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詩詞賞析題及答案?1.蟬⊙(1)品行高潔,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高考詩詞賞析題及答案?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1.蟬
⊙(1)品行高潔。
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唐詩别裁》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 由于蟬栖于高枝,餐風露宿,不食人間煙火,則其所喻之人品,自屬于清高一型。
例1:駱賓王《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兩句中字字說蟬,也無一字不在說自己。露重”、“風多”比喻環境的壓力,“飛難進”比喻政治不得意,“響易沉”比喻言論受壓制。蟬如此,人也如此,二者融為一體,寄托遙深。因為上書議政事,冒犯了武則天,被人誣陷下獄。賓王憤懑之極,在獄中寫下這首詩。
例2:王沂孫《齊天樂》:“甚獨抱清高,頓成凄楚。”
例3:虞世南《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
例4:李商隐《蟬》:“我亦舉家清”。
⊙(2)悲涼凄切
秋後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後,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
例1:唐人駱賓王《詠蟬》起首兩句:“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蟬高唱,渲染自己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之情。
例2:宋人柳永《雨霖鈴》開篇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息。”還未直接描寫别離,“凄凄慘慘戚戚”之感已充塞讀者心中,釀造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愁别緒的氣氛。
例3:三國人曹植《贈白馬王彪》:“寒蟬鳴我側”
例4:許棠的《蟬》,“報秋涼漸至,斯夜思偏清。默守疑相答,微搖似欲行。” 詩中的“默守”、“欲行”語義雙關,不但寫蟬,而且寫人,詩人的離愁别恨寄寓于蟬身上,而蟬的孤單悲涼卻是詩人的化身,而作者把這種羁旅之悲寄托在蟬身上,體現出人作為普通生命體面對廣漠宇宙所擁有的孤獨無助。
例5:朱熹的《宿寺聞蟬作》,“樹葉經夏暗,蟬聲今夕聞。已驚為客意,更值夕陽薰。”客聽到蟬鳴而驚,夕陽之蟬,凄恻哀惋。夕陽西下,蟬不得不離白晝而去,在凄寒的夜晚哀鳴,令人感到悲怆,而作者把羁旅之悲寄托在蟬身上,體現出人作為普通生命體面對廣漠宇宙所擁有的孤獨無助。“蟬”、“客”在一個“驚”字中合二為一,同在夕時發歎,在讀者的藝術想象中,兩者可以換位,物我感應、融為一體。
例6:李商隐:“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蟬,作為自然界中客觀存在的弱小生命體,朝飲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在蒼茫宇宙中顯得微不足道。然而正是它的這一生命規律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愛,蟬被帶入詩詞中成了較多的描寫對象。
⊙(3)人生短暫,憐惜生命 蟬在白露到來時,必死無疑,給人無可奈何的傷悲之感。詩人常以蟬喻指自我生年不滿百的悲劇情懷,凄冷的人生風雨,字裡行間滲透着作者憐惜生命的主觀感受。
例1:“紅樹蟬聲滿夕陽,白頭相送倍相傷”(元稹《送盧戡詩》)“紅樹”、“蟬”、“夕陽”、“白頭”自然融為一體,落日相伴的“蟬”恰恰是白頭之人的真實寫照。加上離别之悲,是一種下降凝縮的力的運動。蟬的這一寄托,突出了詩人的主體感受,即天步悠長,人生如白馬過隙,倏忽即逝的悲劇意象,蟬的這種意象,詞微旨遠,妙不可言。
例2:陳子昂的《感遇詩三十六首 其十二》 “玄蟬号白露,茲歲已蹉跎。群物從大化,孤英将奈何。”這首詩即明寫蟬,暗傷己。該詩表面寫蟬在白露到來時,必死無疑無可奈何的傷悲之情,實質上是以蟬喻指自我生年不滿百的悲劇情懷,凄冷的人生風雨,字裡行間無疑滲透着作者憐惜生命的主觀感受。
2.杜鵑
⊙悲苦、哀怨、凄涼、鄉愁鄉思
杜鵑鳥俗稱布谷,又名子規、杜宇、子鵑。春夏季節,杜鵑徹夜不停啼鳴,啼聲清脆而短促,喚起人們多種情思。如果仔細端詳,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湊巧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人們見杜鵑花那樣鮮紅,便把這種顔色說成是杜鵑啼的血。正像唐代詩人成彥雄寫的“杜鵑花與鳥,怨豔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國古代有“望帝啼鵲”的神話傳說。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後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肺腑,名為杜鵑。于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征了。
