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老濰縣人文曆史故事

老濰縣人文曆史故事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2 20:56:08

老濰縣人文曆史故事(水韻德州德州老街巷)1

老濰縣人文曆史故事(水韻德州德州老街巷)2

老濰縣人文曆史故事(水韻德州德州老街巷)3

上世紀90年代的柴市街

德州老街巷:柴市故事600年

□本報特約撰稿人 王德勝

明洪武三十年(1397),德州設衛築城,永樂九年(1411),德州有了第一次城市功能規劃,“召集四方商旅分城而治”。在明嘉靖《德州志》中,出現了十大集市,如今隻餘柴市街,獨守600餘年的老城故事。

街東首龍擡頭處建起長生閣

柴市,就是柴草交易的市場。從誕生起,柴市街不僅是老德州柴草交易的大市場,更是出南門後向東的主幹道,1941年,這一段還建成了德州第一條水泥路。古代人,更是賦予這條街太多傳奇故事。古代人迷信,在建設城垣、居所的時候,都要看風水,把方位和吉兇因素作為首選。德州老城的建設也是如此。清康熙《德州志·卷十二·藝文》中記載老德州的龍脈走向:從東南方向而來,自陳公堤下伸延,潛伏至柴市東頭,逐漸隆起,然後西行過米市(今太平街)、到火官廟(今商業街西首),迤逦至小西門北,然後,過峽開帳入首。這裡的“過峽”“開帳”“入首”均為風水業界的專業術語。在古人眼中,這一區域“遠瞻泰岱,近接方山,東襟笃馬,西帶長河,真鐘靈秀區也”(清·李世垣《重修長生閣碑記》)。

在柴市街東首龍擡頭的位置,當年建有長生閣,也叫文武閣,康熙三十年(1691)落成。此閣孤峻傑峙,與西北向南城牆上的雁塔,城内的學宮、奎樓參差掩映,取名長生閣,是迎紫氣東來之義。長生閣為兩層騎道門樓,基座是青磚墩台,正中為城門洞,行人車輛都從門洞中穿行,墩台的頂端為一圈城垛口。沿着墩台南北兩側的磚台階,可以登上閣樓,樓上主要建築為一間南北方向的門樓,磚木結構,四面環廊,東西兩檐,朱紅木格棂門。門樓正當中,一道木雕花棂屏風将空間分成兩部分。面東的部分供奉的是關公,左手托《春秋》,右手胸前捋須,兩旁分立周倉、關平,其中周倉雙手扶立青龍偃月刀,關平雙手抱漢壽亭侯将軍印。面西則為文昌帝君坐像,為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也稱文曲星。文昌帝君右手提朱筆一支,左手端一個墨盒,栩栩如生。神像均為泥塑彩繪。

長生閣是陳洪谏退休回德州老家後修建。陳洪谏是順治十六年(1659)的進士,為官期間,他得到了“慷慨住事,所至以才幹稱”(《德州鄉土志》)的好評。回到家鄉,他看到南北通衢上的玉皇閣後,認為柴市街上也應該有一座騎道門樓才相得益彰,便親自查看地形,丈量地基,并與知州商量,設計圖紙,購置物料,招募工匠。德州從此多了一處新的景緻。修建長生閣的時候,他還對周邊坑窪不平的道路和破舊的小橋一起進行了修整,此舉赢得了大家的交口稱贊。

藥王廟趕大集 廟會上擺道場

“柴市東頭古道場,乘春兒女兢焚香。茶坊酒肆蘆棚下,高唱吳歌賽藥王。”這是康熙年間詩人馮廷櫆形容柴市街東首藥王廟廟會的情形。

藥王廟位于目前新湖風景區的假山位置,建于明末清初,占地面積十餘畝,是當時除永慶寺外最大的寺廟。廟座東朝西,有磚木結構山門三間,正中懸挂黑底金字匾額,上書“藥王廟”。藥王廟廟會有兩種,一種是大集。每逢農曆的初一、十五,善男信女祈祀攜帶供果,香燭紙馬,前去許願。四方商客雲集,洋廣雜貨、鍋碗瓢勺、針頭線腦、叉把掃帚、繩索網套等一應俱全,十分紅火。一種就是農曆四月二十八藥王爺生日廟會,持續三天,熱鬧程度不比過年差。這天農民不上地、漁民休船,方圓百裡的善男信女都紛至沓來逛廟會,極少出門的年輕姑娘也出門來。廟内,香煙缭繞,鐘磬齊鳴,善男信女們頂禮膜拜;廟外,有賣切糕、涼粉、包子、油條、火燒等小吃攤;有賣布老虎、泥娃娃、剪紙等工藝品攤;有賣藥、拔牙鑲牙、修腳點痣的郎中攤;還有耍猴、變戲法、賣唱、套圈、抓彩、拉洋片、打把式賣藝的娛樂攤。

