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談,來源:唐詩宋詞古詩詞(ID:tsgsc8)
公元前479年,孔子已然老邁,他拄着拐杖在門前散步,弟子前來拜見,孔子以歌詠回應:
太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冥冥之中,似有天意,歌唱完畢,又過了七天,孔聖人即撒手人寰。他享年73歲,在那個年代,已屬長壽。
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氣,他去世之時,桃李滿天下,号稱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聖人死後,埋葬在魯城北的泗水邊上,弟子們為了緬懷老師,集體服喪三年。
三年期至,弟子們灑淚分别。唯獨有一個叫“子贛”的學生,在墳墓前建起一間房子,共守孝六年。
大家或許對子贛感覺陌生,據學者考證,子贛即是子貢。
1、儒 商
孔子諸多弟子中,最為世人所熟悉的,莫過于顔回、子路和子貢三人。
顔回太過完美,反倒讓人感覺不太親切。
子貢和子路,各自有各自的“粉絲”。著名的哲學家李澤厚先生,就喜歡子貢多一些。他曾經說過:“《論語》一書以子貢、子路的形象最為人喜愛欣賞,蓋一以智一以勇,又均為平常活人也。相比之下,子貢更勝一籌,智勝于勇也。”
子貢比孔子小三十一歲,“子貢”隻是他的字,而他的名,哪怕在今天看來,也頗為洋氣:端木賜。
舊時的中國商人,常常在自己的店鋪内,懸挂八個大字,即“陶朱事業,端木生涯”。
這八個字裡,包含着兩個人:“陶朱公”就是功成身退後經商緻富的範蠡;而“端木”指代的就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
尤其是最近這些年,“儒商”的理念和風氣,刮遍了大江南北。但要說中國曆史上的“儒商”第一人,無需争議,非子貢莫屬。
早在師從孔子之前,子貢就已經是一名商人。史書裡如此記載:“子貢,衛之賈人也。皆學于孔子,遂為天下顯士。”
作為一個成功的商人,子貢思想活絡、伶牙俐齒,連孔子也比不上他。
某一次,有人專門問孔子:“子貢何人也?”孔子實事求是地答道:“辯人也,丘(即孔子)弗如也。”
長着一副伶牙俐齒,是成為“儒商”的先決條件,但不是主要條件。
孔子不能教給他詭辯之能,更不會與他談論經商之道。孔聖人傳授與子貢的,聽着最是缥缈,某種意義上,卻是人間的大道:
信義、忠恕、仁愛。
子貢曾經問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覺得老師的回答不夠極緻,于是追問着去掉其中兩條。孔子先是省去軍備,其次略去糧食,他認為為政之道,萬萬不能缺少的,是民衆的信任。
一代聖賢如此諄諄教導,連後世最散漫的李白也不由得肅穆,他也曾經寫詩,言誠信與承諾的重要:
海嶽尚可傾,吐諾終不移。
是時霜飙寒,逸興臨華池。
——《酬崔五郎中》
“誠信”益于修身,利于治國,于經商的好處,就更不用說了。
孔子還曾經說過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很多人并不知道,這兩個詞彙之前,孔子還說了三個字:“其恕乎!”
子貢問他:“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呢?”孔子想了很久:“那大概就是‘恕’吧”
在商戰當中,自然免不了爾虞我詐,“饒恕”包含着強者的自信,也代表了最強大的人格力量。
“仁”是儒家的主張,也是孔子的中心思想,子貢在他的經商生涯中,總是恪守并且尊崇這個理念。
譬如,他去外國經商,遇到魯國人在那裡淪為奴隸做牛做馬,子貢将他們贖回,卻拒絕了國家的賠償。
誠然,孔子批評了子貢,說他以私德而廢規矩。但子貢這份“仁愛之心”,無論如何也不能被抹殺。
子貢買賣做得很成功。據說,當他帶着貴重禮物拜見諸侯時,所到之處,國君無一人不與他“分庭抗禮”。
就在子貢來來往往之間,孔子的名聲也逐漸傳揚天下。
2、外 交
子貢的形象,除了出現在《論語》中,《左傳》和《史記》也曾用濃重的筆墨介紹之。
尤其是《史記》,司馬遷将子貢刻畫成,無比偉大的外交家。
他靠着自己的一張嘴,甚至影響了春秋時期的版圖。
春秋末年,天下割據,田常在齊國作亂,想攻打魯國。
孔子聽聞,對衆弟子說道:“魯國是我們祖宗墳墓之所在,是所謂‘父母之國’,如今國家垂危,你們何不挺身而出?”
衆弟子聽罷,摩拳擦掌,準備行動,孔子皆不允許;子貢請行,孔子許之。
子貢先到齊國,勸田常說:“魯國城牆又矮又薄,護城河又窄又淺,國君愚昧不仁,大臣狡詐無用,你打它也沒用。”
田常聽後表示:“你是不是以為我傻,魯國都這樣了,我不打它打誰?”
子貢繼續說道:“你去打吳國呀。吳國城牆又高又厚,城池廣袤深遠,士兵精悍能打,鐵甲堅固且新,國君深謀遠慮……”
田常立刻讓子貢閉嘴:“吳國這麼強,你還讓我攻打它,豈不是自尋死路?”
子貢說道:“非也。我聽聞,有内憂的攻強國,有外患的攻弱國。如今齊國有内憂,你輕易打赢魯國,國君必然驕縱,并且不認為那是你的功勞。如此這般,你和國君的關系便一天天疏遠……恐怕不利于田常你呀。”
彼時的田常,雖然隻手遮天,暗地裡也有取代齊君的想法,但最起碼在明面上,他還是一個臣子。田常覺得子貢分析在理,他竟然被說動心了:“好,我現在就去打吳國!隻是現在齊國的士兵已經在半路,轉而讓他們伐吳,别的大臣會怎麼看?”
