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螺旋力的作用
大成拳螺旋力的運用主要有兩種:一種以蓄力狀态自轉攻防,可使對手的來力落空而失重,其力如打在飛轉的車輪上;第二種是發力于對手,其力如旋轉着鑽入岩石的鑽頭。螺旋力最高級的運用是脫骨訓練後的蓄發,其橫轉如搖旗撼樹,其豎轉如車輪削切,這種螺旋力的應用,應注重兩點,一是其運動要領是在總重心自轉的同時,由脊柱帶動骨架的各關節一齊轉動;二是運動軌迹不能僅僅是橫轉還應練習豎轉、斜轉、正轉、反轉等多種形式之轉,正面螺旋,不僅是變面和雙臂豎轉,而應是總重心和脊柱、肩、胯等各關節都要豎轉,同時需注意,發力需以脊柱去削切對手中心,萬不可隻是用手轉其間架,豎轉為劈拳,反轉為削拳,橫轉為圈捶,斜轉為斬手,簡而言之,一切單操形式都要取消,其發力隻是渾圓力和螺旋力的合成,劈、崩、炮等單操隻是無意識的空間形式而矣!
二、平面螺旋力訓練螺旋力功法的訓練,是盧氏結構拳法的核心,亦為我國傳統内家拳之精髓。曆代拳家皆奉之為"不傳之秘",真正掌握本功法、功力的人過去不多,現在更少。其力如車輪切削,所遇之物無不被離心力擊出。對方如主動進攻,一旦與我方間架相融之,一刹那間,必會産生一種不可抗拒之力,令對手反彈而起,挨身即被摔出。此功精熟之後,在實戰中不論對手來力如何巨猛,隻要一經接觸即會化為烏有。在末發力之時,對手即已失去重心。一旦此功上身,所有拳法及器械的發力,均可獲得巨大突破性進展。經過樁功的苦練,二至三個月後就會獲取強功鴛實的渾圓整體爆發力。當我們深人體會樁功的性能并且獲得基本的生理改造之後,怎樣的運動才會使站樁的意義不失呢?對"螺旋力"的體認是整體運動從相對靜态過渡到絕對動态的最佳訓練手段,目前所有的意拳、心會掌、螺旋拳等原傳拳法的有關教材中,均一筆帶過或根本末提。孰不知如果自身不具備"整體螺旋"的功夫,那麼在應用之中"力如盤内之珠"的螺旋發力是不可能達到的。我國原傳實戰武學之整體勁力的來源,即是通過關節與關節之間的韌帶拉伸,來調動以肌肉為動力,骨酪為杠杆,以關節為樞紐的力的有序連接和釋放。根據人體生理構造原理分析,人體關節的運動可分為屈伸、内旋、外旋和環轉,關節運動的特點是以關節為支點,進行某一部分的運動。人體的生理結構決定了人體的發力必然遵循物理學上的力學原理。盧氏結構之"螺旋力"功法訓練不但吸收了上述特點,而且還上升至脊柱帶動軀幹,軀幹帶動間架,一動無有不動的整體性關節同步運動。"螺旋力"修習入手方法:首先從樁功的間架動轉開始,即從正面渾圓樁為基本姿式,以軀幹作為我們的中心軸,使雙肩、雙胯按順時針方向360度的滾動式摩擦環繞。這時我們就會發現,如果雙肩雙胯按順時針方向運動,那麼上肢所保持的間架就會與軀幹形成矛盾的反稱運動,這樣才能使雙肩關節真正産生360度運動軌迹。雙胯與軀幹的運動亦是如此。另外,由于下肢承受上體的重壓,下肢的膝關節、踝關節會被胯關節的運動而自然帶起,與軀幹形成方向相反軌迹相同的運動。我們又發現一個新的課題,那就是如何能使雙肩雙胯在運動中同步進行,若僅動雙後,下肢力量傳導不上來,如隻動雙胯又會造成扭屁股,此均非真正的螺旋功夫,更喪失了整體用力的原則。
在此我們先來談談脊柱的中樞作用。脊柱上端連于大腦,是人體機能調節輸出及輸入信号的司令部,同時它又是人體的中心分界線,把雙肩雙胯對稱分開,所以我們可利用它的運動原理來連接雙肩雙胯的運動定向。首先,我們可以坐在凳子上,并且把上肢固定住不動,然後使脊柱的頸椎和尾椎縱向拉伸定位(即不許回縮)以尾椎為動點,繞凳子做360度環繞運動,這時由于我們的雙肩雙胯不能主動地運動,其關節部位就會被脊柱帶動起來做與脊柱軌迹相同方向相反的360度旋轉,待熟練之後,我們就可以用站樁的間架來做平面螺旋訓練。習者可以把自已視同老虎,有一條尾巴與地面豎直,讓尾巴尖端在地面上劃360度的圓(以脊柱帶動),這樣雙肩雙胯就會産生相應的同步運動。螺旋功法訓練深人之後,習者就會明顯感到,在站樁時經常出現的局部緊張會逐漸地緩解下來,使站樁産生的勁力更加飽滿和圓潤、松活,也隻有間架形成的勁力圓潤松活,才能産生力的松緊轉換和"一觸即發"的觸覺之活力。螺旋力的這種訓練,是符合人體生理結構的,它是所有拳學發力通用模式,軌迹拳學創始人李紫劍老師曾提出"大形同動,局部自律,軌迹平行,切線對應"的發力原理正與此不謀而合。