杜鵑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悲苦之事聯系在一起。
例1: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标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标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随風直到夜郎西。”子規鳥即杜鵑鳥。起句寫即目之景,在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别感傷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豐富想象,表達對友人的無限懷念與深切同情。
例2:李白《蜀道難》:“又聞子歸啼夜月,愁空山。”
例3:白居易《琵琶行》:“杜鵑啼血猿哀鳴。”
例4:秦觀《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例5:宋人賀鑄《憶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裡雪白的梨花上,杜鵑鳥在凄厲地鳴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親人,傷心欲絕。詞人通過描寫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鄉思。
例6:文天祥《金陵驿二首》:“從今别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杜鵑的啼叫又好像是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它的啼叫容易觸動人們的鄉愁鄉思 。
例7:宋代範仲淹詩雲:“夜入翠煙啼,晝尋芳樹飛,春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
例8:宋人王令《送春》“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3.鹧鸪
⊙鄉思、羁旅行役
鹧鸪的形象在古詩詞裡也有特定的内蘊。鹧鸪的鳴聲讓人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别緒。
例1:“落照蒼茫秋草明,鹧鸪啼處遠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聞鹧鸪》)
例2:“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鹧鸪。”(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4.鴻雁
⊙思鄉懷親、羁旅傷感、孤獨、書信、消息
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羁旅傷感。
例1:隋人薛道衡《人日思歸》:“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詩人在北朝做官時,出使南朝陳,寫下這思歸的詩句,含蓄而又婉轉。
例2:“夜聞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歐陽修《戲答元稹》)
例3:“殘星數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唐人趙嘏《長安秋望》)
例4:“星辰冷落碧潭水,鴻雁悲鳴紅蓼風”(宋人戴複古《月夜舟中》)
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鴻雁傳書的典故大家比較熟悉,鴻雁 《漢書·蘇轼傳》載,匈奴單于欺騙漢使,稱蘇武已死,而漢使者故意說天子打獵時射下一隻北方飛來的鴻燕,腳上拴着帛書,是蘇武寫的。單于隻好放了蘇武。後來就用“鴻燕”、“雁書”、“雁足”、“魚雁”等指書信、音訊。
例5:晏殊《清平樂》:“生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怅此情難寄。”
例6:李清照詞雲:“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另一首詞雲:“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大雁在這裡是傳書的信使。鴻雁作為傳送書信的使者在詩歌中的運用也就普遍了。
例7:“鴻雁幾時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
例8:“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李商隐《離思》)
例9:“鴻雁長飛光不渡,魚龍潛躍水成文。”(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例10:“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蔣捷)
5.烏鴉
⊙衰敗、荒涼、小人 、俗客庸夫
按照迷信的說法,是一種不祥的鳥,它經常出沒在墳頭等荒涼之處。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衰敗荒涼的事物聯系在一起。
