高的大木頭,有官員宣告百姓:誰能把木頭搬到北門,賞十金。聚集在一起的百姓議論紛紛,十金太豐厚了,怎麼會有這麼好的事情?大家不敢相信,隻是圍着看熱鬧。人越聚越多,官員繼續說:沒人搬木頭,是不是嫌賞金少啊?誰能把這木頭搬到北門賞50金。人群中哄笑起來:這不是開玩笑嗎?這時。人群中一個大力士說:我去試試,大不了就是白花些力氣。他扛着大木頭向北門走去,看熱鬧的老百姓一路跟随到北門。等在北門的商鞅當下就給了大力士50金。百姓們又羨慕又敬佩這位大人,果然說話算數啊!
經過這個小舉措,百姓對商鞅有了信服。接着商鞅頒布新法,獎勵耕種,減免賦稅,軍功進爵等等給百姓帶來好處。之後,百姓也順從了變法。
可是王室就是給縱向搞破壞,你商鞅不是說要壹刑嗎?他們慫恿太子去犯法,看你商鞅怎麼治罪。商鞅說太子是儲君,不能治罪,太子的老師之法卻沒有教導好太子應該處以墨刑。于是就給太子老師臉上用墨刻了字,代替太子受罰。在以前都是刑不上大夫啊,更何況給太子處罰呀,雖然隻是處罰了太子老師,但秦國百姓十分震驚,都覺得這法令真是公平。
《史記》記載,短短幾年間,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鬥,鄉邑大治。
秦國躍升為戰國七雄中的第一強國。
公元350年,商鞅變法在國都遭到王室勢力的抵抗。為了減少商鞅變法遇到的阻礙,秦孝公聽取商鞅的建議,力排衆議,遷都到地勢易守難攻、物産豐富的鹹陽。遷都之後,商量設置郡縣制,實現賦稅平衡,統一度量衡,還要求成年男子單立門戶,和父兄分開居住。這樣發展了生産,也促進了人口增長。五年後,商鞅變法,大獲成功。
《史記》記載,秦人富強,天子制作于孝公,諸侯畢賀。秦孝公過世後,秦惠文王繼位,商鞅變法已經持續了22年。商鞅受到舊勢力的誣告,生死徹裂。但是秦國變法卻沒有停止,而秦惠文王統治期間,沒有一個無功無能的宗室貴族得到高官顯爵。秦國迅速崛起,而這一切都為100多年後秦國的大一統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上就是商鞅變法的故事要點,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哪些啟示呢?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發展才是硬道理。商鞅變法圖強一族,秦國根本立足百姓,根本以法制治國,提升秦國硬實力,這種務實的精神讓秦國短短幾年内就富國強兵。
第二、真正的實力=硬實力 軟實力。商鞅對應實例的推崇,在戰亂的年代特别實用,開了一個好頭,因此延續100多年才有了秦并天下。但制度、刑法太過嚴苛,就容易招來百姓的恐懼與抱怨,這也為秦大一統之後二世而亡埋下了一顆禍患的種子。
《易經》有言,一陰一陽之謂道。保持持久的競争力,既要硬實力,又要軟實力,内外兼修,成功才能長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