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為什麼要橫掃六國?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争霸,為何最後是秦國統一天下呢?有人認為是因為秦國是老牌子勢力,一直以來都在積蓄力量最終能完成統一,是幾代秦君共同的努力有人認為是因為秦國人才衆多,兵多将廣,在這些文臣武将的配合下,才完成了秦始皇的霸業還有人認為是商鞅實行的軍功授爵制提高了士兵在戰場上的積極性,所以才能攻無不克除了這些因素外,秦軍之所以能在戰國末期吞并六國,是因為有三大利器的幫助,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秦國為什麼要橫掃六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争霸,為何最後是秦國統一天下呢?有人認為是因為秦國是老牌子勢力,一直以來都在積蓄力量。最終能完成統一,是幾代秦君共同的努力。有人認為是因為秦國人才衆多,兵多将廣,在這些文臣武将的配合下,才完成了秦始皇的霸業。還有人認為是商鞅實行的軍功授爵制提高了士兵在戰場上的積極性,所以才能攻無不克。除了這些因素外,秦軍之所以能在戰國末期吞并六國,是因為有三大利器的幫助。
秦始皇劇照
第一大利器:秦劍。秦國的劍也是青銅劍,但與六國不同的是,秦劍比對手的劍長出近30厘米。中原的劍最先出現時隻有二三十厘米,春秋戰國時期,長度普遍達到五六十厘米左右。戰國晚期,一些劍超出了70厘米,達到了75、76厘米。而關中秦劍則更上新台階,超過了80厘米,最長者達到95厘米。
秦劍
青銅劍在格鬥過程中,首要功能便是穿透铠甲,刺死對方。而比對手長30厘米的秦劍,在格鬥中顯然更容易刺到對方。而且秦人在鑄造青銅劍的過程中,銅錫配比掌握得相當精準,讓青銅劍的硬度和韌性結合得恰到好處。1994年秦始皇陵兵馬俑二号坑出土的一批青銅劍,結構緻密,劍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紋細膩,紋理來去無交錯。
秦劍
劍身上共有8個棱面,考古專家用遊标卡尺測量,發現這8個棱面的誤差不足一根頭發絲,且劍劍如此。而且劍的表面還有一層10微米厚的鉻鹽化合物,要知道,這種“鉻鹽氧化”的處理方法,直到1937年德國人才發明,并申請了專利。而秦國的工藝水平,竟領先世界兩千年。
秦弩
第二大利器:秦弩。據考古資料證實,最晚在商周時期,我國便出現了弩。在春秋戰國時期,弩得到了長足發展。尤其是中原地區的韓國,更是制造名弩的國家。除此之外,齊、魏、秦都配備有強弩,而秦軍打仗也一向是“強弩在前,锬戈在後”。秦人本來就尚武,在吞并六國的過程中,第一個吞并的還是韓國。在掌握了韓國制弩的工藝後,秦軍更是如虎添翼,加快了吞并六國的步伐。
秦直道
第三大利器:“鐵路”。當然,小編這裡所講的鐵路,并不是我們現在意義上的“鐵路”,而是指秦直道。秦直道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直到秦始皇去世,秦直道仍未完工。秦始皇之所以安排蒙恬修建這一工程,就是為了方便調兵和防備匈奴南下。盡管當時六國已經滅亡,但足以看出秦始皇的戰略意識。而類似秦直道這樣的工程,在秦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也沒少修建。最為難得的是,秦直道自從建成以來,千年不長一根草,清朝之前一直在使用。直到清朝時期,秦直道才被廢棄。秦朝便出現了這樣的基建狂魔,他們怎麼可能不勝利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