例1:李商隐《隋宮》:“于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
例2:秦觀《滿庭芳》:“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例3:馬緻遠小令《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
6.蟋蟀
⊙思鄉
作為被吟詠的對象,最早見于《詩經·豳風·七月》。它對蟋蟀的活動規律觀察得相當細緻:“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時古人已經覺得蟋蟀的鳴聲同織機的聲音相仿,時令又屆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紡織,準備冬衣以至懷念征人等聯系了起來。蟋蟀被直接喚為“促織”。
例1:在古詩十九首中就出現過:“明月皎皎光,促織鳴東壁。”
例2:姜夔《齊天樂》:“哀音似訴,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杼。曲曲屏山,夜涼獨自甚情緒。”寫出了一位緬懷遠人的女性聞蟋蟀聲後的惆怅。
7.鴛鴦
⊙夫婦恩愛
例如:“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唐人盧照鄰《長安古意》)
8.精衛
⊙複仇、奮鬥、不畏艱難
古代神話。炎帝的女兒在東南海淹死,化為精衛鳥,每天銜西山的木石來填東海(見于《山海經·北山經》)。後來用精衛填海來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報;也比喻不畏艱難,努力奮鬥。
例如:陶淵明《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将以填滄海。刑天舞幹戚,猛志固常在。”
9.青鳥
⊙信使
傳說西王母有三青鳥,一隻選遣為信使,前來給漢武帝報信,另外兩隻随西王母而來,并服侍在王母身旁。
例1:南唐中主李璟有詩:“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例2:李商隐詩雲:“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青鳥在此已成為傳書的信使。
10.燕子
燕子屬候鳥,随季節變化而遷徙,喜歡成雙成對,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為古人所青睐,經常出現在古詩詞中,或惜春傷秋,或渲染離愁,或寄托相思,或感傷時事,意象之盛,表情之豐,非其它物類所能及。
⊙(1)表現春光的美好,傳達惜春之情。
相傳燕子于春天社日北來,秋天社日南歸,故很多詩人都把它當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頌。
⊙(2)表現愛情的美好,傳達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飛則相随,以此而成為愛情的象征。
例1:“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
例2:“燕爾新婚,如兄如弟。”(《詩經•谷風》)
例3:“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于野。”(《詩經•燕燕》)。
正是因為燕子的這種成雙成對,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雙飛的思念。
⊙(3)表現時事變遷,抒發昔盛今衰、人事代謝、亡國破家的感慨和悲憤。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舊巢,詩人抓住此特點,盡情宣洩心中的憤慨。
例1: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例2:宴殊:“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浣溪沙》)
⊙(4)書信,幽訴離情之苦。
唐代郭紹蘭于燕足系詩傳給其夫任宗。任宗離家行賈湖中,數年不歸,紹蘭作詩系于燕足。時任宗在荊州,燕忽泊其肩,見足系書,解視之,乃妻所寄,感泣而歸。其《寄夫》詩雲:“我婿去重湖,臨窗泣血書,殷勤憑燕翼,寄于薄情夫。”誰說“梁間燕子太無情。”(曹雪芹•《紅樓夢》),正是因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轉意,夫妻相會。
⊙(5)表現羁旅情愁,狀寫漂泊流浪之苦。
“整體、直覺、取象比類是漢民族的主導思維方式”(張岱年•《中國思維偏向》),花鳥蟲魚,無不入文人筆下,飛禽走獸,莫不顯詩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鳴沾裳,魚傳尺素,蟬寄高遠,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給了詩人豐富的想象空間。
例1: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飄流瀚海,來寄修椽。”(周邦彥•《滿庭芳》)
例2:身世浮沉:“望長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來北往随征燕,行路艱難。”(張可久•《殿前歡》)