大形同動,是指整體朝一個方向運動;局部自律,是指每個部分都分别循自己的自由軸旋轉;軌迹平行,是指各個圓的圓面平行;切線對應,就是各圓心與目标處在同"正面螺旋力"是軀體的上下起伏帶動四肢體認上下發力的訓練功法。它的基本運動形式是以矛盾樁的向内,向上的撐擰變為大天星樁,再由大天星樁變為虎撲樁的按推,如同搖磚井架上的輾軒一樣。立體螺旋試力運動不同于鈎挫試力和蛇纏手。因為上述兩個試力都是建立在搖旋的平轉基礎上運動的,而立體螺旋試力則是在軀幹的運動中使雙肩雙胯變為立轉,便身體與上肢形成上下的反稱用力,即軀幹下落而手上揚,軀幹撥起而手下落,初習可以如此,但熟練後應使雙手在一水平面上,使軀幹動轉,而雙手隻是輕微的起落(如正面立體螺旋試力)。正面立體螺旋力的動作形态中我們可演化出鑽拳和劈拳兩種單操形式。鑽拳之方法與西方拳擊技術的勾拳相類似,相同之處則為均是由下而上的發力動作,但是鑽拳在原傳形意拳法中的勁力為截勁,芗齋先生通過波浪試力的身手反稱,加大了其進攻中的防護功能,其鑽拳發力之際有效地提高至頭部,這樣不但加大了攻擊的部位,同時在發力失敗的情況下也未失去堵截對方來拳的意識,鑽拳做為堵截對方的一種手段并未從根本上失去進攻的主動性。因為鑽拳是波浪形式的撥起,雙臂走的為弧線,故具備撬起對方重心的功能,假設對方手臂壓住我的樁架,我在保證三角支撐不失的條件下,加大小臂的斜面角度,使對方下壓之力沿斜面滑落,而我之拳鋒正可兜擊其下颌。斜面力的變化是在三角支撐基礎加強了小臂的外旋擰轉,這樣小臂尺骨的滾動摩擦通過無數個點的接觸使其最後落在我的肘彎部分,于是我小臂就因為失去了壓力而變得靈活自然,此時隻須變面向上或合身前撞就會把對方重創。另外,在格鬥的形式中鑽拳發力亦可應用于類似于拳擊、散打的賽事中,但是鑽拳的起動不能脫離樁架的渾圓狀态和另一隻手的搏挂。控制發力在向上勾的同時,注意全身的螺旋和小臂的挑擰。鑽拳發力不應隻重拳鋒,而是以小臂的廣側骨棱作為多個發力部位向對方腹,下颌、面頰的滑動發力,切不可執着一點而應為以線打面(如鑽拳操手)。正面螺旋試力的下按動作可演化為劈拳操手,劈拳之法為從上向下的弧線形劈砸發力,其重點體會手臂下落與軀幹上拔形成的互争,同時身體發生相應的左右錯面,在擊打時尤須注意弧線的切削功能,無論是接觸頭部、胸部、腹部,勁力不可有絲毫的停頓,當從頭部劈至腹部之際,也是立圓弧線的最大空間,故仍須恢複至波浪的起鑽落翻的圓運動軌迹,同時劈拳的下發力不應隻注重手掌的接觸面,并以整條小臂尺骨為發力部位,劈拳的左右互換性與其它的操手一樣,來源于身體這個平行四邊形左右互換,前手劈拳為撕胯調面,後手劈拳為合胯調面,重點體會接觸瞬間身體形成的最強烈的争發狀态,劈拳打的是豎勁,在格鬥中,如果對方是直向發力,就可用豎勁的劈拳來破壞直向發力的運動方各,僅從形式上分析劈拳之發力若作用于直向發力的手臂上,其必會完全承受我的力而發生形變,而如果處理好實戰中的接手問題直接把勁力傳導至對方的軀幹,則效果将會使其神經、内髒均造成十分強烈的破壞。值得注意的是,當今的擂台賽中尤其是西方的格鬥技術己經在追求爆發力的連慣和技術上的合理配合,而我國武術界卻依舊徘徊在一擊必殺、一招制敵的盲從中,芗齋先生提出的"炸力無斷續",在今天的大成拳界已基本看不到了,盡管有些名手能夠在一定的條件下一交手即把對方放出丈外,但是由于相對的殺傷力小而使對方還可再戰,因而這種技術不可能是永遠占據優勢。我們應該腳踏實地的,從滲透性強的爆發透力加以研究,來提高我們自身的素質,因此包括劈拳在内的格鬥技術應該體現出它的連續和滲透性
三、側面螺旋力訓練側面螺旋力是軀幹的上下起伏中加入了螺旋反轉的功能,在這種動态的運動過程中我們體會軀幹360度圓周運動,雙肩雙胯雙膝雙踝均産生旋轉,身體的起落又使這種螺旋的運動産生了彈簧般的上升和壓縮,故而側面螺旋試力通過重點摩擦關節軌迹,使人體的靈活性能得到進一步的改變,這種改變為以後的步法、身法的訓練帶來極為可觀的效益(如圖側面螺旋力)。側面螺旋試力是配合單操手的身體高低正側的螺旋發動,實戰中的操手動作由于軀幹是主動性運動,故它的空間遊離範圍就是我們整體勁力大小的标志。無論何種形式的試力實際都是在演變具體打法動作條件下設計的軀幹應該怎樣運動,如鈎挫試力是身體的左右錯變帶動手臂争發,蛇纏手試力是身體的平旋環繞帶動手臂做切線運動,波浪試力是身體的立式旋轉帶動手臂做上下的弧線形發力,側面螺旋試力是身體的螺旋上升趨動手臂做離心力和向心力的切削性發力,這些試力的設計安排通過相互的組合和連慣性,把三維空間内的運動形式利用整體的原則表現得淋漓盡緻,也就是無窮無盡的武術打法均壓縮在這幾個方向螺旋運動的試力中,故芗齋先生說試力是最困難最重要之一部分工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