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會看到成熟的蘋果落向地面;古詩詞中,你會讀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句,這些都是重力作用的結果。真正的“力”的概念是由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提出來的,但是從直覺意識到“力”的概念到獲得“力”的嚴格科學,經曆了漫長的曆史階段,甚至經曆過激烈的生死鬥争……
6月28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和平以“我的精密測量重力與科研之路”為題,作科普工作室“精密測量大講堂”第一講報告。報告以有趣的自然現象為切入點,圍繞精密測量重力相關知識,結合自身求學和科研經曆,講述了大衆關心的重力知識和重要科技應用以及對未來發展的思考,為觀衆帶來了一場精密測量重力知識的科普盛宴。
“我的童年夢想之一就是世界那麼大,也想去看看。離我的家鄉15公裡的地方有一位曆史名人—徐霞客,小時候我也很想學徐霞客。可能因為這個想法,當在中學課堂上第一次接觸重力知識時,自己就被深深吸引了。”孫和平告訴大家,伽利略比薩斜塔實驗推翻了亞裡士多德認為的物體越重下落越快的觀點,并粗略得到的重力值是9.8 m/s2;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指出所有具有質量的物質都會相互吸引;航天員返航後感歎說“好久沒有感受重力的感覺了”,這些都說明地球的重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并且地球的重力跟我們所處的位置也有關系。
人類生産與生活過程與重力場息息相關,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一切活動,發生的一切事件,包括那些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都在地球重力場空間裡面發生與運行,物體被地球引力牢牢吸向地球。地球重力場可以用引力、重力、重力場、重力加速度、重力場強度進行描述,這就是重力學。
“在大學課堂上系統接觸到的重力知識,中科大是我國最早開設重力學專業的大學,引領重力學在國内的發展曆史。在大學課題上學習到了可以用多種觀測技術獲得重力數據、依據地震技術獲得的地球内部分層結構、地球是如何形成的演化過程、地月系統及其演化。”
目前,國内外正在快速發展量子重力技術,重力測量在國家生産和工程中産生廣泛應用,例如珠峰測高與南水北調工程中的高程基準、探知地球的形狀、内部構造與資源能源勘探、中國地區陸地水儲量變化監測。迄今人們對地球的形狀的一個明确認識是:地球并不是一個正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通過對中國地區陸地水儲量變化監測的研究表明,天山地區和喜馬拉雅水質量虧損主要是由冰川消融所緻,華北地下水減少與過量開采有關(每年83億噸)。孫和平呼籲現場聽衆,“加速重力場的科學研究是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
來源:武漢科技報
記者:盛甜 肖凱
通訊員:林鑫
編輯:徐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