例3:相見又别:“有如社燕與飛鴻,相逢未穩還相送。”(蘇轼•《送陳睦知潭州》;
例4:時時相隔:“磁石上飛,雲母來水,土龍緻雨,燕雁代飛。”(劉安•《淮南子》)
燕子,已不僅僅再是燕子,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中。
11.猿啼
⊙凄清、哀傷、悲涼
猿啼出現在詩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種悲傷的感情。
例1: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例2:郦道元《小經注·江水》中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例3:李端《送客賦得巴江夜猿》:“巴水天邊路,啼猿傷客情。”
12.飛鳥
自由的靈魂
⊙某種理想、願望,自由,與自然同一的甯靜、和諧,鄉愁
⊙(1)比喻人生理想的實現
人類從遠古以來就有自由飛翔的夢想,曹植有“願接翼于歸鴻,
嗟高飛而莫攀”(《九愁賦》)的感歎,閨中小姐林黛玉哀婉的《葬花吟》中,也曾出現“願奴脅下生雙翼,随花飛到天盡頭”的高亢之聲。生命的缺憾在藝術中得到補償,中國古典詩歌中反複出現的空靈自在的飛鳥意象,是“身無彩鳳雙飛翼”的人類借以實現精神遨遊的媒介。
詩人們常以鳥的自由飛翔比喻人生理想的實現。
例1:漢末《古詩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願為雙鴻鹄,奮翅起高飛”(《西北有高樓》),以雙飛的鴻鹄,比喻覓得知音的願望;
例2:無名氏的古詩“我欲渡河水,河水深無梁。願為雙黃鹄,高飛還故鄉”(《步出城東門》),詩人希望化身黃鹄,展翅飛越無法渡過的河水,飛因日夜思念的故鄉。
例3:“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遊心太玄”(《贈秀才入軍》)是嵇康的名句,詩人的視線追随着天空中自由飛翔的鴻雁,随歸鴻遠去的,不僅僅是目光,也是他那渴望精神自由的心靈。他已化身為鳥,神遊寥闊長空,達到一種超然玄遠的境界——道家向往的逍遙的境界。
例4:“詩佛”王維“開軒臨穎陽,卧視飛鳥沒”(《留别山中溫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的詩句,與此意境相似。
例5:宋代文豪蘇轼“欹枕江南煙雨,渺渺沒孤鴻”(《水調歌頭·快哉亭作》)。在政治上遭受打擊,自請放外任期間,在詩詞中都沒有直接描寫自己的心境,但是從“卧視”“欹枕”之語中,我們可以體會他們内心的平靜怡然。“沒”是一個延續性的動作,表明詩人的目光追随飛鳥,看了很久,詩人精神的翅膀也許正随之自在地飛翔;飛鳥隐沒天際,平淡無奇的現象中,體現着詩人與自由的那份和諧、認同之感。
例6:崇尚道家思想、追求精神自由的詩人向往隐迹江湖的生活,願與悠閑自在的鴻鳥為友、忘卻世間的争鬥。陶淵明做官時甚至“望雲慚高鳥,臨水愧遊魚”(《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詩》),辭官回鄉後,則以“衆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讀山海經》)等詩句表現自己的耕讀之樂。衆鳥安居巢中,詩人愛其廬宇,人鳥之間有種幻化為一的感覺。
⊙(2)與自然同一的甯靜、和諧
曆代表現人鳥和諧相處的詩句很多:
例1: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鳥山花吾友與。(杜甫《嶽麓山道林二寺行》)
例2: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杜甫《江村》)
例3:無機終日狎沙鷗,得意高吟景且幽。(李中《思九江舊居》)
詩人不僅與鷗鳥為友,還要與它們定下永遠相守、忘懷世事的盟約。
例4:北宋黃庭堅的《登快閣》可以說是“盟鷗”詩中最著名的一首: “癡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萬裡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 在處理完公事之後,詩人于傍晚時分登上快閣,落木千山、澄江映月的壯闊景色,讓他生發出乘扁舟、弄長笛、歸隐江湖的願望。繼黃庭堅之後,南宋詩人屢有“盟鷗”之作:
例5:凡我同盟鷗鹭,今日既盟之後,來往莫相猜。(辛棄疾《水調歌頭·盟鷗》)
例6:呼我盟鷗,翩翩欲下,背人還過木末。(姜夔《慶宮春》)
⊙(3)鄉愁、羁旅、漂泊
跳出自身局限、與大化同一的境界,畢竟不是人人都能達到的。芸芸衆生有的是煩惱:他們為衣食生存而奔波,因戰亂災荒而漂泊……夕舊西下,薄暮冥冥,飛鳥紛紛返回故林的場景,觸動了多少遊子思鄉的愁腸!在中國古詩中,飛鳥意象經常與鄉愁主題聯系在一起:
例1:遊魚潛綠水,翔鳥薄天飛。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歸。(曹植《情詩》)
例2:翩翩堂前燕,冬藏夏來見。兄弟兩三人,流宕在他鄉。(《玉台新詠·豔歌行》)
例3: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歸》)
例4:背歸鴻,去吳中。回首彭中,清泗與淮通。(蘇轼《江城子·别徐州》)
