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學第二版和第三版?一、農業的地位1. 農業是人類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是提供人類生存必需品的生産部門,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農業經濟學第二版和第三版?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一、農業的地位
1. 農業是人類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是提供人類生存必需品的生産部門。
2. 農業的發展是社會分工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得以獨立和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3.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不因農業在國民經濟産值中的比重下降而發生改變。
二、農業産業結構的特點
1.整體性。農業自然再生産和經濟再生産過程相互交織。
2.多層次性。大農業分為種植業、林業、漁業、畜牧業、和副業。種植業又分為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油料作物和其他作物等。糧食作物又分為玉米、水稻、小麥、薯類等
3.動态性。農業産業結構随着時間、空間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三、農業産業結構變動趨勢
1.畜牧業在農業産業結構中所占比重穩步增加。
2.種植業中飼料作物所占比重逐步增加
3.種植業中經濟作物所占比重逐步增加
4.糧食生産的基礎地位日益受到國家更多的政策保護。
5.林業越來越受到國家的特别支持和保護
在一定時空條件下,判斷農業産業結構調整是否合理可依據四個原則,即資源利用最大化、部門配合協調化、需求滿足最大化、經濟社會生态效益統一化。
四、農業自然資源
農業自然資源就是為農事活動或農業生産提供原料或能量的自然資源。按照在農業生産過程中的作用和角色的不同,農業自然資源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作為農業經營對象的生物資源,如森林資源、草地資源、農作物資源、動物資源、水産漁業和遺傳資源等,它們都具有可更新的特征。另一類就是僅為農用生物提供生存載體或生長環境,其本身沒有生命特征及物質生産能力的農業自然資源,比如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等。
農業生産就其本質而言是人類利用動植物的生理機能來轉換物質能量的過程。農業生産離不開自然資源的存在。自然資源要麼作為動植物的營養被動植物直接吸收、轉化,如水資源、牧草資源等,要麼作為輔助動植物生長發育的環境和載體而存在,如土地資源、光熱資源等。
農業自然資源的特征:
1. 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資源占有量小
2. 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衡
3. 質量低劣資源比重較大
4. 資源開發強度大,後備資源不足
因此,要想獲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走節約合理利用資源、集約化經營的道路。
農業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1. 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
2. 經營粗放,生産率低
3. 資源數量減少,退化嚴重
4. 農業環境污染嚴重,資源質量降低
農業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原則:保持生态均衡,兼顧經濟、社會與生态效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優化配置。經濟效益是指消耗較少的資源來生産出較多的可供人類消費的财富和使用價值;生态效益是指從生态學角度衡量利用自然資源對生命系統的影響,利用各種自然資源進行生産和對各種自然資源的改造,都要以不破壞生态系統為行為标準。
五、土地
土地應該是由土壤、岩石、礦藏、水文、大氣和植被等要素構成并綜合了人類正反面活動成果的自然-經濟綜合體。土地是一種自然經濟的綜合體,具有自然和經濟的雙重屬性。自然屬性是将土地作為一種自然資源來看待;經濟屬性是将土地作為一種社會資産來看待,即土地是人類通過勞動對土地資源加以利用所産生的社會财富。
土地的資源特性主要體現在具有生産性、位置的固定性、區域性、動态性和多功能性幾個方面。
1. 土地具有使生物生産的能力,決定了土地資源特性的本質具有生産性。
2. 土地的空間位置是固定和不可移動的,因而具有固定性。
3. 由于受水熱條件支配的地帶性規律以及地質、地貌因素決定的非地帶性規律的共同影響和制約,土地的空間分布往往表現出明顯的區域性
4. 随着時間的推移和季節的變化,土壤、附着于土地上的動植物和自然地物都會發生改變,因而土地具有動态性的特點
