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生物基因檢測龍頭

生物基因檢測龍頭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1 12:47:10

生物基因檢測龍頭(一家基因檢測公司成了香港首例獨角獸)1

變種病毒Omicron在環球肆虐,多國再度爆發疫情,全球每日确診數字以百萬計,帶動與疫情息息相關的生命科技股亦反複走高,為此,本刊記者走訪财經分析師,了解生命科技股未來市況。

他們表示,疫情已經持續多時,加上Omicron的病人重症及死亡率大幅降低下,多國未有明顯收緊防疫措施,故此投資者陸續消化變種病毒擴散的因素,加上美國通脹高企,聯儲局議息會議記錄顯示,今年加息步伐或會加快。市場預期加息會拖累生命科技股見頂回落,不過,對生命科技股的投資前景仍可看高一線

Prenetics登陸納斯達克,角獸首例

疫情持續兩年多,相信很多人家裡都擁有一大堆防疫用品,其中一個檢測包牌子Prenetics,估計大家沒用過都應該會見過。

生物基因檢測龍頭(一家基因檢測公司成了香港首例獨角獸)2

鄭志剛(左)發起的SPAC公司與Prenetics合并後在納斯達克挂牌。圖右為楊聖武(大公報圖片)

Prenetics Group于2014年成立,成長速度相當驚人,已于今年5月18日透過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形式,成為首間在美國納斯特上市的香角獸企業(即估值10億美元以上的初創)。

Prenetics 是一間基因及診斷檢測公司,憑着疫情初期提供準确度高而價錢合理的快速測試包而聲名大噪,其産品在香港和英國的檢測量分别超過300萬次和200萬次,地點包括香港國際機場和倫敦希斯路機場。除了新冠病毒外,Prenetics還在發展各種疾病的快速檢測。

基因及診斷檢測公司Prenetics能這麼成功,其背後主攻者為新世界(0017)行政總裁鄭志剛,鄭志剛的私人持有的特殊目的收購公司Artisan Acquisition Corp與Prenetics合并。

Prenetics行政總裁兼聯合創始人楊聖武表示,預期明年與新冠疫情相關産品收入貢獻将由目前75%降至約20%,下月将推出兩項居家檢測産品,以擴寬收入來源。現時本港的社區及機場入境對檢測産品仍有需求,預計公司與新冠疫情相關的産品在未來18個月仍維持需求。另外,為了彌補預期市場對新冠疫情相關産品的需求減少,該公司下月将會推出兩項居家檢測産品,包括無創大腸癌FIT-DNA篩查檢測“Circle ColoClear”,以及居家血液檢測“Circle SnapShot”,以彌補新冠疫情相關産品收入下降的部分。

至于公司于業務合并所得的款項、現金及應收賬款約有2.6億美元,楊聖武稱将利用手頭資金拟今年内完成3宗并購交易,目前正與數間公司洽談中,涉及的公司類型有視像診症、居家檢測技術、脫發、陽痿治療,以及女性輔助生育相關企業,會以業務規模每年收入1,000萬至5,000萬美元的公司為主,以強化個人護理業務範疇。除香港之外,亦會在美國、歐洲、中東、非洲和東南亞地區擴張業務。

被問及會否在港發起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鄭志剛表示,由于近期港股市況及SPAC表現均未如理想,相信短期内于香港發起SPAC未必為最佳時機,但長遠來說會支持香港市場發展,對在港設立SPAC保持開放态度。

财政方面,Prenetics于去年财年收入為2.759億美元,按年增長323%,高過之前公布的2.05億美元全年财務預測。而今年第一季度收入為9,200萬美元的曆史新高,按年增長60.2%。截至今年3月底,公司擁有總共9,340萬美元的現金和應收賬款,其中現金有3,420萬美元。

生命科技業商機處處

中銀香港投資管理首席交易員王兆宗說,這場疫症重創了全球的經濟,卻加速醫學上的發展,令生命科技業商機處處。現時病毒檢測方法可分為3類:快速抗原測試、核酸檢測及病毒基因定序。前面兩項相信毋須介紹,但即使我們知道自己确診了新冠病毒,單靠快測或核酸檢測也不能知道自己感染的是哪一種病毒株。如果要知道,就需要透過定序病毒基因才知曉。