翔鳥高飛雲天,行士卻羁于徭役;堂前燕子冬藏夏現,兄弟三人卻漂泊異鄉;入春以來,大雁飛回北方,出使南國的詩人卻遲遲不能北返;蘇轼将由徐州南下杭州,正與北飛的鴻雁背道而馳……飛鳥依物候變化自然而自由地來去,比照出人世間的無奈與辛酸。
例5:這類詩中最著名的恐怕當屬有“百代詞祖”之稱的《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伫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此詞相傳為李白所做,纏綿悱恻的情感蘊含在每一個景物之中:遠樹含煙,寒山蒼碧,昏暝暮色漸漸籠罩高樓,使登樓望遠之人倍增憂愁。他在白玉的台階上久久伫伫,隻見鳥兒迅疾滑過天際,飛返故巢。他不由地想到:自己要是能夠回到故鄉該多好啊!可是故鄉是那麼遙遠,那一路之上,不知要經過多少座長亭,多少座短亭!
有人認為《菩薩蠻》從女性角度着筆,是一首望遠懷人的思婦詞,這也可以解釋得通。這位憂愁的女子祈盼丈夫歸來,傍晚時分,看到出外覓食的鳥兒回巢,在心中為丈夫暗計歸程。家人盼歸主題下的詩篇與遊子思鄉詩形成對應,飛鳥也是其中的主要意象之一,比如“困依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秦觀《減字木蘭花》)等。
天遙地闊中一隻飛鳥,在詩人看來,可能是孤凄無伴、漂泊無依的,而這種孤獨漂泊的感情,無疑正是詩人内心情緒的反應:
例6:孤鴻号外野,翔鳥鳴北林。徘徊将何見,憂思獨傷心。(阮籍《詠懷》))
例7: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杜甫《旅夜書懷》)
例8:誰見幽人獨往來?缥缈孤鴻影。(蘇轼《蔔算子》)
例9:利欲驅人萬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鷗。(陸遊《秋思》)
例10:以飛鳥比喻人生,蘇轼有一首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懷舊》:
“人生處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複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岖還記否?路長人困骞驢嘶。”
蘇轍(字子由)原詩有“相攜話别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之語,蘇轼的和詩即從“雪泥”引發,變實為虛,創造出“雪泥鴻爪”的有名比喻,喻指往事在人心中留下的痕迹。雪泥上指痕還在,如詩人心中記憶猶存,然而那隻鳥早已不知飛到哪裡,保存着昔日記憶的詩人兄弟也已曆經磨難。蘇轼以飛鴻踏雪,一去無蹤,暗示人生偶然無定的感慨,形象優美生動,哲理高妙玄遠,讓人發悟,也使人惆怅。
14.魚
自由惬意
15.鷹
剛勁自由、人生的搏擊 、事業的成功
16.狗、雞
生活氣息、田園生活
17.(瘦)馬
奔騰、追求、漂泊
三、地理氣象類1.月亮
⊙思鄉、思親,人生的圓滿、缺憾,邊愁,
月亮的别稱:蟾宮、玉盤、銀鈎、婵娟、桂宮;“玉盤”、“玉輪”、“玉環”、“玉鈎”、“玉弓”、“玉鏡”、“天鏡”、“明鏡”、“玉兔”、“嫦娥”、“蟾蜍” (1)思鄉、思親、思人、鄉愁、無奈
我國古代詩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筆法。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
例1: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表現了李白思鄉之情。詩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純客觀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詩人感情的意象了。
例2: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露總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為感受在今夜;月無處不明,但故鄉更明,因為憶弟思家。詩人以幻作真,是突出對故鄉的思念。
例3: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詩句以委婉的疑問點出了這月圓之夜人間普遍的懷人心緒,含蓄地表現了詩人對故鄉朋友的深切思念。
例4:“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唐人張九齡《望月懷遠》)
例5:“欲問吳江别來意,青山明月夢中看”(唐人王昌齡《李昌曹宅夜飲》)
例6:“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國,表明亡國之君特有的傷痛。
例7:“碛裡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幾十萬戰士一時間都擡頭望,望雲思友,見月懷人,是古代詩詞中常用手法。
例8:杜甫詩《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這兩句也是借白雲明月,寄托對友人的懷念。
例9:劉長卿《谪仙怨》:“白雲千裡萬裡,明月前溪後溪。”寫别後相隔之遙與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雲,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帶給千裡萬裡之外的友人。
