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教學方法運用要具有綜合性

教學方法運用要具有綜合性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05 05:49:48

教學方法運用要具有綜合性?在日常教學研讨活動中,常聽到大家談論名師的教學風格問題一些青年教師也把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作為專業發展的終極目标那麼,“風格”是什麼?“教學風格”又是什麼?當我們在談論“教學風格”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教學方法運用要具有綜合性?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教學方法運用要具有綜合性(形成教學風格需磨砺)1

教學方法運用要具有綜合性

在日常教學研讨活動中,常聽到大家談論名師的教學風格問題。一些青年教師也把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作為專業發展的終極目标。那麼,“風格”是什麼?“教學風格”又是什麼?當我們在談論“教學風格”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風,本義是指空氣流動的自然現象,引申有“表現在外的景象、态度、舉止”之意;格,本義指樹木的長枝條,引申有“格式、規格”之意,也指“表現出來的品質、風度”。由此觀之,“風”與“格”,均有“以某種行為表現出來的特點和品質”的含義。今天所說的風格,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其一為“氣度、作風”,其二為“文藝作品表現出的思想特點和藝術特色”。由此可見,現代意義上的風格,和漢字“風”“格”的意義變遷是一脈相承的。

拓展開來,所謂教學風格,就是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特點和特色,包括教師的教育思想、個性特點和教育技巧等。可以說,教學風格的形成,是一名教師走向成熟乃至成為名師的标志。

教學風格是如何形成的?

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故凡無形而緻者皆曰風”。教學風格何嘗不是“無形而緻”:教學風格的形成,沒有固定的套路或達成路徑,它客觀存在、可感知,但往往又有點兒說不清道不明。盡管如此,教學風格的形成,還是有基本規律可循的。筆者認為,教師要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需從磨砺規範性、穩定性、獨特性入手,達成這“三性”的過程,也就是教學風格形成的過程。

養成規範性

教師成長不可逾越的基礎

強調教學的規範性,聽起來似乎對教師教學風格是一種限制和束縛,很多教師對此不理解、不認同,因而在成長發展過程中忽視了這一點。實際上,任何一項專業性的活動,都必須以一定的規則、規範為基礎。武術的最高境界是無招勝有招,但是在“無招”之前,一定要經曆苦練基本功的階段,否則人人都可無師自通成為武林高手。美術、音樂或其他藝術的學習與升華的過程,莫不如此。

由此筆者想到今年全國新高考Ⅰ卷作文材料有關圍棋“本手、妙手”的闡釋: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規下法,妙手是指出乎意料的精妙下法。對于初學者而言,應該從本手開始,本手的功夫紮實了,棋力才會提高……本手是基礎,妙手是創造。一般來說,對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現妙手。課堂教學何嘗不是如此?本手練得不到家,就不可能産生妙手,更不可能形成自己的風格。

基本規範性,就是教師教學的“本手”。

教師承擔着教書育人的重任,其身份的特殊性和基本職責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活動不是純粹的個人行為,不能随心所欲,必須建立在基本的規範性基礎之上。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基本職能包括“道”與“術”兩個層面。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要回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教師的教學必須服務于這一根本任務,因此,從“道”的角度看教學的規範性,就是要彰顯其育人性。教師個人的價值判斷、文化認同、興趣愛好等,能夠或明或暗地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并對學生産生重要的影響。為此,教師必須認真學習黨的教育方針,認真研究所教學科的課程标準,認真領會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要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參照,在教學中堅持正确的價值導向,校正自己的言行,課堂教學不是教師的脫口秀,不能随心所欲信口開河。偏離了育人之“道”的教學是沒有靈魂的教學,注定難以形成得到大衆認同的教學風格。

從“術”的角度看教學的規範性,就是要遵循基本的教育規律和得到實踐檢驗、獲得廣泛認同的基本教學範式,這是不管哪種教學風格的教師都應該掌握的基本功。教學風格可以多種多樣,但是有些東西是共通的。比如:教學要符合兒童認知規律及年段特點;要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同時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要吃透課标、吃透學情、因材施教……不管哪種教學風格的教師,都必須具備某些基本能力,如:正确美觀地闆書,流利地進行口頭表達,恰當地運用形體語言,掌握相關多媒體應用技術,科學進行教學設計及作業設計,能開展基本的教學研究,等等。

