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是《辋川集》四十首當中的第四首,寫的是藍田辋川别業所見景緻。
鹿柴,“柴”通寨,就是栅欄、籬障、籬笆的意思。王維在辋川修建的别業,規模應該不會很大,最主要是與周邊的山形水勢融為了一體王維是一位傑出的畫家,也是一位有心人。辋川别業附近,山清水秀、林野爛漫,有的是好風景。王維與朋友踏山尋水,得自然之妙趣,形諸筆端,成辋川二十景:孟城坳、華子岡、文杏館、斤竹嶺、鹿柴、木蘭柴、茱萸片、宮槐陌、臨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灘、北垞、竹裡館、辛夷塢、漆園、椒園。
隻是看看這些名字,就能想象到是一處處怎樣的風光。比如文杏館肯定是房前屋後種滿了杏樹,開滿了杏花;比如茱萸片,肯定是水邊盛開着茱萸;竹裡館,肯定是亭台之間竹林幽幽;辛夷塢,肯定是山谷之内遍開紫紅的辛夷花,等等。至于鹿柴,則肯定是茅屋周圍插滿了籬笆圍成一個小小的院落。
詩雲“空山不見人”,看似平常,其實奇崛。藍田的辋川谷裡,郁郁蔥蔥、草木豐茂,山谷裡山民、隐士不會少,怎會“不見人”呢?就算不見人,也不見得就是一座“空山”吧?其實,這山從來就沒有空過,空的,恐怕是詩人的心:“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山居秋暝》)“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鳥鳴澗》)“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山中》)“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饷東苗。”(《積雨辋川莊作》
據說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弟子請教師父,什麼是真如?師父聽裡舉起茶壺往茶杯裡倒茶水,茶杯已經滿了還在不停地倒,弟子忙說不能再倒了,水都溢出來啦。師父說,你的頭腦裡裝滿了亂七八糟的東西,加果不空出來,我如何教給你什麼是真如?“空”是佛教中的一個核心命題王維喜歡用“空”這個意象,不僅是要表達實景地理上的空,更是要表邊内心的空,因為隻有心放空了,心純淨了,人才能擁有大境界、大景象
可見,“空”并不是目的,而是通向智慧的路徑。所以“空山不見人”不是真相,而是假象。所以作者才說“但聞人語響”,雖然看不到一個人但還是聽到從林子那邊傳來的說話聲。這叫以動襯靜,為了把空落到實處,表現出空的質感、空的感受,就必須用響聲、用動來襯托、烘托它隻有這樣,才能令人更深刻地領會“空”的感覺。
第三句說“返景入深林”,是指夕陽西下的時候,一縷斜晖突然照進了山林。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在山裡遊玩的時候,山色随着天色慢慢暗下來,我們走在林中,突然看到一縷光線照進了密密的叢林,真的美不勝收。緊接着,作者又出來第四句:“複照青苔上。”陽光不僅照進了叢林,穿越了密密麻麻的樹葉,而且照在了地上的一處青苔上,青苔蒼翠的顔色映照在我們眼前。正是因為詩人心靜、心空,才能捕捉到一切細微的景象。一縷陽光灑在青苔上或許并不起眼,但卻暗喻着岑寂的空山裡,隻要有陽光灑進來,就能看到不尋常的綠意,這種可能性正是空山背後隐藏的無窮無盡的生機。
這首詩看似寫靜,實則寫動;說是寫動,實則還是為了襯托靜,而最終目的是要寫山的空。雖說是空山,其中也必有内容,就是這“複照青苔上”的光線。這一縷蒼翠和陽光、這一絲領悟就是詩人行走在山林間、泛舟湖上,與朋友往來吟嘯、贈答的全部用意。
王維這首詩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它讓我們看到,在盛唐這樣一個蓬勃興起的王朝,詩人們依然固守着他們内心的安甯和平靜,他們是如此地關注自己的内心,如此地執着于對生活和自然的領悟。正是這種領悟使他們的詩保持着純淨,使他們的人格保持着獨立。因此盛唐詩人既能像李白一樣“仰天大笑出門去”(《南陵别兒童入京》),也能像王維一樣回到空山不見人的深林中,體察和體悟生命的真谛。
蘇轼曾稱贊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正是一幅動态的畫卷。夕陽的餘晖裡,青苔顯現它的綠意,與幽暗、寂靜的深林形成強烈的映照。王維曾說自己:“當代謬詞客,宿世應畫師。不能舍餘習,偶被世人知。”(《偶然作》六首其六)大意是說,我的前世應該是一位畫家,不料在今生被世人錯愛為詩人。我始終堅持着這個喜好,不曾舍棄,想必大家也都了解我的這點擅長。這當然是詩人的自謙之詞,但恰恰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王維的繪畫在當時影響非常大。
據說,王維曾繪有《辋川圖》,此畫流傳到宋代,大詞人秦觀病中在枕上觀賞此畫,恍惚之間,仿佛進入辋川别業,徜徉在孟城坳、華子岡、竹裡館等林泉山石之間,心情大好,不久居然病愈。(宋·秦觀《書辋川圖後》)可見王維的畫作是多麼傳神。今天讀這首《鹿柴》,依然可以看到作者是怎樣以畫家的眼光來描繪眼前的景象,又是怎樣以詩人的眼光來繪寫這美好的意境,更如何以一顆靜谧的禅心來體味當下的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