他繼續說,基因定序成本大降。人類基因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953年,James Watson與Francis Crick兩位科學家确立DNA的雙螺旋結構。直到2000年,科學家才完成了第一個完整的人類基因定序,估算當時花費近5億至10億美元。但随着基因定序技術的發展,有關成本不斷下降,以及有賴領導基因定序技術的公司Illumina,其基因測序儀讓基因檢測成本在2014年跌破了1000美元大關。到了今天,成本已降至近600美元。

他指出,現時不少基因檢測公司如Prenetics,來自美國23andMe或中國内地的華大基因等,都有向大衆提供便利的基因檢測服務。有些隻需收集口水等唾液樣本,就能得知基因的訊息及罹患特定疾病的風險。盡管目前基因檢測并不能找出全部遺傳性疾病的原因,但對于改善個人健康也是非常重要。透過基因檢測,令消費者及早得知患心髒病、糖尿病、抑郁症,甚至癌症等風險,以制定個人化治療,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等,降低發病機率。

他又說,疫苗研發方面,mRNA疫苗也是近年醫學中重大的突破。2020年疫情爆發初期,第一個病毒基因就是由Illumina定序,加速了疫苗廠商開發核酸檢測及制造mRNA疫苗。新冠病毒提升了BioNTech、Moderna等生物科技公司的知名度,但其實mRNA技術并不止用于對抗新冠病毒,各大生物科技公司正研究mRNA對其他疾病的治療用途,投資者不妨留意其發展,捉緊這方面的投資機遇。

他強調,基因定序及疫苗技術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創新的醫學技術配合愈來愈低成本及精準的基因檢測,将使醫療産業跨入革命性的裡程碑,并帶來龐大商機。随着生物科技的發展漸趨成熟,相信有關私隐或道德的問題會衍生出相對應的監管法例。及早發現潛在的基因病變,對預防及提早治療各種奇難雜症帶來了新希望,現在的所謂絕症,随時都有可能會絕種。

光大證券國際基金策略師梁健兒也表示,新冠肺炎爆發至今曆時已近兩年多,繼Omicron後,法國再發現新變種病毒“IHU”。雖然未見大規模傳播,但反映病毒不斷變種的情況将可能維持一段時期。同時,有初步研究指IHU或具更高傳染性。然而,若日後變種病毒的緻命及重症比率偏低,相信疫情對環球投資市場的打擊不大。反而,市場對相關疫苗及藥物的需求高企、民衆對健康的關注度提高及人口老化對醫療護理需求上升等長期正面因素,預料仍持續為生命科技企業提供有利的營運環境,每股盈利有望維持穩定增長。

她繼續說,醫療創新及生物科技迅速發展,亦令醫療相關企業受惠。去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審批獲通過的新藥數量近乎創紀錄新高。此外,針對遺傳病、癌症的基因突變等生物科技亦有突破性發展,例如體内基因編輯療法更是首次取得正面臨床試驗數據。相關生物科技技術突破,相信有助生物科技企業于不久将來實現快速盈利增長。

她強調,不少内地醫療及生物科技股于本港上市,市面上也有以醫藥及醫療科技闆塊為主題的基金,内地醫療行業增長空間龐大,創新藥市場規模正在快速擴張。

她繼續說,内地健康護理闆槐短線仍正面臨較大風險,包括美國可能對中國生物科技企業實施制裁等。

而事實上,去年MSCI中國健康護理指數累積跌幅高達18.9%,大幅跑輸恒指,且暫時欠缺利好因素支持行業轉勢,故目前較看好歐美上市的健康護理股,内地醫療及生命科技股則需審慎選擇。

而基金策略方面,她說,可留意聯博國際健康護理基金。基金目前投資約40家不同範疇的健康護理股,地區配置集中于歐美企業,其中,美國占64%,歐洲約占28%,其餘為日本(5.3%)及澳洲(2.5%)。行業配置方面,制藥約占31%,20%為健康護理設備及産品,均是偏向盈利模式較穩定的企業,在過往股市調整期間展現較強的防禦力,主要持股包括不少知名藥廠如輝瑞、羅氏(Roche);另亦有針對動物醫藥的企業如Zoetis。此外,基金亦有投資于數碼轉型,醫護模式轉變,生命科學及生物科技等潛在較高增長的企業。當中,生物科技及生命科學工程及服務及相關科技分别共占約25%。

