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茶教室對小品種的關注由來已久,我們有一個專門關注小品種的專欄叫“有種”。
講真,這個專欄的關注度跟我們的山場主人、集萃系列沒法相提并論,這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應了小品種略顯尴尬的境遇。所以“有種”這個專題的名稱除了略顯幼稚的諧音梗之外,更多是對名叢主人們的一份respect。
在2019年疫情前,我們曾計劃策劃一個“有種”的線下展覽,名字有點悲觀,叫做正在消失的武夷岩茶,就是純粹的想記錄下這些越來越少的武夷名叢。
但這兩年随着我們對小品種的跟蹤越發深入,我們發現事情好像也沒有那麼悲觀,至少市場正在慢慢接受各種各樣的花式品種,核心産區裡挖名叢改種肉桂的事也慢慢少了,最最最最重要的是,除了正在消失的名叢,我們還發現了正在“發生”的武夷新名叢。
今天這期特别有種的主角就是全網首次公開揭秘的武夷新名叢:黃葉肉桂。
第一次見到傳說中“黃葉肉桂”這個品種是因為白雞冠集萃專題,記得當時因為采訪劉仕章時去了他家老廠,看到老廠門口的菜地裡種着幾棵白晃晃的茶樹,我就特别有把握的教導科代表說,“你看白雞冠就是好認,隔着好遠就能認出來。”
沒想到劉仕章的父親劉寶生從邊上走過說,“這個不是白雞冠哦,是我培育的黃葉肉桂”。
▲黃葉肉桂
由于當時臉被打的太疼了,礙于臉皮薄又沒好意思刨根問底,但是,黃葉肉桂這個名字算是在我心裡種上了草。
終于,在我叨擾了劉仕章第101次之後就有了這次全網、乃至全宇宙首次正兒八經公開分享的、有且隻有一丢丢的黃葉肉桂。
▲山場主人劉仕章
往期内容關聯鍊接:
山場主人劉仕章:“制好白雞冠是武夷茶人應有的本分”
1.
“新名叢”與衆不同的誕生方式
以往的品種和名叢的來源大概有這麼兩類:一種自然選擇,是通過種子有性繁殖,再由人從這些有性繁殖的後代裡選育出品學兼優的好學生,比如現有武夷山的五大名叢,包括肉桂、水仙都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從成千上萬的自然後代種選育出來的。
另一種就是優生優育,是由茶葉育種專家将優秀的父母通過“相親”的方式養育出優秀的後代,像105、204、305這樣帶着“數字密碼”的品種,基本都是通過這種方式誕生的。
但黃葉肉桂“橫空出世”的方式和這些都不一樣。
▲春茶季黃葉肉桂嫩芽
劉仕章告訴我們,黃葉肉桂這個品種源自于一次偶然的發現。
2012年劉仕章在自己家悟源澗附近的肉桂茶園中發現一株肉桂生出了幾枝黃化的枝條,于是他把這個發現告訴了自己的父親劉寶生和叔叔劉寶順(武夷山茶科所前所長、非遺傳承人)。
劉仕章和父親叔叔商量覺得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想扡插下來的枝條能不能保持這樣黃化的變異,甚至好奇這樣的變異在茶的滋味上會不會有什麼特别的不同之處。
于是劉寶生、劉寶順兄弟在2012年7月就扡插出了幾株黃化的肉桂枝條。幸運的是,這個“黃化”的特征在這個扡插繁殖的過程中保留了下來。
▲2012年最初發現變異的黃葉肉桂(圖片素材由劉仕章本人提供)
之後又經過了幾年的默默培育,15年的時候劉寶生師傅在自己的品種園裡種植了幾行自行培育的黃葉肉桂。我們在劉仕章的帶領下,作為全網首個自媒體參觀了這片珍貴的母本黃葉肉桂的茶園。
▲培育中黃葉肉桂的幼苗
雖然已經是初冬,但是黃葉肉桂來不及修剪的嫩梢還是體現了與衆不同的氣質。緊挨着這片黃葉肉桂的隔壁就是一行标準版本的正常肉桂,這讓我們很容易就分辨出了這兩個品種的直觀差異。
▲黃葉肉桂和邊上的标準版肉桂的顯著差異
從成熟的老葉上來看,黃葉肉桂和标準版本肉桂幾乎完全一樣。
有肉桂标志性的内折的葉身,葉面平整、葉尖鈍尖、葉齒淺而稀,最大的不同就是嫩葉呈現出特立獨行的“黃”,這個“黃”的發白的嫩葉和标準版的老葉在一起就像是邁克傑克遜和他的兄弟姐妹。
▲黃葉肉桂嫩梢成熟後就會逐漸變回标準版肉桂的顔色
劉仕章和我們說,這一小片的茶園其實這兩三年才剛剛進行正式的采制,做出來的成品茶品質非常優異,這也讓黃葉肉桂的名聲不翼而走。
2019年福建農業大學的葉乃興教授就帶着他的研究團隊特意來到他家的茶園剪枝取樣研究。
也許是驚動了學術界,也許單純因為長的白特别美,也許因為先來自于肉桂的足夠關注度,黃葉肉桂雖然隻有這麼少少的幾行,但是市場上流傳的版本已經五花八門了。
▲2019年7月22号葉乃興教授考察黃葉肉桂,左一為劉寶順、左二劉寶生、左四葉乃興
劉仕章說,目前他們家種的黃葉肉桂就隻在自家品種園裡種了幾行,今年的精制茶隻有6斤,雖然這個品種目前表現的特征非常優異,但是離真正可以推廣的品種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探索。
▲劉仕章為我們講解黃葉肉桂
“培育黃葉肉桂這個事情從茶農或者茶企的角度來說,經濟上是不合算的,但是作為家族傳承的茶人來說,除了把茶做好,我們也希望可以為武夷岩茶名叢的保護和推廣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也要承擔起一些對于武夷岩茶的責任。”
當然,這些責任對于頭腦簡單舌頭發達的岩茶舔狗Y老師而言,全部化解成“好喝與否是檢驗一個名叢成否成為下一個網紅品種的唯一标準!”
