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對後代影響極大的一部字典。東漢許慎著。書成于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但是到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才遣子許沖上報給朝廷。
西漢時期五經立于學宮的都是用隸書所寫的“今文經”,雖然用篆書古文所寫的“古文經”已開始出現,但一直為今文經家所排斥,到東漢時期才盛行起來。古文經家是有本之學,今文經家不明古人造字的條例,根據隸書,随意口說,荒謬不足信,所以許慎作《說文解字》一書,根據前代古文,首創分析文字結構的方法和理論,一掃西漢東漢間今文谶諱的謬說。
“文字”通常是作為一個詞來用的。許慎在自叙裡說:“倉颉之初作書,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寖)多也。”“文”指的是整體象形表意的字,“字”指的是結體有表形表聲的合體字,所以他以“說文解字”為書名,後代常常簡稱為“說文”。
《說文解字》是一部有嚴整體例的著作。全書以小篆為主體,并采錄見于秦國所使用的籀文(大篆)和古文(壁中書)、或體、俗體等六國古文。每篆注明字義,并說明形體的結構,間或指明讀音。
每一篆文之下先言義,後言形體結構,最後或說明讀若某。小篆之外,如有籀文、古文異體,則列其下,名為“重文”。全書共收篆文9353字,重文1163字。古書中所使用的文字大體具備,其中既有先秦所有的字,也有漢代新産生的字。
《說文解字》把具有同一個形旁的字歸在一起,稱為一“部”。每部把共同所從的形旁字列在開頭,這個字就稱為部首。如玉、山、人、水、木等都是部首。
根據不同的部首,全書所收錄文字分立為514部,始于“一”部,終于“亥”部。這是本于五行家言,認為萬物始于一,畢終于亥。凡字形偏旁或筆畫接近的字都歸于一部,舉偏旁居一部之首。部與部排列的順序大體以部首的筆畫和形體結構是否相近為準則,筆畫結構相近的就序列在一起。
514部又分為14篇,卷末叙目别為1篇,故為15篇。每部文字的排列主要本着3個原則:①文字在應用上的意思是屬于好的、善的列在前面,屬于貶義的、不好的意思的列在後面;②一部之内,屬于專名詞的列在前面,屬于普通事物名詞的列在後面。③一部之内的字,義類相近的序次在一起,以便尋檢。
《說文解字》是中國最早的最有權威的一部古文字的字典,對後代研究中國古代文字的形音義和文字發展的曆史貢獻極大。自許慎創立以形旁編排文字的方法以後,這種方法千百年來一直為編纂字書的人所采用,隻是分部的多寡有所不同。
本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數據庫原創,轉載須授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