例10:謝莊《月賦》:“隔千裡兮共明月。”
例11:張九齡:“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
例12:蘇轼:“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此外“月”還有以下意象: 例13:謝莊“美人邁兮音塵阙,隔千裡兮共明月。”祈禱和祝福。
例14: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希冀和渴盼。
(2)明月蘊涵邊人的悲愁。 例1:“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悲亢幽怨;
例2:“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悲壯雄渾。
(3)明月蘊涵時空的永恒。
例1:“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時間對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時間面前的無奈表現得淋漓盡緻。 例2:“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2.斜陽(夕陽、落日)
⊙(1)失落消沉美好而短暫的人生或事物; 例1:唐代李商隐《樂遊原》:“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例2:南朝民歌《西洲曲》“鴻飛滿西洲,望郎上西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杆頭。”
例3:範仲淹《蘇幕遮》:“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例4:馬緻遠:“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例5:秦觀《滿庭芳》:“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
⊙(2)雄渾、蒼莽
例1: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例2: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征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
例3:範仲淹《漁家傲》:“四面邊聲連角起,長煙落日孤城閉。”
例4:柳永《八聲甘州》:“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蕭瑟凄寒中尤顯出幾分蒼莽渾古的氣象。
⊙(3)思古幽情
夕陽與時序流轉有關,故詩人常借以抒發思古之幽情。
例1:“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例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征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六朝舊事随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
例3:周邦彥《西河》:“燕子不知何世,入尋常巷陌人家,相對如說興亡,斜陽裡。”
例4:李白《憶秦娥》:“西風殘照,漢家陵阙》”
3.水
⊙愛情、友情、漂泊、時光易逝、愁情
(1)感歎時光易逝,生命苦短。
例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臨流感歎的,
是人生有限而宇宙無窮。
例2:杜牧:“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例3:李白:“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例4: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2)感情的綿遠、悠長、無盡,尤其是愁情無盡。
例1:唐·嚴維:“丹陽郭裡送行舟,一别心知兩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
例2: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用東流之水來比喻綿綿不斷的愁思。
例3:秦觀《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例4:秦觀《江城子》:“化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以流水與離愁關合,也是古典詩歌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式。
例5: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抒發了詩人因強烈的感到了現實與理想的矛盾不可調和而産生的煩憂和愁苦。 例6:劉禹錫《竹枝詞》:“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侬愁。”
