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M介紹
物料清單(Bill of Material,BOM),采用計算機輔助企業生産管理,首先要使計算機能夠讀出企業所制造的産品構成和所有要涉及的物料,為了便于計算機識别,必須把用圖示表達的産品結構轉化成某種數據格式,這種以數據格式來描述産品結構的文件就是物料清單,即是BOM。它是定義産品結構的技術文件,因此,它又稱為産品結構表或産品結構樹。在某些工業領域,可能稱為“配方”、“要素表”或其它名稱。
産品要經過工程設計、工藝制造設計、生産制造3個階段,相應的在這3個過程中分别産生了名稱十分相似但卻内容差異很大的物料清單(工程BOM)EBOM、(計劃BOM)PBOM、(設計BOM)DBOM。這是三個主要的BOM概念。
廣義的生産管理有兩條信息流,訂單的信息流和技術資料的信息流,訂單就不多說,銷售從客戶那裡接到訂單,生産管理(生産計劃/PMC)部門消化依靠技術資料訂單信息,并制定庫存計劃、采購計劃、生産計劃、出貨計劃等指令。所以沒有技術資料是無法完成生産以及生産管理的。
當然,光有技術資料而沒有銷售訂單,對于企業也是不行的,所以隻有兩條信息流都起作用的時候,企業的運作才能得到保證。
教課書上對于技術資料的定義應該是比較嚴格的,一般都是指按照一定标準和格式成文的資料,包括BOM、圖紙、工藝資料、檢測參數和标準等,甚至一些品質體系的資料,比如PPAP、APQP、FMEA之類的資料都可以看做從技術部門需要移交的技術資料。
但是對于生産管理而言,技術資料隻需要BOM和工藝線路就足夠支撐起一個不錯的生産計劃,如果僅僅隻有BOM,也可以支撐起一個合格的生産計劃。如果BOM質量高,在沒有工藝線路的情況下就可以支撐起不錯的生産計劃。
一般來說,BOM表是解決物料種類和數量的問題;工藝線路是生産的工藝順序,它解決的是物料使用時間先後順序的問題。就是這三個問題:要用什麼物料?用多少?在什麼時候用?
如果合理的編制BOM,可以将在什麼時候用物料這個信息編入BOM而不依賴工藝線路。這個主要是依賴BOM的分層和适當的給半成品命名編号來做到。這裡我舉一個例子。
比如:A産品由C、D、E、F、G組成。如果BOM僅僅分為一層物料,那麼生産計劃必須在C、D、E、F、G缺一不可的條件下安排生産。但是我們知道如果C、D組成了組件B,那麼第一層物料就是A由B、E、F、G組成,第二層B物料由C、D組成。這麼一來,在僅僅隻有C、D物料的情況下,生産計劃就可以安排B組件先行生産。
這裡我們不讨論精益生産,因為有人會說,在物料不齊套的情況下先生産B組件,這個既增加庫存,又不利于并行生産......總之這不精益。品質成本交貨期的取舍是艱難的,但是信息越是足夠,可以做出決策的可能就更多,獲得較優解的可能就越大。
但是也不是BOM分得越細越好,比如一個五金件,按照工藝線路需要經曆9台沖壓設備的依此加工,這就不值得将這個五金件分為9層,因為除了這個五金件最初的形态和最後的形态,中間加工的形态是僅僅存在很短時間的。什麼物料或是半成品需要在BOM體現,我認為無非是真實發生物料交接的時候,還有邏輯上可以發生物料交接的時候。比如購買回來的物料,發貨給客戶的成品,廠内需要一個車間轉移給另一個車間的在制品,有出入庫動作的物料、半成品和成品,具備這些特點的,肯定需要在BOM體現。
比較需要費腦思考的是本車間内部,一個生産線可以向另一個生産線移交的半成品,例如輔線和主線之間,他們移交的半成品是否需要在BOM體現。對于标準化程度高的工廠,我是建議體現的。但是标準化程度不高,則要仔細分析,因為你按道理不能一個20個零件組成的組件,車間隻裝19個零件就移交,但是實操中真可以移交,最後一個零件由下一個工序來代勞。這在車間訂單緊急、人手緊急、物料緊急的情況下真幹得出來。有時18個零件、17個零件也會生産,你不能做一個萬能版本的BOM,那就隻能不給這個組件在BOM上體現。
