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乘飛機夜歸長安,你會發現在西安市區西北部,有一塊巨大的被城市包圍的黑色區域,與市區火樹銀花不夜天的景象形成強烈反差相比,這就是漢長安城遺址。
漢長安城未央宮1漢長安城未央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西安門遺址。
作為我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遺迹最豐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遺址,西安一直在努力探索平衡其曆史保護與現代發展的路徑。
為曆史景觀塗上綠色基底
“漢長安城遺址在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列入‘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錄,曆經2200多年,整體格局完整保存至今。”走在未央宮遺址公園中央官署遺址上,漢長安城集團工作人員向記者講述文保故事。
漢長安城未央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前殿遺址。
2017年,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成功入選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錄。随後,遺址公園提升項目正式拉開大幕。
夏日午後,蟬蟲齊鳴。一排排整齊的松柏勾勒出未央宮宮牆的輪廓,這裡是已建成開放的漢長安城未央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一期區域,整體以“遺址保護為”前提,以“尊重、保護、傳承、創新”為主旨,以漢朝、漢文化為線索、以遊客遊覽需求為導向,全面提升公園的便捷性、可遊覽性。
漢長安城未央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前殿遺址。
通過景觀綠化提升、綜合管網布置、道路遊線改造、基礎設施完善、服務設施配建、遺址保養修繕等系統工程,展示城、宮、殿、閣、路的格局。
在遺址保護展示的前提下,遺址區和綠化景觀相得益彰,城市飛速發展的進程中,靜靜守望在繁華都市一隅,保持田園風貌、鄉野氣息。
兼具保護文化遺迹與城市公園雙功能
在占地面積約3.2平方公裡的遺址公園内,分布着前殿、椒房殿、少府、中央官署、章城門、西安門遺址等重要遺迹。
漢長安城未央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西南部的滄池遺址。
園區配套運動體驗、漢服攝影和漢風文創等16處服務點,還設置5輛流動餐車及9處自助貨櫃。為方便遊客參觀遊覽,配備觀光車、電動自駕車和自行車,以便市民在規模宏大的景區内代步。“太陽下山後,我們都會到這裡來鍛煉,改造後的未央宮環境優美、風景宜人,是運動愛好者的聚集之所。”住在一街之隔的居民劉女士常常會帶孩子來散步運動。
漢服巡遊、漢代五禽戲和現代花式籃球運動展演……“漢宮騎射·承啟國風”漢長安城未央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首屆漢風運動季活動于8月6日傍晚在西安門廣場拉開帷幕。活動現場,遺址公園将古風運動與現代運動相融合,同時還引入花車集市、後備箱集市、露天電影等夜間休閑活動,帶動年輕群體解鎖夜經濟“新玩法”。
漢長安城未央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滄池遺址。
遺址公園不僅承擔着保護文化遺迹的重要使命,也肩負着城市公園的功能。節假日裡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了大量市民遊客觀光遊覽、戶外休閑。今年五一假期期間,遊園人數突破3萬人次。
提升項目二期将于年内完工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提升項目的二期于今年3月開工,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将于今年10月建成開放。二期項目位于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範圍内,豐景路以北至直城門大街北側、鄧六路以東至東宮牆路,總占地面積2.91平方公裡。
“以遺址保護為前提,尊重曆史,保持遺址的原真性,我們将結合區域曆史風貌和現狀條件,逐步實現漢長安城旅遊目的地、大西安中央遊憩區的目标。”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二期内容主要以環境整治及景觀綠化提升為主,包括景觀綠化提升、道路遊線改造、基礎設施完善等系統工程。和一期工程形成互補和活動串聯,實現遺址展示與活化。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二期項目。
走在二期項目區域,連片的草地和高大槐樹,顯得十分原生态。“這裡生長了在漢代被視為科第吉兆象征的槐樹。據記載,漢代長安城中種植有大量槐樹,很多讀書人交流、貿易開展都在槐樹之下進行,漢長安城也因此有了‘槐市’之稱。”據工作人員介紹,二期項目将始終貫徹遺址保護理念,最大程度做到尊重遺址、保護遺址、展示遺址,下一步通過對天祿閣等遺址進行保護展示和周邊環境整治提升,提升遊客觀感,使遺址和周邊景觀相映成趣,更進一步講述好遺址曆史,诠釋漢朝文化。
實施高品質文旅融合 探索“大遺址與村民共生共存”
保護區内有大面積的基本農田是漢長安城未央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一大特色,因此,在保護時便考慮到了打造田園牧歌、一步一景,充滿自然野趣的漢室遺風。
在嚴格遵循土地保護法和土地性質不變的前提下,二期項目在保障大面積基本農田種植的基礎上,持續發揮遺址公園特有的農田景觀化的特點,規劃種植紅薯、玉米等多種農作物,實現園區内一步一景,維持基本農田和建築之間景觀相輔相成。
漢長安城未央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西南部的明渠遺址。
目前,漢長安城大遺址保護項目納入國家“十四五”大遺址保護利用專項規劃。
記者了解到,未來漢長安城遺址将建設漢文化博物館及相關文物保護、文化展示設施,活化曆史場景,豐富數字體驗産品、新型文旅服務供給,高質量闡釋活化遺址價值,講好文化故事,延續中華文脈;推進漢長安城遺址文旅融合發展,完善旅遊服務設施,做好“遺址 ”“文物 ”的大文章,實施高品質文旅融合項目,積極引進休閑度假、觀賞農業、文化演藝等文旅業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共同促進遺址區民生改善,探索“大遺址與村民共生共存”的大遺址保護發展模式,支持高質量實施鄉村振興系列工程,大力保護并充分彰顯鄉村景觀格局、鄉村傳統肌理,傳承鄉土文脈,讓遺址區村民共享遺址保護發展紅利,不斷探索大遺址保護新路徑,提升城市文化傳播力、影響力,讓西安成為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的展示窗口。
文/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闫珅 圖/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郝鐘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