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記憶裡,跳繩屬于一種課間娛樂,跟丢沙包、跳皮筋一樣,大家一起邊玩邊鬧,很快就能學會了。
可對現在的孩子來說,跳繩仿佛變成了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這不前幾天我一位老同學“訴苦”說,她女兒今年上一年級,因為不會跳繩,在學校經常被同學們嘲笑,每次上體育課都悶悶不樂,甚至産生了厭煩情緒。
本來國家把跳繩納入小學體育考試項目,是為了增強孩子們的體質,擴大體育運動的普及。
但現在的問題是,很多孩子還沒有學會跳繩,考試就先來了。
電視劇《小舍得》中米桃跳繩劇照
其實,想要讓孩子學會跳繩,除了要耐心反複練習,更重要的是提升他的“身體協調性”。
什麼是身體協調能力?協調能力是指在進行人體運動過程中,調整與綜合人體不同部位動作的能力,這是一種綜合性的能力。
身體協調性集靈敏度、速度、平衡能力、柔韌性等幾種素質為一體,充分反映了中樞神經系統對肌肉活動的支配和調節功能。
日常生活中的協調能力很多,比如背書包或穿外套時,不用眼睛看也能很自然地完成;摘菜或切菜時雙手可以靈活搭配等等。
當然協調能力更多的體現在運動中。比如跳繩時需要雙手靈活地甩動繩子(肢體協調);眼睛可以預判繩子的運動并準确判斷與身體的距離(手眼協調);大腦可以根據眼睛的判斷指揮雙腳準确跳躍(上下身體分化與協調能力)等等。
如果協調性不好,孩子就容易找不到發力的正确方式,容易胳膊肩膀一起晃動,雙腿也是奮力擡起,再重重落地。
這樣不僅學不會跳繩、提不上速度,還容易造成肌肉拉傷。所以家長一定要科學地幫助孩子學習跳繩。
協調性的發展一直伴随着寶寶出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
首先寶寶會通過各種活動産生以人體中央軸為坐标原點的意識,随後再結合逐步産生的節奏感與時間感,共同作用于身體的各部分。
人體中央軸并不是肉眼可見的,與我們之前提到過的身體中線有關。
第一條線垂直于地面,經過肚臍從上至下,分割身體的左右兩側。
第二條線平行于地面經過肚臍,從左至右,分割身體的上下兩塊。
第三條線垂直于地面,經過肚臍,分割身體的前後兩邊。
這三條線構成了人體中央軸,是人體複雜運動模式的中樞坐标點。
在這個過程中,良好的協調性不僅僅體現在對身體的控制上,它對大腦的思考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創造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随着人體中央軸意識的逐漸發展,寶寶對身體的控制能力從單一部位的簡單運動慢慢過渡為多部位協同運動。
當這些多部位協同運動模式形成後,寶寶的大腦會迅速建立相應的神經結構來進行記錄,并且會在大腦中建立或強化大腦的連接神經束(胼胝體)。
而胼胝體是連接左右腦的重要部分,任何進入左右腦的信息都需要借助胼胝體的溝通與傳遞,才能使大腦和身體之間協調配合。
所以家長要從小陪孩子多進行跨越身體中線的活動,比如花樣爬行、開合跳、左右交叉跳等活動,幫助孩子建立人體中央軸的意識,他的身體協調能力才能更好地發展。
如何幫孩子學會跳繩?在家如何幫孩子學會跳繩呢,家長可以從臂部力量、上下肢和左右協調能力和雙腳跳躍能力入手,逐步讓孩子學會跳繩。
還有很多其他家庭小遊戲可以幫助鍛煉身體協調能力,比如打地鼠遊戲,鍛煉視覺預判和空間感知能力。
花樣平衡拍球遊戲可以提高注意力的分類和協調能力,提高左右腦的鍊接;套圈跳躍可以鍛煉上下身體分化和肌肉控制能力,提高雙腳跳躍能力。
遊戲有很多,關鍵是家長要耐心地陪孩子堅持,在提升孩子能力的同時,也能增進親子交流和溝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