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兩千五百年前,春秋霸主吳王夫差兵敗越國,拔劍自刎,身死魂消。兩千年後,吳王夫差劍重現于世,這柄寒光凜冽、削鐵如泥的青銅寶劍是千年前吳文化的驚鴻一瞥。
蘇州,春秋時期吳文化的發源地,這裡對劍有着非一般的崇拜,春秋時的吳國或許就是當時世界上冷兵器冶鑄水平最高的地方。位于姑蘇區的蘇州博物館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是出自建築大師貝聿銘之手的著名市屬博物館。在蘇州博物館的千餘件館藏珍品中各式銅劍不少,而其中堪稱為國之重器的,莫過于吳王夫差劍。
吳王夫差劍全劍為柳葉形,在近劍鋒的三分之一處,略微收腰。這柄劍上因有“攻敔(吳)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的銘文,因此定名為吳王夫差劍。2012年,蘇州博物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耗資 4250 萬人民币征集到台灣古越閣舊藏的一批青銅兵器,其中就有這把吳王夫差劍。
吳王夫差劍劍格呈倒凹字形,劍格兩面有深峻的獸面紋,其花紋部分原鑲嵌綠松石,現一面已佚。劍首呈圓柄狀,上有吳越三絕之一的同心圓紋。這一同心圓紋有九層,深度兩到三毫米,薄僅三分之一毫米不到,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隻有吳越地區才能做出。
這柄劍雖然保存了2500年之久,但是依然寒光逼人,在入館後曾經做過一個簡單的試驗,将宣紙卷在一起,僅僅靠劍本身的重量就劃透了十二層宣紙,在目前所有存世的吳王夫差劍當中,是最完美的一劍。
這柄至今仍攝人心魄的劍竟然鑄就于兩千多年前的吳國,當時吳國地區經濟的繁榮和冶鑄業的發達可見一斑。在吳地燦爛的劍文化中,吳王夫差劍是冠上明珠,它曾跟随一代霸主夫差浴血沙場,也曾流落他鄉輾轉颠沛。而今,吳王夫差劍重返吳都,落葉歸根,靜靜的向我們講述吳文化的劍魂。
出品人:王文堅
總策劃:李軍 傅晴
制片:馮秋紅 童光晶 高南佳
編導:沈昭
執行:薛柏
撰稿:沈昭
統籌:宋峤
攝像:戎毅晔
剪輯:朱雨柔
封面:肖甜
校對:陶善工
指導:江蘇省委網信辦
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
特别支持:上汽大衆
出品:紫牛新聞/揚子晚報網
編輯 : 魏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