子貢的眼中,泛着勝利的光芒:“沒事,我馬上去讓吳國打你!”
說到做到,他風塵仆仆地趕赴吳國,面見吳王夫差:“齊國要來打你們吳國了,現在正是你稱霸天下的好機會,何不迎頭痛擊?”
夫差頗為頭大:“主意倒是不錯,但我正準備收拾越國呢,我聽說勾踐苦身養士,有報複吳國的意思。”
子貢一闆一眼地分析說:“越國強不過魯國,齊國卻比你吳國強。要是等到齊國拿下魯國,哪怕您滅了越國,齊、吳雙方的差距也隻會越來越大。”
“大王若是果真忌憚越國,且讓我去說服勾踐。”子貢拍着胸脯大包大攬,“等待您滅掉齊國、威懾越國,還可以一鼓作氣吃掉晉國。”
于是乎,天真的吳王夫差,也被他忽悠了。
聽聞子貢出使越國,勾踐掃清道路,親自駕車迎接。遇見子貢之時,越王表現得出奇的卑微:“越國乃是蠻夷之地,您怎麼屈尊過來了?”
子貢當然知道勾踐低聲下氣的緣由,他給了勾踐一顆定心丸:“為求自保,你應該帶上豐厚的禮物,求得吳王的歡心,言辭也要卑微懦弱,以示對他的尊重。”
“當然,無論吳國勝負與否,你的機會都來了,”狡黠的子貢看着勾踐:“如果吳國兵敗,你可以趁機攻之;如果吳國拿下齊國,必然兵臨晉國,你可以暗中和晉國結盟,到時候前後夾擊,吳國必亡。”
子貢的最後一次旅程,便是直奔晉國,讓晉王修造武器,休養士兵,隻等吳軍來攻。
作為年度大戲“五國大戰”的幕後導演,子貢的智謀,為後世之人所折服。後世的詩人,曾借他所栽之樹,表現子貢的智慧與膽識:
繞茔多異樹,世世莫能名。
一楷存梁柱,孤标出魯城。
——清·屈大均《子貢手植楷·其三》
3、質 疑
一切果真如子貢所料,吳王夫差發動大軍攻打齊國,大敗之;其後,夫差陳兵晉國,在黃池與晉人相遇。
晉軍整裝待發,大破吳軍;越王勾踐聽聞此消息,也趁機渡江攻吳,夫差隻得舍晉返國,兩軍在五湖決戰。凡三戰,越王勾踐皆勝利,吳國因此滅亡。
經由子貢一張嘴,存魯,亂齊,破吳,強晉,霸越。
關于他的行為,後世的文人誇耀者有之,質疑者同樣也不少。
譬如,唐朝詩人如此評說:
救魯亡吳事可傷,誰令利口說田常。
吳亡必定由端木,魯亦宜其運不長。
——唐·周昙《春秋戰國門·子貢》
詩人的意思是說,吳國并非因子貢而亡,夫差顯然是自己作死的;至于魯國呢,你也得長點心吧,自己不上進,靠着小把戲,早晚也是玩完。
除了詩人,大政治家王安石,對子貢之舉,同樣不以為然:
一來齊境助奸臣,去誤驕王亦苦辛。
魯國存亡宜有命,區區翻覆亦何人。
——《子貢》
後世的儒生除了質疑子貢所為,同樣對他的商人身份,表示不能認同。
他的老師孔子,對于經商之事,其實也并不怎麼感冒。據《荀子·哀公》記載,孔子拜見魯哀公時,說過一句話:“好肆不守折而長者不為市竊。”
這句話直譯過來是:善于經商之人不使所守資财折耗,德高望重之人卻不去市場做買賣。換言之,在孔子眼中,商人不算品德高尚之人。在這句話中,孔聖人将“市”(即做買賣)與“竊”相提并論,他的主張不言自明。
前文說過,顔回同樣是孔子的高徒。他曾經将子貢與顔回,互相比較。孔子是如此說的:“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孔老夫子的意思是,顔回的道德修養已經差不多了,但他是個窮光蛋;端木賜(即子貢)呢,不安本分,囤積投機,猜測行情,竟每次都猜對了。
關于這段話,現代人常常解讀為,“多元化的世界,多元化的人才”。但彼時的孔子,可能不是這個意思,他顯然是在為顔回鳴冤叫屈,同時諷刺子貢。
漢朝的班固在《漢書·古今人表》中,将人分作三六九等。孔聖人位居第一等“上上聖人”,顔回、左丘明等人位居第二等“上中仁人”,而子貢呢排名雖也不低,卻差了顔回一個等級,屈居第三等“上下智人”。
誠然,有些人對班固的分類嗤之以鼻,但對子貢的争議,卻也未曾消停。
子貢也想知道,自己在老師眼中,究竟是何種地位。
《論語》一書中,記錄下了這個瞬間。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琏瑚也。”
“琏瑚”,即祭祀才用的精美器具。在孔子眼中,子貢是精巧的玉制祭器,這個評價不可謂不低,卻不是最好的評價,在聖人的心目中,子貢還沒有達到“君子不器”的高度。
然而,如司馬遷所言,“使孔子名布揚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将孔子的名聲宣揚四海的,恰恰是這個成功的商人,不那麼成功的儒者子貢。
如此說來,曆史還真是愛開玩笑呢。
參考資料:
1,司馬遷:《史記》
2,朱國華:《子貢與孔子》
3,梁雪芳:《以子貢論儒商》
4,郭德茂:《子貢與孔子之關系新論》
-作者-
老談,always talk,老是誇誇其談之人,除此外,别無長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