教學的規範性,是一個教師站穩講台的基礎。現實中,很多教師忽視基本的教學規範,追求“妙手”而輕視“本手”,這是值得警醒的錯誤傾向。不符合基本規範的教學風格,是經不起審視和推敲,是“立”不起來的。

達到穩定性

教學走向成熟的表現

著名建築工程師戴念慈說:“風格是共同特征在表現上的不斷重複。”教學也是如此,偶爾為之,或者今天這樣、明天那樣,不能稱之為風格,亦無法形成風格。

事實上,有些教師的教學就是搖擺不定,缺乏穩定性,這說明他們還處在摸索之中。比如有的教師實施合作探究式教學,課堂上讓學生充分讨論和展示學習成果,結果導緻課堂教學秩序混亂,在限定時間内難以完成教學任務,于是回到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課堂又比較刻闆、缺乏生氣,總是在“一放就亂,一收就死”的循環中走不出來。究其根本,還是教師對于小組合作和探究式的教學方式掌握得不夠娴熟,對于課堂上生成的各種情況難以靈活自如地處理。

教學表現的穩定性需建立在反複磨煉的基礎上。同時,教學風格與教師本人的個性也密切相關。教師隻有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之後,才能找到與自己個性、特質、能力傾向相匹配的教學方式,慢慢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正如南京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李如密所言:“教學風格的相對穩定性具體表現在教師教學思想的基本完善、教學方法的富有成效,以及教學個性的定型成熟等方面。”穩定不等于僵化、靜止和一成不變。穩定性與發展性并不矛盾,教師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調整、豐富和完善教學經驗,需要與外界進行信息交流,學習借鑒各種富有時代性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改革模式,在此過程中完成自我發展也促進教學風格的發展。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學風格的穩定性,還表現在對各種新的教學思想、教學改革模式的甄别、選擇和吸收過程中。當前,教學改革的各種新概念、新名詞和新模式層出不窮,可謂“亂花漸欲迷人眼”。這些新的教學思想和改革模式是否符合教學内在規律?是否符合自己所在區域和學校的實際情況?能不能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是否會“水土不服”?對這些問題需要有清醒的認識,要有思想定力,不能盲目跟風,這也是保持教學穩定性的内涵之一。今天試試這個,明天試試那個,像猴子掰玉米一樣,是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的。

凝練獨特性

教學風格形成的标志

獨特性是教學風格的靈魂,是此教學風格區别于彼教學風格的标志。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每個教師的教學都有其特點和特色,但是如何才能上升為教學風格?

國家督學、江蘇省教育科學所原所長成尚榮認為:“教學風格的獨特性首先體現在教學主張的獨特性,而教學主張是教育思想的具體化,是見解和觀點的提煉。教學風格需要教學主張作支撐,不同的教學風格是不同教學主張指引下教學改革探索和實驗的結果。”教學主張具有一定的理論性和抽象性,但是作為教學風格内核的教學主張,與純粹的教育理論研究是有區别的,其價值更多地體現在實操層面。因此,教師要走出“隻有建立一套高深的理論體系才能形成獨特風格”的誤區,也不要因為理論功底不足而妄自菲薄。

在現實中,往往存在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在借鑒中迷失了自我,盲目跟風,完全照搬、套用别人的教學理念和模式,沒有自己的創新發展,活在别人的影子底下,這樣的教學風格說到底隻是别人的教學風格在自己課堂上的呈現,而不是自己的教學風格。另一種是為了凸顯獨特性而标新立異、嘩衆取寵,冠以“某某語文”“某某數學”“某某英語”以示與衆不同。但正如全國中語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特級教師黃厚江所言:“如果閉門造車,想出一些脫離實際的主張,或者為了提出主張而提出主張,也許能新鮮一時,甚至轟動一時,卻是沒有實際意義,也是沒有生命力的,一定是‘其興也忽,其亡也速’,因為它一方面不能有利于教學改革,另一方面不能付諸實踐,甚至也無益于自己課堂品質的提高。”真正有價值的、能得到廣泛認同的教學主張,應具有鮮明的實踐特征,從教師自我的實踐體悟中來,有明确的内涵,有充足的教學案例為支撐,具有較強的創新性和引領性。

總之,無論養成規範性、達到穩定性還是凝練獨特性,都離不開長期的實踐。從認識論上看,教學風格的形成,是一個“實踐—反思—實踐”循環往複、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中國教育報》2022年07月01日第9版

作者:汪瑞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