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郭诩 秤書圖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史載郭诩的人物畫,内容多為曆史人物故事,但面對此幅現藏于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秤書圖》,我一時難以名狀。運筆行雲流水,人物、衣飾線條流暢。背景中,左上方淡竹與右面蒼松在遠近、朝向上呈呼應之情态,此兩種植物也蘊寄雅意。
那日圖書館一文博雜志裡看到明代郭诩絹本立軸之《秤書圖》,不禁啞然而笑:村外橋畔,一雅士立于古松下,正喜滋滋用一杆砣秤稱着籃中書冊,其左側,有兩讀書人側身彎腰而觀,專注神情既好似察看書的份量,也好像在辨識書冊品類。三人肢體錯開的下方,能看見背後地上還有一筐待賣的典籍……整個畫面雖幾近白描,但卻透露出一點現代之“萌”、冷幽默。難不成因明中期資本萌芽商品繁盛,坊肆出書過夥,以緻論斤賣書?
查郭诩,生于江西泰和,弘治年間人。工書畫,善山水。與浙派吳偉、姑蘇沈周俱以畫名,延頸原交。其号清狂道人,的确很狂。當時天下竟傳清狂畫,風之百金,“有貴人欲多得诩畫,诩瞠目數屋梁不對。固索,辄跮跖狂趨,叫奡跳号去。”老兄活了76,作品傳世雖不多,但畫題材廣泛,尤擅山水人物、花鳥牛馬。寫意細筆不落纖媚,粗筆不近狂率,神氣淌穆,耐人玩味。
史載郭诩的人物畫,内容多為曆史人物故事,但面對此幅現藏于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秤書圖》,我一時難會典出。運筆行雲流水,人物、衣飾線條流暢。背景中,左上方淡竹與右面蒼松在遠近、朝向上呈呼應之情态,此兩種植物也蘊寄雅意。
郭诩作畫,多有題跋,寓意純正,具“深刻的社會意義”。一幅《漂母飯韓信圖》上他題詩雲:“胯下誰憐大将身,良謀未遂且安貧。獨嗟項羽重瞳目,不及江頭一婦女”。另幅《鏡鑒圖》上題“此鏡千金不易酬,此鏡一覽露九州。我欲獻君置殿頭,照見天下赤子皆窮愁”,民瘼深情躍然紙上。由是,對應此幅圖畫,我一時找不到慣常多人集聚畫面必有如文王訪賢、郭子儀拜壽等之史出典而斷,隻能以他“教化之心”,會勸谏、敦促人們多買書讀書意而揣仿佛。
當然,多少有些禅意的畫面讓我失笑,是隔了幾百年後,書以秤斤賣,成了我們這三線小城若幹本地與過路商的一營銷手法。最早是10多年前,于衣裳街遇見,頗覺新異(更早的是布料子論斤賣)。多少圍了些人,書蟲我鑽入,面對古今中外大典、全書一類,嘗鮮中也稱了一二。“你看标價多貴,大幾百。以稱斤兩算,才一二百。”待後來發現此種賣法見甚,去年小區門口還見人擺了長蛇陣。那厮起勁吆喝,我也隻瞟一眼,心語不能再做冤大頭了。那什麼,書販隻不過變了個花樣而已。“定價高,吓着你啦?那稱吧,100塊一斤。書能有多重呢?”“這本重了點,銅版紙麼, 6斤多算六斤得了。再優惠點?咬咬牙,兄弟,我也是愛書人,給你八折……”“嗬嗬,别走哇……唉,原來是個假斯文……”
我無忌小販譏諷,也不再糾結錢多點少點,主要覺得“不值”,在書的質量。
有關“價值”一詞,從洶湧出版物裡扒拉身體站直,我吐出一口氣:很多風行一時的暢銷讀物包括文學作品,如時鮮菜,價雖高,但若幹年後,卻無有多少幹貨的“值”;而一些地方文獻、文史類的書,少有時鮮價,也乏問津,就像當年我在杭州六公園邊文史書店内看到的人頭寥寥,但此類如陳釀,很多越久越有“值”。一本《嘉泰·吳興志》,多年來不單本地一衆鄉邦文化愛好者、外地吳越文化研究者翻印,國内院校一些學究也青眼相加,我至今為求之一套不得而恨恨。而個人詩文呢?去年在老《湖州市志》的備目上,看到明清“子、集”有數百部之多,慚愧我隻知其中一二作者姓名,至于列出的詩集、文集,更無從得書、看起。
圖書館冬日窗外,黃枯之葉紛紛而落,我知道這萬千葉子都曾經青翠過,盎然過,葉叢中的那些小花,也芬芳過,蝶舞蜂喧過,日沐月華過,總之或孤芳自賞過,或自圓自足過,誠如司湯達的墓志銘“活過、愛過,寫過”——這是時光中的價值黃金。但歲月無情地剝蝕容顔,也用看不見的尺度之手在精挑細選。明清那些地方鄉賢的子集,得親朋好友、子嗣學生代代傳下者,寥若晨星。聲名不顯之故,官家、方家也未以刊行。薪火沒有相傳,一年年落葉被掃,都堆燒化作了青煙與灰燼。想來是可哀的事,但書冊自有它的運命。鄉邦文獻,紀實典籍也非本本有厚“值”,關鍵還是看視角是否獨特,内容是否翔盡、紮實——質量,或者說文字的“份量”,才是時間中不熄的長明燈,也是“價”與“值”合一的天仙配。
此下,我想慚愧而坦言:這些年來越來越便利的出書(這本是好事。自費出書也沒什麼不光彩,明清坊間刻詩文皆是自掏腰包),也蒙文友們給面子贈書,竟至于一個書架擺滿;而我,卻漸次“放松”了自己要求——并非每本贈書都細看或看完了,質量該是主因。一生太短,每周能擠出的看書的時間本身就不多,還有更多“選秀”的好書,在排隊“等朕”呵。
實在,稱書,就是稱一稱文字的重量,精神的質量,靈魂的光亮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