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這樣的一類人,他們生下來似乎就是來享福的,什麼都不做,事事依賴父母,基本的生活常識都不知道。這樣的人長大以後生活能自理嗎?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先來看看這些例子:
1、同事的兒子,高中了,每天起床前,媽媽要放好洗臉水,牙膏要擠到牙刷上,想喝水,媽媽就倒好溫水,端到他眼前,想吃瓜子,也是媽媽把皮剝掉,把瓜子仁放到他的手心裡,更過分的是,學習壓力大了,晚上媽媽誰在一張床上,說是靠着媽媽睡眠好。
2、我有個中專同學,農村的(沒有歧視),長年穿中專的校服,大家都懂得,中專了都不穿校服了吧,都很愛美的,88年的,她就是去年在學校班級群裡說,自己不知道開鍋什麼樣?我去,毀三觀。她媽媽去世了,天天在群裡說,原話哈,小寶寶要媽媽[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從她朋友圈看到她家的房子還是那種老房子,就土培的那種,我也不知道咋說,家庭也不是很富裕,怎麼會這麼矯情,不知道開鍋。
3、我認識的一個,40幾歲了,三個孩子,大的都上高中了,找工作都是一兩千的廠,要麼就是當保安,自己的家全是他媽在撐着,他媽都60幾了,養了兒子又養孫子孫女,家裡有事全是他妹妹去幫他做,整個人就是一個廢物。是我的話,40幾歲了還活成這個,自己幹脆找個地方死了算了,免得拖累家人。
這種巨嬰心理是一種心理病态,而該心理病症的主要成因是幼兒階段由于缺乏正确照顧而導緻的心理缺失。成年巨嬰心理時,覺知是最首要的。别譴責自己,慢慢地認識自己,并從中獲得成長。
每一個“巨嬰”背後,都是“母愛泛濫”的結果。毫無疑問,每個父母都愛孩子,然而就是這份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讓孩子從小到大,一次又一次,被媽媽充滿母愛的刀,雕刻成後來脆弱、依賴、沒擔當、沒主見的模樣。母愛如天,一切包辦,“控制型父母 沒限度的嬌養=一個一輩子無法斷奶的巨嬰”。
所以,為人父母的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檢測自己有沒有在培養“巨嬰”?如果有以下情況,需要引起重視:
“我不允許孩子離開自己,一旦離開,就會茶飯不思,這算不算共生心理?”
“寶寶總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什麼事情都要我們聽他的,稍不順心就脾氣暴躁,以後一直這樣全能自戀可咋整?”
“孩子總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可每次成績稍微差一點就沮喪灰心,長此以往,我該如何守護他偏執而脆弱的性格?”
不妨仔細回想,生活中你是不是也和這些媽媽有着同樣的問題。如果有,不妨去檢讨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認真想想你在把孩子往哪個方向培養,認真想想,無形中,是否就把孩子往“巨嬰”路上推了。
正确教育才能防止巨嬰産生:
放心,放手,放下姿态,不讓孩子成“巨嬰”!
孩子的成長就像大樹的長成。一圈一圈的 ,都是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有其需要面對的問題、學習的内容、經曆的體驗。我們究竟該怎樣做才不會讓孩子淪為“巨嬰” [2] ?
1.放心:養孩子不用形影相随
上帝給我們一個任務,讓我們牽着一隻蝸牛去散步,孩子像蝸牛一樣晃晃悠悠,且走且成長。我們需要付出的,是愛與陪伴,但是指引并非形影相随,教育并非代替他行走,我們不必完全奉獻自我,更無需寸步不離。相較于影子般的伴随,成為彼此病态的共同體,孩子更需要的是一個懂界限、知進退、不急不躁、學會放手的母親。
他需要時,扮演好一個母親的角色,以身作則,讓孩子在你身邊學會為人、處事;他獨立時,溫柔地放手,得體的退出,天高任鳥飛,隻要讓他知道你愛他。
總之,育兒這場仗,太過緊張,你就輸了 [2] 。
2.放手:孩子的智慧在他自己的手上
“巨嬰”的誕生離不開父母的溺愛,很多家長抱怨帶娃真累,實則是剝奪了孩子的獨立能力,無意中就把孩子培養成了“巨嬰”。
人們總說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卻很少人意識到,身為父母的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大肆潑墨,而恰恰是該給孩子多一些留白,讓他們自由發揮。這人生的留白裡,沒有你的思想、你的意志、你的過分幹預,卻又在不經意間讓孩子知道怎樣和自己相處、和别人相處、和自然相處,讓我們的孩子帶着愛,更加從容的長大、成人。我們常說對孩子是永遠放不開的愛和牽挂,但其實“最好的疼愛,是手放開” [2] 。
3.放下姿态,育兒先育己
為人父母者,最愛犯的錯誤就是自以為是,固守着自己那 的陳舊理念,覺得自己是從小長大一路過來的,教育孩子決不成問題 [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