例4:宋·黃庭堅《寄黃幾複》:“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國不蕲三折肱。想得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煙藤。”這是一首濃情厚意的詩文,作者從友人和自己所處的兩地間距入手,通過回顧二人的交往,叙述當下的處境,展現友人的品質,表達作者對他的關切和懷念。“江湖夜雨十年燈”摹寫知己天各一方、秋夜苦雨相伴的凄涼境況,其基調是悲的。寫江湖、夜雨、孤燈,在于感慨自己十年來的江湖飄泊,夜雨中隻有孤燈一盞和自己作伴的凄苦不平之情。
4.冰雪
⊙(1)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冰心:高潔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壺冰”比喻一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嶺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樣晶瑩、高潔。
⊙(2)環境的惡劣,惡勢力的猖狂。 例1:韓愈:“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5.朝陽
希望朝氣活力
6.海
遼闊力量深邃氣勢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洶湧:人生的兇險江湖的詭谲
7.江水
時光的流逝歲月的短暫 綿長的愁苦。曆史的發展趨勢
8.秋水
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損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9.煙霧
情感的朦胧、慘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滅。
10.小雨
春景、希望、生機活力、 潛移默化式的教化
11.暴雨
殘酷、熱情、政治鬥争、 掃蕩惡勢力的力量 、蕩滌污穢的力量。
12.春風
曠達、歡愉、希望
13.東風
春天美好
14.西風
落寞,惆怅衰敗, 遊子思歸
15.狂風
作亂摧毀舊世界的力量
16.霜
人生易老社會環境的惡劣,惡勢力的猖狂人生途路 的坎坷、 挫折
17.露
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18.雲
遊子飄泊以浮雲比喻在外漂泊的遊子的如“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19.天陰
壓抑愁苦寂寞
20.天晴
歡愉光明
21.金風
秋風
22.雨
⊙喜樂、安靜、祥和、幸福、希望(甘霖、甘露、甘雨:應時而降,無聲潤物,煥發生機)
例1:杜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喜雨詩歌的一般特征:A、應時而降的時間意義;B、無聲潤物的生命特征;C、煥發生機的心理反應。
⊙愁苦、幻滅與絕望
(1)曆時彌久,陰雲不開,意味着、伴随着空間阻隔與路途斷絕。常表現詩人的孤獨、幻滅和愁苦。
例1:唐·戒昱:“日長巴峽雨蒙蒙,又說歸舟路未通”。
例2:溫庭筠:“鹹陽橋上雨如懸,萬點空蒙隔釣船”。
例3:陸遊:“數間茅屋誰知處,煙雨蒙蒙隔斷橋”。
(2)急驟迅猛,破壞尤烈,凄風苦雨為詩人的生命悲涼提供了廣闊而深邃的心靈抒情空間。
例1:文天祥:“江湖行客夢,風雨故鄉情”。
例2:宋·汪元量:“萬葉秋心孤館夢,一燈夜故鄉心”。
例3:明·袁凱:“一聲新雁三更雨,何處行人不斷腸”。
23.秋
⊙悲愁、悲戚、悲郁、離愁、思鄉、遲暮之感(萬物凋零)
⊙(1)悲歎英雄遲暮,人生苦短。
例1:漢·劉徹(武帝):“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蕭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2)遊子思鄉、閨婦懷人、離别之苦、思鄉之情。
例1:王實甫:“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例2:李清照:“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将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例3:馬緻遠:《天淨沙·秋思》。
例4:徐再思:“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落燈花棋未收,歎新豐孤館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
例5: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濁酒懷”。
(3)豪邁、豪放、開朗、豁達、喜悅(天高、氣爽、雲淡)
例1:陸遊的《秋聲》:“人言悲秋難為情,我喜枕上聞秋聲。快鷹下鞲爪觜健,壯士撫劍精神生。我亦奮迅起衰病,唾手便有擒胡興。弦開雁落詩亦成,筆力未饒弓力勁。五原草枯苜蓿空,青海蕭蕭風卷蓬。草罷捷書重上馬,卻從銮駕下遼東。”此詩卻一反古人悲秋的情調,一開始就對秋天表示出莫大的熱情。
例2:劉禹錫《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