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右)夫婦。 木蘭客 攝
長城網訊(記者 胥文燕)如果說塞罕壩從荒漠到百萬畝林海的巨變是一份綠色答卷,那林場瞭望員的考卷就是守護這片森林的安全。
塞罕壩機械林場的瞭望員劉軍在這份答卷上,已經寫了12年。瞭望15萬次。他的一筆一劃,是一次又一次的瞭望,日複一日年複一年。
“現在是春季防火最為關鍵的時候,必須特别仔細。”3月23日是一個周六,劉軍的瞭望工作從不因節假日而打斷,劉軍介紹,從早上六點開始持續到晚上九點,每隔15分鐘瞭望一次,記錄、報平安。
這樣的工作内容讓劉軍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瞭望半徑20公裡,腦海裡仿佛有一個GPS,不僅是煙霧,就連村民們上墳燒紙的方位,他都能及時報給廠部。
幾年前的一個秋天,10月底下大雪了,傍晚,劉軍習慣性地登上了瞭望台,往北一看,倒吸了一口涼氣——“有煙!”位置是内蒙古的克什克騰地區。他馬上向上級進行了彙報,很快内蒙古、河北的撲火隊就到現場進行撲救。第二天,他才知道,内蒙古那邊燒毀了林木8000多畝,如果不是及時發現,火情必然會蔓延到塞罕壩林場。
塞罕壩前幾天下的大雪還未褪去,山下的人上不來,劉軍夫婦也下不去。對他來說,“孤島”已成為常态。冬天大雪封山,有時幾個月見不到一個人,寂莫難耐時,就對着林子喊幾聲;早些時候沒有水吃了,就化些冰雪……
劉軍的攝影作品。
劉軍住的望海樓是一個四層L型樓層建築,樓上寫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劉軍父親住過的第一代望海樓,還是木杆、草苫子和泥土搭建的“馬架子”。
過去沒有電視,經常停電,需要去十幾裡外的地方背物資,偶爾還有狼來觀光;冬天最冷的時候零下四十多度,濕度大導緻關節痛;因為工作聚少離多,兒子劉志鋼曾被同學們嘲笑是“沒有爸媽的孩子”。
12年,鬥轉星移,4000多個日日夜夜,塞罕壩的小苗長成了參天大樹,綠意盎然,青春年少的劉軍已兩鬓斑白。如今,林場增加了攝像頭和紅外探火雷達,但劉軍的觀察瞭望從未有絲毫松懈。
劉軍的繪畫作品。
從剛來望海樓時的孤寂難耐,夫妻二人把“該吵的架都吵完了”,到現如今劉軍拍的一手好照片、畫的一手好畫、寫的一手好字,劉軍培養起“孤獨”的愛好。
劉軍的家裡,很多照片和繪畫的素材都源于塞罕壩林場,他的作品裡,動物充滿靈氣,綠樹生機盎然,工作人員也精神抖擻。
“最難區别的是霧和煙、揚塵和煙。冬天的霧和煙,同樣向上升騰,區别它們要注意兩點,霧的面積會不斷擴大,煙會一直往上冒;霧是沒有根的,煙是有根的。沙塵暴越往高處越黑,擰着向上升;煙越高越淡,不擰……”3月23日,站在高高的瞭望台上,劉軍說。
“渴飲冰雪當美酒,笑聽松濤起壯歌。”每年,劉軍都會寫滿10多個記錄本,和塞罕壩千千萬萬個務林人一樣,他們在不同崗位揮灑青春和汗水,不計得失,卻把答卷交給了時代。
劉軍繪畫作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