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文化,估計是中國所獨有的一種傳承千年的文化,說不清,道不明,但卻深深滲入進每一個中國人的骨子裡。
圖片源自網絡
在儒、釋、道三教兩千多年的發展演化中,三家漸漸融合借鑒的幾乎成為了一家。縱觀中國古代曆史,在兩晉胡馬南渡和南北朝大融合後,中國人的信仰體系搭建完成了。
皇帝祭祀天地,百姓祭祀祖先。
高層中層人士修道養生,談經辯論,拜佛拜神仙,
底層百姓則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内對所有能接觸到的佛菩薩與神仙進行祭祀供奉。
圖片源自網絡
儒、釋、道三家共存,和諧共渡每一天。每一家都是在教你做一個好人。每一家都是在通過燒香、叩拜、誦經等等的祭祀方式去履行信仰的流程。
而貫穿曆史脈絡的,顯而易見的要屬中國人所特有的香火傳承理念。
香火文化,應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因為他全面且深刻的包含着我與自然,我與他人,我與自己之間的相互關系。
首先,我們來看看香火文化裡的:
生我者天地祖
想要了解香火文化,必須要理解4個字:敬天法祖。
不得不說,中華文明是一個恒久有敬天法祖信仰的文明。
朱熹: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故以所出之祖配天地,配天以祖亦所以尊祖也。
古之言:(姬英明)
觀天之象,究天之極,行天之道,謂之敬天;
安祖于土,守祖于陵,習祖于慧,謂之法祖。
圖片源自網絡
敬畏上天、尊奉祖先是漢民族傳統文化理念。
天神稱祀,宗廟稱享,祭祀天神稱為外事,祭祀宗廟稱為内事。
出自《明史》卷四十八"敬天法祖,無二道也。
敬天法祖,大抵就是敬奉上天,将天神格化,相信"老天爺",同時祭祀祖先,祈求祖先的福澤庇佑,并效法祖先的懿德嘉行、家風家法等。
敬天信仰的核心是保持一顆敬畏心:
尊敬 畏懼
說白了,就是通過香火祭祀的行為,時刻警告世人,要保持一顆敬畏心,講究一個天人和諧共生的狀态。
我們中國人很奇怪,我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也敬畏自然,但我們不像西方人那樣什麼都寄希望于神靈的救贖,我們中國人更相信人定勝天,但也相信,過渡索取必遭天譴。
圖片源自網絡
所以我們中國人講究一個度,講究一個界限。在大自然天理能容的範圍内,我們竭盡所能的索取,但不會貪得無厭,我們講究生養休息,給自然一個緩沖。
比如打獵,在動物繁殖季節,我們中國人是禁止打獵的。采摘中藥,我們中國人是講究取大留小的。
法祖信仰的核心是傳承和弘揚光大:
與天同壽
敬天法祖是早在上古就已經形成的傳統文化習俗,數千年來一直流傳于華夏大地。所謂"祖宗家法"在古代有着極為重要的社會地位。
圖片源自網絡
中國人自古追求長壽,秦始皇尋求長生不老藥就足以證明。
但人類的肉體凡胎是做不到的,但中國人就想到傳承。
以家族為單位,以血緣為紐帶,将自己的精神,品德,财富,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前面的人肉體消失了,但通過一系列操作,他依然存活在子孫後代的心中。
-----以另一種形式達到長壽,與天同壽的永存。
靠着香火“祭祀”,中國人把過去,現在,未來融為一體。
中國人在千百年來對于家族的觀念演化下,把生命看成了三代人跨越生死的一條時間軸:後面是對承接的尊敬與追憶;前面是對延續的指導和期望。
圖片源自網絡
孝子賢孫祭祀先祖,希望祖宗有靈保佑家族。
長輩祭祖,小輩們看在眼裡就對家族和長輩樹立了榜樣和孝道的印記。
漸漸的,華夏大地上的人民們形成了一個核心價值觀:一個人要為祖宗威名和子孫後代而活。
其次,我們來看看香火文化裡的:
養我者家族宗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安世之道。千百年來,中華優秀文化通過一代代家庭長輩的言傳身教和家風傳承,深入到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
圖片源自網絡
家庭是一個人從小生活的環境,他所處的家庭影響着一個人的未來的價值觀和成長方向,良好的家風對于一個人的發展勢必有促進作用,這不僅是文化更是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的家本分,衍生出,家門,家族,宗族,進而有祠堂,宗祠,這些體質對于約束家門子弟有很好的作用