把香港作為大灣區生物科技發展橋頭堡

談到未來發展方面,他們兩位均對記者說,可以把香港作為大灣區,以至國家的生物科技發展的橋頭堡。在過去數年提到香港未來經濟及産業發展,普遍共識似乎是聚焦在能融、法律、貿易等範疇上,主旋律仍是堅持要将香港現有體制優勢及發展趨勢鞏固,以應對區域内及國内競争對手所帶來的沖擊。此外,也有不少聲音認為香港也有必要推動再工業化,為普遍中低技能勞工帶來優質就業機會。

他們指出,香港有作為一個生物科技發展中心的潛能,把香港作為大灣區,以至國家生物科技發展的橋頭堡是有可能的。他們詳細介紹說,香港作為國家資訊最為流通、擁有最多頂尖高等院校的城市之一,香港絕對具備能力及空間去開拓自身的生物科技産業,香港不隻在大灣區内可發揮應有的作用,而是能站在一個全國性高度層面而言,為國家增添具競争力的關鍵戰略性配套。

他們繼續指出,雖然近期港股市場受到多重不确定性因素影響,新股IPO市場“遇冷”。不過,中概股回港上市以及SPAC則成為逆勢下的一股“活水”。

他們說,2021年底,港交所放寬中概股回港上市的門檻,對"雙重主要上市"的制度進行優化調整,并于今年1月1日起生效,給予中概股回港發行更大的靈活性。今年3月10日,蔚來汽車以“介紹方式”登陸港交所;4月22日,知乎成為首家在港交所實現雙重上市的互聯網公司;5月11日,貝殼以介紹方式在港交所主闆上市。回港上市的中概股陣營,在不斷擴大。

他們表示,目前港交所明确表示為中概股回流做好準備,吸納優質中概股在港上市,豐富市場選擇,增加市場流動性。此前,港交所進行的一系列改革,比如,允許"同股不同權"架構的新興及創新企業上市,允許沒有收入或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為合格發行人在港股第二上市提供便利等,這些制度改革使赴港上市的需求得到持續釋放。

“港股在上市條件、周期、資本管制等多方面因素下成為多數公司雙重主要上市的首選。”梁健兒認為,未來3年内,或有60家公司将回港上市。從融資規模看,參照已回歸公司不同市值的平均新發股份比例計算,預估将新增融資規模1800億港元左右,年均新增600億港元。

生物基因檢測龍頭(一家基因檢測公司成了香港首例獨角獸)3

香港恒生科技指數

除中概股回港上市風潮外,自今年3月18日Aquila首家上市後,目前港交所遞表SPAC已升至12例,成為港股市場的另一大亮點,李甯、阿裡巴巴前首席執行官衛哲、萬科創始人王石等明星人物紛紛加入港股SPAC 上市浪潮。

這也為大型中資投行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從保薦機構看,12家SPAC的保薦人中,有招銀國際、海通國際、農銀國際、民銀資本等中資券商參與。其中,海通國際、招銀國際分别承擔了3家、2家SPAC項目的保薦業務。

王兆宗分析稱,大型券商的業務種類齊全,在各條業務線都積澱了成熟的團隊,通過SPAC項目,不僅可以為新經濟發展作貢獻,還可以強化自身綜合實力,鞏固市場地位。

“SPAC上市周期比傳統IPO項目短,不存在公司規模、财務指标門檻,上市确定性高。券商獲得的服務費也比傳統項目少,特别是承銷費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梁健兒告訴記者,不過,SPAC通過收購優質公司上市,将使投行機構在之後的并購交易中獲得業務收入。

他們異口同聲認為,港股市場對投資機構仍有較大吸引力,當前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拿到優質籌碼。“恒指自去年四季度起就一直處于1倍市淨率左右的狀态,目前受美聯儲加息、美元升值等因素影響,出現一定的資金流出,但随着市場信心逐步恢複,港股市場将展示較強的增長潛力,資金也将會回歸。”

(文/本刊記者 何潔霞)

生物基因檢測龍頭(一家基因檢測公司成了香港首例獨角獸)4

本文為香港《經濟導報》新媒體文章,

如欲轉載請私信聯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