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福成
一個人遇上一本書或者一本書遇上一個人,都是一種巧合。
巧合,是偶然,又是注定。
說偶然,是因為雙方沒有事先約好;說注定,是因為由此而影響了命運,顯得有些神秘和八卦。
譬如,金聖歎遇上《西廂記》。
《西廂記》是本什麼書?
《西廂記》的全名叫《崔莺莺待月西廂記》,是元代著名雜劇作家王實甫的代表作。
王實甫這老頭兒,一輩子共寫了14種劇本,《西廂記》大約寫于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這個劇本寫出來,上舞台一演,就了不得了,驚倒四座,讓那時候的男女小青年喜愛得不要不要的,甚至連曾侍候過明成祖朱棣的大師賈仲明都譽之為“西廂記天下奪魁”。
《西廂記》這個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莺莺傳》,說的是書生張珙與同時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國之女崔莺莺相遇,并一見鐘情,愛上了。
那時候的人不像現在的人,愛上就去領證生娃了,他們很羞澀,不好意思說,而是在婢女紅娘的幫助下,兩人在西廂房偷偷約會,莺莺終于以身相許。
後來呢,出了亂子,張珙赴京應試,一下子得了高官,讓這小子炸毛了,不知道姓啥了,他忘恩負義,抛棄了莺莺,釀成千古流傳的愛情悲劇。
在宋金時代,一些文人、民間藝人就把這個故事紛紛改編成說唱和戲劇,這樣說,王實甫寫《西廂記》也算是湊熱鬧、深加工,他編寫的多本雜劇《西廂記》是在前人豐富的藝術積累上創作而成的,沒想到的是,他一炮就紅了,掙了大錢,出了大名。
其實,在王實甫寫《西廂記》之前,還有一個重要的人,不能忽略。
也就是《莺莺傳》這個故事流傳到400年左右的時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問世了,這就是所謂的“董西廂”。
董解元這夥計,是金代的諸宮調作家,不大出名,世人連他的名字都不知道。
有人就納悶了,他不是叫“董解元”嗎?
錯!誤會了,“解元”是金元時代對讀書人的敬稱,姓張的叫張解元,姓李的叫李解元,我姓楊,就叫楊解元,與名字沒一毛錢關系。
這個董解元,他性格不好,狂放不羁,蔑視禮教,但是,這個人卻有比較深厚的文化修養,并對當時的民間文學形式如諸宮調非常熟悉,其長篇巨制《西廂記諸宮調》,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遠遠超過前人。他對《莺莺傳》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沖突的性質衍變成了争取戀愛自由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長之間的鬥争;張生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富有反抗性;故事以莺莺與張生私奔作結,使舊故事開了新生面。
這些,都為“王西廂”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王西廂”與“董西廂”相比較,故事情節大略相同,但題材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更鮮明,這種“反”的思想,就牽涉出了一個人,也可以說是吸引住了、影響了一個人。
這個人,就是金聖歎。
金聖歎是個什麼人?
金聖歎(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名采,字若采。明亡後改名人瑞,字聖歎,别号鲲鵬散士,自稱泐庵法師。
光看他這名字吧,一拖拉,一個比一個牛×玄乎啊。
他也的确牛,是史上著名的文學家、文學批評家,為人狂傲有奇氣。
他這人,本來姓張,因明亡了,誓不仕清,傷心透頂,經常端着杯茶對着窗外喟然歎曰:“金人在上,聖人焉能不歎?金人在上,聖人焉能不歎?金人在上,聖人焉能不歎?”歎着歎着,靈感來了,改姓“金”,字“聖歎”。
這名字爽,既替祖宗報了仇,解了氣,也代表了他那顆“嘣嘣”亂跳的心,狂得很啊!
金聖歎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學批評,他對《水浒傳》《西廂記》《左傳》等書及杜甫諸家唐詩都有評點。
他曾經列舉了古往今來的“六部經典”,分别是《離騷》《莊子》《史記》“杜詩”《水浒傳》《西廂記》 。
世人對其他沒争議,唯獨對《西廂記》被納入這“六部經典”之中不理解。
從文學價值和曆史作用來看,《西廂記》是無論如何都不如《西遊記》等名著的,可為什麼,他就讓《西廂記》入圍了呢?暗廂操作,王實甫給他送禮了?應該不會,王實甫沒有韋小寶穿越的那本事兒。
有人說,金聖歎如此看重《西廂記》,是因為它宣揚了打破封建禮教世俗偏見,勇于追求“自由戀愛”的精神,看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其實也就是這個道理。
并且,金聖歎是把這種“打破”意識,也可以說是内心“恨”的意識嫁接到了自己的身上。
如果我們認真讀過金聖歎對《西廂記》的批注的話,就會發現他對這部戲劇的“愛慕程度”超越了我們的想象。
他屢屢用“絕妙”“新天地”這樣的字眼來評價西廂記中的章句、段落。這樣充滿着“激賞”的詞彙,就算在他批注《水浒傳》的過程中,也是極為少見的。
為什麼呀?是他愛上莺莺了嗎?
No!是他由莺莺的“悲”聯想到了自己的“悲”。
因為“恨”和“悲”的相連,所以,當金聖歎讀到《西廂記》裡的“不偢人待怎生”一句時,感動得眼淚嘩嘩的,“三日卧床不食不語”。
有人說,這是讀書的至高境界。
錯也,這是憐人憐己憐天地呀!
這句話出自《西廂記》的本三折中,原句是:“今夜凄涼有四星,他不偢人待怎生!”
“偢”是“理睬”的意思,後“偢”多作“瞅”。
“偢”也罷,“瞅”也罷,舊時“西廂”,今時聖歎,面對茫茫蒼穹,隻有四顆星挂在上面,環視大地,唯有自己孤身而立,此情此境,是何等的蒼涼啊?
觸境傷情,傷情又傷身,“三日卧床不食不語”,恐怕也是難以忘卻那恨那悲那舊時的星星月亮啊!
一個文人,文筆再好,著述再多,其改變曆史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借悲苦的愛情來悲自己,借他人的哀句來哀歎自己,是無奈,也是解脫。
作者簡介:楊福成,1973年出生于山東甯陽,先後就讀于山東藝術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專欄作家,《讀者》《小說選刊》《格言》《百花園》《文苑》簽約作家。文學作品常見于《大公報》,多次入選中考試題,并有文章選入高中教材。書法作品及論文多次在《書法報》《書法導報》《中國書法報》《現代書法》等報刊發表,先後在北京、保定、濟南、泰安、曲阜等地舉辦個展及聯展。出版有《現代刻字藝術創作與欣賞》《楊福成書法作品集》《楊福成詩書聯句作品集》等。
壹點号山東創作中心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