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十分喜歡吃土豆,煎炸烤煮炖,隻要能想到,德國人就可以把土豆做出花樣。
就連18世紀的普魯士國王都願意給它打廣告。
德國人對于對土豆的迷戀傳到鄰國後,還因為這個被鄰國調侃是“土豆國”。
為什麼德國人對土豆情有獨鐘呢?這時候你是不是對德國的土豆文化産生了好奇呢?一起往下看就知道~
“土豆”德語名的誕生土豆(die Kartoffel)這個稱呼實際上是來自意大利語中“tartufolo”,意思為“小松露”。
由于兩者外表相似并且都生長在地下,而後就演變成出“Tartuffel”這樣的中間形式,再随着“T”演變成“K”,土豆的稱呼便越來越接近我們今天的叫法,到了現代,德語裡“土豆”就成了 “Kartoffel”。
土豆在德國的食用情況作為世界十大土豆生産國(Kartoffelerzeuger)之一,德國每年可産出土豆約1100萬噸,約占歐洲總收成(europäische Ernte)的20%。
如果将各類土豆制品都計算在内,德國人每年人均食用67公斤土豆。
無論是數量還是吃法都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德國的土豆“周邊”
郵票
土豆在2008年,名正言順地成為了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糧食作物,為此德國人發行了土豆紀念郵票。
德國土豆日
由于土豆在德國的特殊地位,德國人還為土豆專門設立了8月19日土豆日(Tag der Kartoffel)來慶祝。
德國土豆博物館
德國設立有關于土豆的博物館,其中不僅收藏着顔色或者形狀各異的土豆,博物館還用油畫、雕刻等藝術形式向人們講述土豆的曆史和各種土豆美食。
德語中與土豆有關的諺語
土豆的強存在感,不僅表現在德國人的餐桌上,還體現在人們的日常交流中。
比如當交流過程想要表述“傻人有傻福”的含義,德國人通常會說“Die dümmsten Bauern ernten die dicksten Kartoffeln”。
如果想要表達“燙手的山芋”這個含義,則會用“eine heiße Kartoffel”這句。
給土豆打廣告的普魯士國王土豆原産于安第斯山脈的玻利維亞和秘魯地區(der bolivianische und peruanische Teil der Anden)。
直到1630年,才來到德國。
因為歐洲人不吃根莖類食物的原因,初到德國的土豆并不受歡迎,受其外表影響,還一度被誤解會招緻麻風病。
為什麼後來德國人改變了對土豆的态度了呢?這其實與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 von Preußen)有關。
18世紀中葉,瘟疫和自然災害侵襲德國,國内沒有糧食,很多人死于饑荒。
危難中,腓特烈二世想起了好種易活的土豆。
為了解決國民的吃飯問題,腓特烈二世巧施妙計扭轉了百姓對于土豆的偏見。
他先是讓王室中的女子都戴上土豆花,給予土豆王室的聲望。
接着,他又讓士兵在他的花園中種植土豆,等土豆長出來後,白天派最精銳的部隊去看守,晚上再把軍隊撤回。
好奇心驅使着農民紛紛到地裡去偷土豆,土豆的種植也就得到了普及。
到了現在,德國無憂宮腓特烈大帝的墓碑前,來拜谒他的人們還總是會在碑旁放上一兩個土豆表示紀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