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9年,曹魏正始十年,司馬懿趁大将軍曹爽陪同皇帝曹芳離開洛陽前往高平陵掃墓期間,在洛陽發動軍事政變。
随後,司馬懿派德高望重的朝廷重臣蔣濟前去勸降曹爽。
蔣濟對曹爽說,“我臨來之前,太傅對着洛水河發誓,隻要您同意回到洛陽,太傅絕對不會加害于您”。
曹爽思之再三,不聽桓範的建議,直接向司馬懿投降了,最後被司馬懿夷滅三族。
這裡有一個問題,為什麼當時曹爽會相信司馬懿的承諾呢?
高平陵之變
我們先分析下當時曹魏的局勢:
軍事方面:
關中地區,司馬懿統率大軍在此多年抵禦諸葛亮的北伐,在軍隊中的勢力盤根錯節。
關中軍隊的高層,基本上是司馬懿提拔的親信,所以,這部分軍隊可以歸為司馬氏的支持者。
而淮南地區,因為要防禦孫吳集團,也需要駐紮重兵,這個軍團可以稱為淮南兵團。
司馬懿從未在淮南地區領過兵,如果司馬懿奪權,肯定會重用關中地區的将領,那淮南兵團的利益肯定會被削減。
所以,相比司馬懿,淮南軍團會站在曹氏這一邊。之後的淮南三叛,也證明了這一點。
洛陽地區,駐紮魏國的中央精銳部隊。曹爽官居輔政大将軍,軍中勢力肯定是比司馬懿要大的。
如果曹爽用皇帝的名義号召軍隊起兵勤王,司馬懿是不敢用中央軍平叛的。
其他地區沒有重兵集結,軍力可以忽略不計。
政治方面
司馬家族通過聯姻、利益勾連等手段,與很多士族形成了利益共同體。但是,在曹氏與司馬氏争鬥未分勝負的情況下,尤其是曹氏還擁有大義名份,敢站在司馬懿這邊的士族還是非常少的,最多兩不相幫。
綜上,從政治和軍事兩個方面考慮,曹爽當時并不是必輸的局面。甚至,曹爽的謀士桓範還偷跑出洛陽城,賭上全族性命,苦勸曹爽号召各地起兵勤王。
桓範是當時朝廷公認的智囊,在司馬懿得知桓範逃離洛陽之後,還擔心了好一陣,唯恐曹爽聽從桓範的建議。直到賈充評價曹爽是“驽馬念槽豆”,是個貪生怕死、貪念富貴的貨色之後,司馬懿才展顔大笑。
即使曹爽是“驽馬”,可“驽馬”更怕死啊。
大家都知道“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曹爽肯定是相信司馬懿能說到做到,才會直接投降的。
其實,在司馬懿之前,古人都是很講承諾的。西漢時,有季布“一諾千金”。
而東漢光武帝,更是信守承諾的典範。
劉秀在河北起兵,登基稱帝後,準備攻打洛陽,洛陽守将是更始政權的朱鲔。
當時的更始政權已經是日落西山,于是,有人就勸朱鲔投降劉秀。
可是,朱鲔不敢投降,因為他跟劉秀有殺兄之仇。當時的更始帝劉玄,也是因為考慮這一點,才讓朱鲔守洛陽。
以帝王之尊,卻報不了殺兄之仇,哪個能忍?
這是個無解的問題。
劉秀麾下諸将也熄了勸降之心,準備強攻洛陽城。
可是,劉秀偏偏忍下了,還當着大家夥的面,指着洛水盟誓,申明“隻要朱鲔投降,絕不會加害他”。
後來,朱鲔投降了,劉秀也真的信守承諾,不但沒殺朱鲔,還封了侯。
于是,漢光武成了信守承諾的道德模範。
當漢獻帝将皇位禅讓給曹丕之後,曹丕也信守承諾,沒有殺掉漢獻帝。
信守諾言是士族公認的社會準則。
所以,當司馬懿指着洛水盟誓後,曹爽如果隻想當個安穩的富家翁,是完全可以相信司馬懿的。
後來,司馬懿毀諾,夷滅曹爽三族。而當時代表司馬懿前去勸降的蔣濟,直接羞愧而死。
司馬懿的這一突破底線的行為,直接開了個壞頭。
之後,司馬昭冒天下之大違,公然殺害魏帝曹髦,又一次突破社會的道德底線。
曆朝曆代,都是“以忠孝治天下”,而司馬家,隻能“以孝治天下”。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後來,劉裕篡奪東晉,就将司馬皇族殺了個遍。然後,惡性循環,南朝的宋、齊、梁、陳,每次政權更替,都會把前朝皇室殺個精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