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論語》開篇很多人都耳熟能詳,在我們上學時期就接觸過,現行比較多的翻譯版本是“學到的東西按時去溫習和練習,不也很高興嗎?有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卻不生氣,不也是一位有修養的君子嗎?”
這樣的注解自然有其中的道理,但難免有所支離,不夠深入。
所謂“學”,随着時代的發展,現今已經偏向于見聞所知,一提到學習我們第一反應是書本上的知識。但孔門學說更多的是思想方面,《論語》也并非孔子所作,是由孔子的弟子們根據孔子與弟子們的日常言行記錄而成。作為聖人的孔子與王陽明對于教學都更偏向于口口相傳而反對著書立說,聖人教人,教的是思想,不是知識見聞。《傳習錄》中就有記載:
聖賢教人,如醫用藥,皆因病立方,酌其虛實溫涼、陰陽内外而時時加減之。要在去病,初無定說。
學而時習之,重點在于“時”和“習”。時即為時時,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之意,如作按時,難念功夫會有間斷。習即為練習實踐,在萬事萬物中運用所學的思想,這個思想就是天道也就是儒家所言的“仁”。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興起,一位老人家苦口婆心地勸誡世人學敬天愛人之仁,并把所學思想運用于社會實踐中為人民服務,難道這不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嗎?
在我們在倡導仁愛思想時,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而來公明此學,難道不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當王陽明遇到湛若水,二人一拍即合共同倡導發揚聖學時,那一刻的心情一定是非常愉悅的。
當然我們的思想不可能會被每個人接納,哪怕是孔子、王陽明這樣的聖人,當年陽明心學也被世人視為異教禅學。我們的所學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時固然開心,但在面對其他人不理解我們的所學甚至冷嘲熱諷時,我們該做的不是與之生氣鬥毆争個高下,我們還是應該“時習之”。精進自己的所學,遵循着天理,朝着自己的志向堅定地行走就好。
我們在學習古代先賢的哲學思想時,最主要的還是把所學運用在我們的實踐中,而非作為文辭記誦。學而時習之,讓我們時時擁有一顆敬天愛人之心。
【王陽明先生的小弟子,願聖學昌明,人人都能擁有一顆幸福的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