【家風】指一個家庭或者家族曆經數代所形成的傳統風尚。包括生活方式,家庭的風氣,風格與風尚,家庭的公衆行為習慣。也就是一個家庭或者一個家族的‘’家文化‘’
【家訓】指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道德規範。訓就是教育,訓誨的意思。
【家規】也叫家法,指一個家庭的行為規範。一般是家族所傳承下來的規範教育後代咨詢的準則,家人若違應受到相應的處罰。
家風、家訓作為傳承中華文明的微觀載體,以一種無言的教育,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影響着人們的心靈,對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直接作用。
優良的家風、家訓其終極目的就是達到“家和”,達到“萬事興”,達到家族的世代繁盛。
因此,“家訓”的關鍵往往是在家庭中強調尊老撫幼,成員間互為體諒,坦誠以處,包容信任,而禁忌猜疑、抱怨甚至指責。就絕大部分的家庭而言,各自的家訓側重點是針對下一代,對下一代提出的嚴格要求,希望下一代能尊奉之,踐行之,并傳承下去。
圖片源自網絡
舉例來說,中國古代最受歡迎的的家族—書香門第,其具體含義是:
書:家庭三代熟讀四書五經。
香:家族中有祖廟,自有香火。有自己的家風家規等等
門:門當,泛指門檻,代表家庭當地有地位。
第:代表第及。指家庭中有滿城皆知的名人。
圖片源自網絡
本家族子弟不僅受家族恩惠,同時也受家族榮耀限制,長久家族子弟就明白:
你不僅僅是代表的你一個人,你代表的是你們家族。
你行事要為鄉裡起表率,為子孫做榜樣,給祖宗揚威名。
綜合起來,就是中國人最大的榮耀和自己沒有關系,而是“光宗耀祖”!最大的待遇也跟自己沒關系,而是“封妻蔭子”!
再次,我們來看看香火文化裡的:
自我與本我的對話
但我們是人,生來平等,我們都有自己的獨特思想和興趣愛好。
天地祖不可不敬,家族使命不可忘卻。
可當我們日常生活裡,當我們獨處時,
内心的訴求需要很好的被安置。
圖片源自網絡
“燒香點茶,挂畫插花,四般閑事,不宜累家。”
這是宋人吳自牧在其筆記《夢梁錄》中如是寫道,被稱為宋代“文人四藝”,是當時文人雅士追求雅緻生活的一部分。
此四藝者,即透過嗅覺、味覺、觸覺與視覺品味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提升至藝術境界,且充實内在涵養與修為。
圖片源自網絡
香自古就是文雅極緻的。
“香”作為至古而今的一種文雅之物,藏在文人的才氣裡、生活的細節裡。
日常可為百姓人家熏床帳、助睡眠,高雅可作書房筆墨之伴。
它亦獨處之時,也能自成佳景,自帶靈氣。
圖片源自網絡
焚香之事是孤獨的。
四藝之花、畫、茶,作為日常生活的主流審美之一,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大衆生活。熏香相對于其餘“三藝”,對環境以及人物的要求更高,是以如今依然被作為小衆的高雅藝術。
要尋得清潔、幽靜之處,燃起袅袅香氣,冥思靜坐,心事宣洩,自己分享。
孤獨,但也能怡情啟智,自得其樂一番。
圖片源自網絡
焚香一枝,與我靜思。
文人騷客,或為清心淨身,或為敬事先輩,或為感格鬼神,或為冥思忘我。
多是托情于此物,聊作超逸之遐想,郁郁之感懷。
焚香之事雖不是文人專屬,但焚香之“仙氣”與文人是相輔相成的。
宋代文人以香為友,獨處以香為伴,松閣之下以香裝點其儒雅。
調弦撫琴,清香一炷可佐其心而導其韻,品茗論道,書畫會友。
燕居焚香,成為宋代文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他們精神追求的一種反映。
圖片源自網絡
總結:中華傳統文化裡的香火傳承,是我們炎黃子孫與自然不斷博弈幾千年總結下來的生存之道。
大道至簡,一炷香,上拜天地祖,告誡我輩當自強,要繼承并發揚祖先的優良傳統,要好好善待我們賴以生存的天地萬物。探索世界,認知天道,不可逾越自然規律的底線,始終保持一顆敬畏之心。
一炷香,與自我對話,不斷反省自我,糾正自我,完善自我,讓自己在奮鬥的過程中不會迷失自我。
圖片源自網絡
如果非要問我,中國的香火文化是個啥?
我隻能簡單的告訴你,香火文化核心是傳承
一是血脈傳承,二也是最核心的精神文化的傳承
彙聚在一炷香,承載在一簇煙。飄過歲月長河,跨越無數代人的大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