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走遍千山萬水還是故鄉美

走遍千山萬水還是故鄉美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03 00:12:56

文 | 闵光榮

我不擅長廚藝,卻喜愛欣賞與品嘗美食。感覺是在品鑒一份珍馐藝術品。這可能就是“民以食為天”的特性所緻吧。

出生在北方,故而偏愛面食。小時候,在我的印象中,大西北遼闊的土地上遍地都是金燦燦的苞米。秋收時節,身為兵團農工的父母白天在地裡掰苞谷。太陽落山後,匆匆扒拉幾口飯菜,又趕去曬場加班---搓玉米粒。披星戴月,直到夜晚才回到家,那會兒,我們兄妹早已入睡。喜好美食的我還在夢裡一遍遍回想母親做的金燦燦的“玉米面千層薄餅”。又脆又香,回味無窮。母親生長在南方,來到新疆後,能把面食做到如此的精緻真是不易。這其中有母親聰慧的一面,更多的是她對家人傾注了濃濃的愛。

走遍千山萬水還是故鄉美(記憶深處還是家鄉的味道)1

物資匮乏的六十年代末,苞米、高粱米之類的粗糧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幾乎占據95%的比例,能吃上細糧則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因此,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就想出各種辦法将粗糧做成花樣繁多的精細化食品。同時還呈現出精美的品相。由此也讓我的童年歲月不因物質貧乏而磨滅了對美好食物的憧憬。由“窩窩頭”演變到“發糕”的做法比較簡單,而“玉米面煎餅”、“豆面煎餅”的工序則相對複雜一些。将一碗玉米面摻水,和成稀糊狀。用鐵勺舀出,再一點一點澆入架在土竈上的特制鐵鍋内,用溫火烘烤,使玉米面一層層的熟透,并且自動卷裹成外表厚實、内裡薄脆的金黃色的餅子。也可在面裡灑少許的熟芝麻,讓煎餅變得更加有韌勁和香氣濃郁。

生活條件稍好一些,在炎熱的夏季,母親會在玉米面裡摻入少量的白面。和面的時候灑入一小把白芝麻,将面糊順着鍋沿均勻攤抹在平底鍋内,再用鍋鏟緩緩趕壓,翻個面,一張和鍋的圓徑差不多大小的薄餅就可以起鍋了。這叫烙餅。母親一次要做20多張烙餅。即便是放涼了,也不影響原本的口感。所以,母親做的烙餅也當作一家人的日常備用幹糧。那時沒有空調,在悶熱、不通風的土坯平房裡,母親忙着烙餅,汗水順着臉頰、脖頸往下滴。一旁的深底大鐵鍋裡還煮着咕嘟咕嘟冒熱氣的綠豆大米稀飯。中午2點,幹農活的父親收工回家,我和哥哥也放學回來了。母親把一籮筐煎餅、5碗綠豆稀飯和一盤“土豆絲炒粉條”端到了客廳的餐桌上。前、後窗戶打開,讓空氣對流。瞬間,屋子裡變得清涼了。吃着溫熱的飯菜,品味個中醇香,那叫一個惬意啊!豪爽的山東鄰居延續家鄉的吃法,用大蔥沾醬、就着煎餅吃。辛辣中透出綿延不斷的濃香。新疆是個多民族彙聚的地方,到處展現出民族大團結的融合與繁盛景象。

走遍千山萬水還是故鄉美(記憶深處還是家鄉的味道)2

從小到大,餃子一直是我的最愛之一。這要緣于母親調制餃子餡的獨特方法。大年三十晚上,她将豬肉、大白菜、過油豆腐和油條混在一起,剁碎,灑上細鹽、醬油和蔥花,用筷子順時針攪拌約一分鐘。再澆上一勺冒着熱氣、發出滋啦啦響聲的熟油。用小勺挖出一坨包在擀好的一塊塊薄薄的白面皮裡。像極了一個個玲珑、可愛的珍珠。先煮二十個,讓家人先行分享,順便感受一下“自給自足”的成就感。再把其餘的成品餃子放在箅子上,凍在室外的天然“冰箱”裡。留待日後慢慢享用。