廟裡有一個風水先生叫陳尚慶,一手好毛筆字,尋墳看穴很是精到,但性格古怪,他與傻妻、癡兒組成一家,倒也其樂融融。德縣解放前夕,藥王廟道長趙巧練是城東盧家河人,藥王廟有廟田一百多畝,道徒十餘人,加之香火極盛,很是富有。他們偶爾也會應邀在廟會上表演“飛钹”。“钹”直徑二尺左右,重八九斤,在法钹、雲鑼的伴奏下,左右揮舞,上下翻飛,金光四射。舞到興起時,唰的一聲高高抛向天空,下落時,接法眼花缭亂:鹞子翻身、蘇秦背劍、白猿獻桃……精彩驚險,掌聲熱烈。

1900年7月,德州義和團幾百名團民在藥王廟南側與孫金彪帶領的清軍拼殺四個多小時,在寡不敵衆的情況下,趁着天黑轉移離去。如今藥王廟雖不存在,但在該處所建假山頂上,刻着“義和峰”三字。

掘出瓷首美人冢 疑為平原君小妾

柴市街并不長,西頭與南門外大街相連,東頭是城鄉結合部,為瘗地,很多貧苦的城裡人,或者沒有祖墳的外鄉人,死後都葬在這裡。康熙年間,在柴市街的東首,有戶人家在院子裡掘地,突然發現一座墓冢,墓中葬有兩人,都沒有頭顱,以瓷首代替,瓷首烏髻雲鬟,明顯是兩個美貌的婦人。這在德州引起不小的轟動。田雯《長河志籍考》記載:當時有人猜測這應該是平原君的兩個美姬,因為笑話腿瘸的鄰居而被殺死了。這個典故後來形成了一個成語:美人笑躄。

平原君趙勝(?-前253年),戰國時期趙武靈王之子,封于東武城(今山東武城)。在諸多公子中,趙勝最為賢德有才,他好客養士,門下有賓客幾千人。司馬遷著有《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在其筆下,平原君的傳奇人生從一個美女和一個殘疾人的沖突展開。平原君的家緊挨着民居,鄰居當中有一個殘疾人,腿腳不太方便,走起路來一瘸一拐的。平原君的小妾看到後,大笑起來。第二天,這個鄰居到平原君面前慷慨陳詞:我聽說您很重視人才,所以各地的人才不遠千裡來投奔您,這是因為您重視人才而輕視美色的緣故。我不幸身有殘疾,您的後宮美女嘲笑我,我想得到這位美女的人頭。平原君答應之後,卻認為這個要求太過分而沒有理會。但是,事情并沒有因此結束。一年後,其門客陸續離開超過了半數。對此平原君感到非常奇怪。身邊的一位食客這樣回答:因為您不殺嘲笑跛足鄰居的美女,大家覺得您貪圖美色而輕視人才,所以離開了。

後來,平原君親自登門向那位殘疾鄰居謝罪,并帶去了美女的人頭。

清人掘出唐時地道 似為小壺城遺址

清康熙《德州志·卷十一·叢記》記載:乾隆四十八年(1783),一次普通的修房建屋,揭開了德州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由此也将中國的“地道戰”推到了1200多年前的唐朝。這年,陳家大戶在南關外米市角(即柴市角)西南口蓋房子,打地基時突然掘出大青磚,順磚繼續挖,盡頭出現了一個地道,整個地道向北傾斜,洞口東西如門非常寬闊,順地道前行幾十米,忽然一陣風吹滅了蠟燭,陳家人心怯,趕緊退出地道再次用土填起來。

對于地道的成因,清朝人也進行了調研,并認定地道形成于唐朝末年。從“安史之亂”到北宋建立200年的時間,各地節度使紛紛擁兵自立,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唐興元元年(784)德州西北部成德鎮節度使王武俊由白橋渡河,乘機奪取德州。唐元和四年(809),王武俊孫子王承宗成為德州實際負責人,但遲遲沒有獲得朝廷任命。王承宗起兵反叛,之後的八年,圍繞德州的歸屬展開了拉鋸戰。從戰争角度出發,王承宗決定設立一個據點,同時守護戰略要地白橋。《舊唐書·卷四十三·地理志二》記載:“長河縣為水所壞,元和四年(809)十月,移就白橋。于永濟河西岸置縣,東去故城十三裡。十年(815),又置河東小壺城。 ”當時的“永濟河”,即為今天的運河。

當時小壺城設計非常巧妙:先在平地上用磚砌成甬道,然後用土覆蓋,遠遠望去就像一座土城。遭遇攻擊,敵弱就登上城垛子守護,拒敵于城外;敵強就從地下潛伏起來,等到敵人進駐城内,夜晚敵人放松警惕時,就從地道中殺出來。如果敵人行進至白橋渡口渡河,則地道伏兵襲擊其後軍,大軍正面攻擊。“地道戰”發揮了出奇制勝的作用,唐朝軍隊屢屢敗北,直到王承宗主動上表請罪,戰争才算結束。唐元和十二年(817),王承宗率兵兩萬轉戰東光,走之前,拆毀了小壺城。

曆史多說并存。雖然這件事情在康熙年間德州的志書中有明确記載,但乾隆四十六年(1781)進士李有基提出不同見解,說那不過是人們躲避戰亂用的地窖,不是地道。

(原稿載于2020年12月8日《德州日報·德周刊》3版往事)

來源:德州日報新媒體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