5. 土地可以被用于各種不同的用途,如農用地、工業用地、交通用地等,而同一種用途的土地又可以選擇不同的利用方式,如農用地既可以是水田,也可以是旱地,決定了土地具有多功能性
土地的經濟特性主要集中體現在土地供給的稀缺性、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對分散性、利用方向變更的相對困難性、土地報酬遞減的可能性和土地利用後果的社會性等方面。
1. 土地供給的稀缺性。由于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和社會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人類對土地的需求不斷擴大,而可供人類利用的土地又是有限的,因而産生了土地供給的稀缺性且供需矛盾日益尖銳。
2. 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對分散性。由于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隻能就地分别加以利用,因而土地利用方式是相對分散的。
3. 利用方向變更的相對困難性。由于土地利用要根據某種用途的需要進行專項開發,需投入大量的資金和勞動,而這些投入往往與土地資源結合為一個整體,難以分離。如果改變土地用途,前一用途的土地開發投資不僅會失去價值,甚至會成為另一用途使用的障礙。
4. 土地報酬遞減的可能性。由于土地報酬遞減規律的存在,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對土地的投入超過一定限度,就會産生報酬遞減的後果。
5. 土地利用後果的社會性。每一區域土地利用的後果,不僅影響本區域土地的自然生态環境和經濟效益,還會影響到鄰近區域甚至整個區域或國家的生态環境和經濟效益,産生巨大的經濟後果。
土地的功能有:
1. 養育功能。萬物土中生,具有肥力的土地是農作物吸收營養的主要源泉。土地的養育功能可為人類生存提供必須的農畜産品。
2. 承載功能。土地為人類提供居住、休息、娛樂和工業生産的場所。
3. 倉儲功能。土地蘊藏着豐富的礦場資源,這些資源蘊藏在地下,視土地為其倉庫。
4. 景觀功能。土地自然形成的各種景觀,如秀麗的山川、浩瀚的江河,都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風景資源,提供了舒适性和美學價值。
5. 保值增值功能。由于土地供給的有限性和社會經濟發展對土地需求的不斷擴大,土地作為資産,價格從長期看呈上升趨勢,因此,投資于土地能獲得保值增值的功效。
土地利用的實質是人類勞動與土地結合獲得物質産品和服務的經濟活動,這一活動表現為人類與土地之間進行的物質、能量以及價值、信息的交流和交換。
1. 土地分區利用。農業區位理論的基本内容是:農業土地利用類型和農業土地經營集約化程度,不僅取決于土地的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依賴于當時的經濟狀況和生産力發展水平,尤其是農業生産用地到農産品消費地(市場)的距離。區位地租是指經營不同區位的土地所獲得的收益差額。單從土地收益角度分析,農業土地布局合理與否,取決于能否把每一塊土地都用于發展可提供最大區位地租的作物(或生産項目)。農業土地綜合分區利用是為了充分發揮各地區的優勢,在合理進行農業區劃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綜合利用各地區的土地。
2. 土地集約利用。土地集約利用,即土地集約經營,是指在一定土地面積上投入較多的生産資料和勞動,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經營方式。比如在農業生産時,應用先進農業技術裝備和技術措施,進行精耕細作,從而提高土地生産率來增加農産品産量和收入;在城市建設時,由于土地價值昂貴,利用現在建高層建築的先進技術,加大單位面積土地的資本投入,使用少量的土地獲得更多的建築面積。土地集約利用是在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下,通過增加尚未充分利用的存量土地的投入、轉變利用方式和空間布局,通過改善經營管理,充分發揮土地使用潛力,兼顧當前利益和長遠目标,不斷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利用效益,使土地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态效益協調統一,促進城鄉土地利用結構優化和功能提升的動态過程與狀态。土地利用集約度就是指單位面積土地上所投資本和勞動的數量。所投資本和勞動越多,集約度越高;反之則越低。集約度直接反映了土地利用的水平。土地集約利用類型可劃分為勞動集約、資金集約和技術集約三種。勞動集約利用指在單位面積土地上投入更多的勞動去獲得較多的産量和收入的土地利用方式。具體來講,可實行精耕細作,提高複種指數和土地利用率,也可以平整土地、興修農田水利,改良土壤,提高土地質量,改善土地利用條件。農用地集約利用就是農業土地集約經營,即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集中投入較多的農業生産資料和勞動,使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較小的農業用地面積上獲得高額的農産品和收入的一種土地經營方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