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都開封最繁華的商業中心,有一座聞名遐迩的古寺——大相國寺。該寺始建于北齊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千餘年來曆經幾次擴建、重修,現由南向北依次保存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琉璃殿和藏經樓等殿宇。整座寺院布局嚴謹,巍峨壯觀。但是,最精華的還不是這些氣勢恢宏的建築,而是寺裡極富曆史文化内涵的“三寶”。這“三寶”你知道嗎?
一
其一寶,是寺内的千手千眼觀音雕塑。寺裡最引人注目的建築是八角琉璃殿,原因是殿的中心亭内有一尊舉世無雙的千手千眼觀音雕像。這是一尊四面完全相同的雕塑,也是一尊名副其實的千手千眼觀音。其面色安詳,眼透靈光,渾身上下金光閃閃,充滿幽雅靜谧的神秘美感。無論站在哪個方位,都能清楚地看到她那端莊秀麗的面容。那從肩頭上斜逸而出四組小手掌排列成翅膀,每個小手的掌心裡都有一隻晶瑩發亮的眼睛,精美至極。她建成于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是由藝術家們用一整棵巨大的白果樹木,曆經58年整體雕刻而成。該像高7米,重200公斤,周身貼金,雕工精細,壯麗莊嚴。其獨特的造型風格堪稱雕塑藝術的極品,也是大相國寺的鎮寺之寶。
二
其二寶,是大相國寺的梵樂。梵樂又稱梵呗或佛樂。大相國寺的梵樂是曆史悠久的宗教音樂,最早記錄大相國寺梵樂的是宋朝梅堯臣的《宛陵集》。“劉原甫觀相國寺淨土院吳道子畫、楊惠之塑像、又樂僧鼓琴,閩僧寫真,予解其詫。”吳道子和楊惠之都是唐代著名藝術家,他們曾在大相國寺作壁畫、塑像,描繪寺僧演奏情景。
《東京夢華錄》卷六詳細記載了農曆正月十六名流騷客夜遊大相國寺、賞梵樂的情景。大相國寺梵樂之标準、莊重和典範,被諸多曆史文獻譽為“華夏正音”,曾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國家社稷禮儀之樂的典雅、端莊、高貴及尊嚴。此外,其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大量吸收了民間音樂的精髓,雲蒸霞蔚,集其大成,成為中原傳統音樂的最典型代表,可謂聲譽卓著、光耀史冊。
大相國寺梵樂表演現在所使用的樂譜是《大相國寺佛樂手抄秘譜》(以下簡稱《秘譜》)。這套《秘譜》三卷本是2007年6月6日由河南省藝術研究院無償回贈給大相國寺的,是河南省戲劇工作室(河南省藝術研究院的前身)1954年從民間音樂愛好者手中征集到的,之後一直作為資料保存了40年,1994年在一次大型音樂集成活動中重見天日。
為使大相國寺曆史上極負盛名且已近失傳的佛樂再度重現,大相國寺積極挖掘整理及排練傳統音樂,并先後聘請多位著名音樂學院專家教授來寺指導,還派樂僧到高等音樂學院進修。現在,他們已能熟練展示具有豐厚文化底蘊的大相國寺梵樂表演。金秋時節,秋菊怒放,渾厚铿锵的相國霜鐘和着抑揚頓挫的梵樂,聲聲入耳、餘音繞梁,扣人心弦、遠播八方。
三
其三寶,是寺内保存的艮嶽遺石。筆者把它分開講更好明白,先說什麼是艮嶽。艮嶽就是我國宋代著名的大型宮苑名稱,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興工,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竣工,初名萬歲山,因建在皇宮的東北隅八卦“艮”的方位,後又改名艮嶽、壽山,或連稱壽山艮嶽。還因正門上有一匾額書“華陽”二字,因此也稱華陽宮。
徽宗皇帝喜歡奇石是世人皆知的,建艮嶽從全國各地選送到東京的大量奇石,其中大部分都是太湖石和靈璧石(史稱“四大名石”,另兩種是英石和昆石)。說到這裡,艮嶽遺石的概念就明白了,那就是後來艮嶽被毀後,園中遺留至今的奇石,稱艮嶽遺石。
這些石頭可不一般。一、它屬曆史上非常著名的“四大名石”,資源近乎枯竭,珍貴稀有。二、它承載着豐富厚重的曆史文化内涵,其背後有着三天三夜講不完的故事。三、它遭遇過戰火和人為的破壞及黃河水患的淤埋,曆經千年流傳下來,實屬不易,且十分稀少。四、它披着皇家的光環,四處閃耀着迷人的光輝,被衆多賞石藏家追捧。五、它見證了開封興于水而廢于水,又一次次崛起的曆史。六、它是開封最重要的賞石文化發祥地的實證,同時也是開封作為全國乃至全世界賞石人尋聖的基石。在賞石界有這樣的說法:作為賞石人,如果不了解大宋賞石文化,就算不上完全的賞石人。
綜上所述,艮嶽遺石承載着厚重的曆史文化,曆經千年滄桑,得以流傳至今,其本身就是一個奇迹,也是幸運之石。能在開封大相國寺看到、觸摸到大宋艮嶽遺石,實屬三生有幸。它不但是賞石界的聖物,更是大相國寺當之無愧的一寶。
圖①大相國寺一景。
圖②③均為大相國寺内的艮嶽遺石。
【作者簡介】 杜長河,企退工程師,現任河南省觀賞石協會開封分會常務理事,從事北宋艮嶽文化研究和艮嶽遺石收藏30餘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