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儒道釋的區别

儒道釋的區别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3 18:34:06

儒學何以可能?

儒學的目标是确立人心本善,達于大同世界,對治于社會之惡。我們說過,儒于道性皆論及,但其核心是心,即個人之心,并由個人而及人類,甚至于與體萬物為一(道心),重在發揮心的德性功能(内聖),從而修身而平天下(外王)。假如我們從以下的方面細分縷析,如何歸攝于心?

宇宙論:陰陽氣化 五行相生

本體論:生生之仁(道)

認識論:易(卦) 格物緻知 良知良能(心外無物無理)

心性論:心性合一 天命

道德論:本心至善(德)

社會論:三綱五常(孝 忠恕之道)

修行論:克己複禮 求放心 察識涵養 教化(誠 中 明 敬 獨)

境界論:聖賢(社會人) 立言立德立功

發展論:於穆不已 純亦不已 止于至善

生死論:全形全性以歸天(道) 生死由命

藝術論:言志明道 思無邪

目的論:天人合一 經世緻用(無我)

價值論:殺身成仁 揚善除惡

政治論:内聖外王(仁義智信 禮樂刑政)天授民本

要概括儒學,可能沒有比張載的話更好的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佛學何以可能?

佛學的目标是解脫人生痛苦,達于極樂世界,對治于社會之累。我們說過,釋講到真如上,亦是道的層次,但它的核心概念是性,即佛性(從即心而言是個人,從非心上言,是人類及衆生),強調的是認識天地萬物及人的本質,以歸于真樂我淨之本性(空性)。假如我們從以下的方面細分縷析,如何歸攝于性?

宇宙論: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空性)

本體論:真如 如來藏識

認識論:根境識 凡相皆妄 中觀

心性論:即心是佛(性) 自性清淨 明心見性(覺、悟)

道德論:十善五戒(以及菩薩戒)

社會論:四重恩 慈悲喜舍

修行論:戒定慧 苦集滅道

境界論:佛菩薩(假合人)涅槃

發展論:無生滅 相似相續 輪回

生死論:十二因支 因緣 業報

藝術論:莊嚴相 無相(極簡)

目的論:四大五蘊皆空(無我 滅苦)

價值論:常樂我淨 菩提

政治論:

要概括佛學,盡在《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颠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道學何以可能?

道學的目标是确立人生自主,達于自由世界,對治于社會之僞。我們說過,道全着眼于道(天),所以強調與萬物齊與萬物遊,如何讓自己能得與萬物一樣順生死遊大化齊天地。假如我們從以下的方面細分縷析,如何歸攝于道?

宇宙論:陰陽氣化 五行相生

本體論:無名之道

認識論:虛無 齊物 棄智

心性論:天性(自然)息心

道德論:絕聖

社會論:貴身 隐逸

修行論:心齋 坐忘

境界論:真人至人(自然人)

發展論:随變 複古

生死論:齊生死 逍遙

藝術論:樸素 簡約

目的論:歸真(無我)

價值論:無為而無不為

政治論:小國寡民 治大國如烹小鮮

要概括道學,可參《漢書·藝文志》:“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曆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于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儒道釋的區别(梳理一下關鍵詞再說儒道釋)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