上大學去了古城---西安。當地特色小吃---酸酸辣辣的“油潑扯面”(又稱皮帶面)和有故事的“歧山哨子面”(王寶钏苦守寒窯18年)讓我屢吃不厭。對于鐘情的宮廷糕點---廖花糖和白皮點心也是念念不忘。以至于大學畢業後回到新疆仍然到處找尋那種忘不了的滋味。因為,它們在我心目中與特色新疆飯食---“沙灣大盤雞”、“回鍋肉拌面”、“野蘑菇湯飯”、“一杆旗抓飯”、“紅柳烤肉”同樣的“攢勁”。

參加工作後,愛上了旅遊。又因旅遊而品嘗到了全國各地的諸多美食。兩次前往山西遊覽,在領略佛教聖地“五台山”、世界文化遺産“平遙古城”及“喬家大院”和“王家大院”獨具風格的“晉商文化”的同時,讓我過足了“刀削面”的瘾。還有當地人自創品牌---“剔尖”、“擦尖”、“碗秃”等民間面食,也使我留連忘返。送兒子去大連求學,乘坐火車,途經北京,留宿兩日。順道品嘗了京城與衆不同的“大前門炸醬面”和“驢打滾”點心。因地理位置優勢,大連的海鮮口感适宜、肉質鮮美而名揚四海。抵達大連後,當地的友人為我們一家三口接風。邀請我們去了一家環境優雅、有點兒西式風味的“海鮮酒樓”。

不一會兒,盛在白瓷盤子裡的肥碩清蒸大蝦、壯實的螃蟹端上餐桌,我們三人眼睛盯盯地望着,不知從何“入口”。隻淺嘗了最後一道“海膽蛋羹”裡嫩滑、油黃的雞蛋羹。惹得友人連連感歎到了大連不吃海鮮會留下遺憾的。不過,最終彼此得以理解。畢竟,都是來自于大西北。幹燥、缺水的氣候決定了人們的飲食習慣。雖然,友人已遷居東北二十多年,但是,骨子裡根深蒂固的是抹不去的故鄉情結與生活習慣。次日,由土生土長的大連朋友帶領,一起到街上正宗的“東北菜館”海吃了一頓“亂炖大雜燴”,紅紅火火的大盆菜裡透出東北人的豪邁和熱情。與西北人的秉性率真有頗多的相似之處。

走遍千山萬水還是故鄉美(記憶深處還是家鄉的味道)3

去年深秋時節,和丈夫一道自駕旅遊去了四川成都。“天府之國”的美食猶如那裡安逸、閑适的生活氛圍與包容、寬厚的城市風貌。細細地品味與咀嚼,甜蜜的韻味兒如甘露流淌在心間。不僅僅是錦裡、寬窄巷子這些名勝景區裡随處可見“三大炮”、“糖油果子”、“龍抄手”、“傷心涼粉”等誘人的小吃。随意的閑庭信步,也能在街邊遇見。沿途經過甘肅地段,有幸品嘗到瓜洲回族婦人現做的“松軟黃金大餅”、金張掖的“炒炮仗”與“搓魚子”、銀武威的“香豆子烤餅”和天水的“扁食”(形狀像馄饨)。一方水土孕育一處生靈,不同的地域滋生出不一樣的飲食文化。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在廣袤的土地上散發出璀燦的光芒。帶給人們多彩多姿的生活。

走遍千山萬水,記憶深處最思念還是家鄉的味道。每回去昌吉看望母親,都要轉到“回民小吃街”和昌吉四中對面的美食街上買幾個“鍋魁”(一種烘烤的厚餅子)、玫瑰花馕餅和糯軟、濃香的糖糕,帶回石河子贈予親朋好友,或放在冰箱裡一部分冷凍。想吃的時候提早2個小時取出,待濕氣蒸發,又如剛出爐的味道。結婚後,在奎屯有了自己的小家。待我如已出的婆婆深知我的口味與喜好,每一次去探望,老人都會提前準備上我愛吃的食物---餃子和魚炖豆腐。并不時地電話詢問走到哪裡了、離家還有多遠。走進家門,熱騰騰的飯菜已端上桌子。每每想到此,就禁不住潸然淚下。母親的愛滲透在每一餐、每一飯裡,那是家的味道,是愛的溫度。

走遍千山萬水還是故鄉美(記憶深處還是家鄉的味道)4

作者簡介:闵光榮,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新疆金融作家協會理事,新疆城市金融學會理事。現就職于新疆工商銀行石河子分行,作品刊發于《兵團日報》、《金融文壇》、《中國金融文學》等。

本文内容由壹點号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