2.
一款“正在新生的武夷岩茶”
味道竟是回歸傳統審美的“人文氣”
目前根據專業院校對黃葉肉桂的專項研究顯示,黃葉肉桂主要是在類胡蘿蔔素這類物質上和标準版的肉桂有所不同,這是黃葉肉桂變黃的主要因素。
▲ 黃葉肉桂看上去就像是PS過度的肉桂
在滋味方面,據專家團隊的研究顯示,黃葉肉桂中有103個代謝物的豐度明顯增加,滋味影響比較大的是氨基酸類物質和類黃酮類的物質。總的來說還是滋味的豐富度增加,鮮爽度增加。
▲黃葉肉桂與肉桂差異代謝熱圖(引自福建農林大學葉乃興教授團隊研究論文)
當然這些都是理論上的可能,從儀器可探測的物質落實到嘴巴能辨别的品質,靠的就是制茶師傅的工藝了。
說到工藝,劉仕章的工藝在武夷山的中生代茶人中是毋庸置疑的紮實。
我常說做茶就和外科醫生一樣,需要知識、經驗和體力都共同達到一個微妙的平衡點才是他的巅峰期,劉仕章顯然正處于他職業生涯的巅峰階段。關鍵是武夷山茶人做好水仙肉桂不少,但是會專研于品種的并不多,劉仕章絕對算一個。
去年做白雞冠集萃的時候,劉仕章做的白雞冠就受到同學們的一緻好評,說起來黃葉肉桂在“顔值”這件事情上堪比白雞冠,劉仕章告訴我們,“黃葉肉桂在制作上基本上基本趨同于傳統的标準肉桂,但是目前黃葉肉桂的數量并不多,不能上機器隻能純手工制作,這樣的品質數據還不能代表黃葉肉桂的标準特征。”
于是,為了讓我們能夠更直觀的感受黃葉肉桂和标準肉桂之間的差異,劉仕章很貼心的給了我們同個山場的特級手工标準肉桂作為參照對比。
▲标準肉桂和黃葉肉桂對比沖泡
劉仕章說,可能是由于黃化品種普遍氨基酸含量偏高,所以那種鮮爽度的底子比普通肉桂高很多,但是又不像白雞冠容易做出鮮爽度壓倒一切的“雞湯”感。
劉仕章在對待高級茶的整體工藝上,都是以輕火保留茶的本味為主,所以即使在他的标準版的肉桂中,也是以追求茶湯本身的厚度和滋味的豐富度為主的做法。
▲左為标準肉桂茶湯,右為黃葉肉桂茶湯
在黃葉肉桂中,你會發現首先它有作為當家品種的風範,茶湯的厚度和耐久度都是一直的穩妥。
其次,你有的我有,你沒有的我還有,前幾水活潑的花香帶着黃葉肉桂特有的鮮爽,那你仿佛在喝一泡頂級肉桂的毛茶,但是那種細膩的水感有提醒你這是一泡已經精制到位的成品。
▲左為标準肉桂,右為黃葉肉桂
整體表現是被不斷疊加的複合香型,從前兩水馥郁淡雅栀子花香,到溫軟細膩的奶油香、再到接下來每一水都能在高雅花香、微微皂感、木質甜感之間巡回,兼具了白雞冠的繁花似錦和肉桂的淺嘗辄止的肉桂感。
膚淺來看似乎是拼配技術抛出的“明牌”,但這種好似煙花斑斓綻放才有的細膩,無疑又把我們帶回了大紅袍所倡導的那種和諧素雅之美。
非要說兩種肉桂在滋味上的不同,倒不如說是氣質上。
傳統标準的肉桂強調的是霸氣,這種霸氣支撐了這些年來社交場合的談資和熱鬧,如今的黃葉肉桂反倒回歸了傳統名叢“文人氣”的儒雅,如今黃葉肉桂還沒有大面積成熟的推廣,但是這種文化氣質的趨勢和氛圍,誰又能說得準呢?
❝片口(公道)日本玻璃作者-荒川尚也
其實相比這些茶的滋味,在如今這個時代背景下能在見證一個新品種的誕生更讓人激動,武夷山作為烏龍茶和紅茶的發源地,說起來是茶樹品種王國,但是真正通過國家認證的也隻有肉桂和大紅袍兩個省級品種。
黃葉肉桂作為肉桂的變異品種,具有肉桂的優良品種,有具有特立獨行的識别性。不僅僅是我,就連正牌的專業老師都對他的前景十分看好。
當然品牌的培育和認定的工作十分漫長,試想如果十年後黃葉肉桂真的能夠跻身國家級品種的行列,你可以和一起喝茶的小白們說,這個品種,我十年前就喝過了,哈哈,那得瑟勁你細品。
雖是慣例,但還是要特别感謝劉仕章割愛。
黃葉肉桂其實還處于實驗階段,原本隻是他分享給我個人私下嘗鮮的,得知如果我隻是純得瑟的話會被岩茶教室同學們嫌棄,于是才有了今天的黃葉肉桂,同步的是他手工制作的特級肉桂,說起來這絕對是2021年度最贊的一份實驗分享中的品種教材。
▲左為黃葉肉桂,右為标準肉桂
關于這期“教材”,搶不到的我也是一點辦法也沒有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