所以BOM的精細度體現了企業管理的精細度,粗精細度的管理,粗精細度的BOM,留足給下面人治發揮的空間;但是細精細度的管理應該是細精細度的BOM,保證生産管理人員獲得足夠的情報。
很多企業比較教條,認為BOM作為技術部門的标準型文件,隻有技術部門有發行的權力。這一點在管理實踐上我是保留意見的。我以前鼓勵車間的主管制作本車間的“BOM”來管理自己的車間。比如前面的例子,因為現實的困難,車間生産的随意性較大,公司層面的BOM就不能寫得太細緻,那麼實際上就是授權車間自己細緻管理自己的BOM。
當車間内部分别存有組裝了20個零件的組件,19個的組件,18個的組件以後,而且是用在相同的産品,我會鼓勵車間分别編制内部的這三種組件的車間内部BOM,并且建立台賬,這樣,車間才可以随時知道自己車間各種不同的組件有多少,也可以知道以組件形态存在的零件是多少,而且這個帳是共享的。這樣既幫助自己車間搞好生産管理,也幫助公司生産計劃做好生産管理。
高度精确的BOM,高度集權的PMC,标準化生産工廠;粗糙的BOM,向下分權的PMC,自主權較大的車間。而自主權較大的車間,類似一個小型的工廠,自然就對“自己工廠”的BOM有需求了。還有一個情況,就是技術部門做的BOM的精細度不能滿足生産計劃的需求,這時生産計劃應該提出要求讓他們提高精細度,技術部門因為人手、時間等原因短時間無法提高,生産計劃就應該在技術部門BOM的基礎上自己來做一份可以适應生産的BOM,這一點理由等同于車間自己做。從責權來說,生産計劃隻要不宣稱這個BOM是公司層面的資料,而是用來直到生産計劃和物料控制的,就沒有人說你越權。
所以一份詳盡的BOM對于每間工廠都是需要的,要麼全部都是技術部門做了,要麼就是技術部做了一部分,生産計劃或是車間做了補充完善的一部分。
最後說一下我以前在一間管理水平一般的企業做PMC的實踐,技術部門的BOM精細度不夠,短期内難以提升,于是我對在技術部門發行的BOM基礎上進行完善,另發行一份指引生産管理的BOM。車間、倉庫、采購以我的BOM為準,技術部BOM按照公司發文的制度照常接收,但一般不用。鼓勵車間對車間存有組件編制車間内部BOM,以了解和控制車間内部組件和零件數量。
至于BOM的技巧層面的使用,諸如編碼原則、命名原則、虛拟物料、通用組件設置技巧、替代物料等就不介紹,這方面的資料還是很多的,而且并無所謂絕對标答。我就寫一點書上沒有的。
MORE
延伸閱讀
BOM 作為計算機可以識别的産品結構數據文件,是ERP 的主導文件。作為ERP 系統中最重要的基礎數據, BOM 是否完善正确、格式設計是否合理、功能發揮如何,直接影響系統的運行質量。
BOM 是實行ERP 的基礎與關鍵。BOM的作用可以歸結如下:
(1)ERP系統識别各個物料的工具。
(2)BOM是MRP運行的最重要的基礎數據之一,是MPS轉變成MRP的關鍵環節。
(3)各個物料的工藝路線通過BOM可以生成最終産品項目的工藝路線。
(4)是物料采購的依據。
(5)是零組件外協加工的依據。
(6)是倉庫進行原材料、零組件配套的依據。
(7)是加工領料的依據。
(8)BOM可以包含各個項目的成本信息,是成本計算的重要依據。
(9)是制定産品銷售價格的基礎。
(10)是質量管理中從最終産品追溯零件、組件和原材料的工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