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公衆号:zhidxcom)
作者 | 雲鵬
編輯 | 心緣
什麼是智能家居?科技圈當下最火爆的賽道之一。什麼是“Matter”?可能如果你不是從業者,可能會對它非常陌生。
但毫不誇張地說,Matter可能會成為2022年以及後續五到十年内攪動智能家居市場的一個關鍵變量。
不論你是否看好它,Matter已經得到了蘋果、谷歌、亞馬遜等智能家居巨頭的一緻支持,國内也有小米、華為、塗鴉智能等廠商加入其中。
部分Matter的推進者
簡單來說,Matter是智能家居領域一項正在醞釀的行業标準,而Matter的終極目标是實現全球智能家居行業标準的“大一統”。當然,實現這個目标還有比較多的挑戰要克服。
2021年蘋果WWDC大會上,蘋果在智能家居方面的産品和服務升級頗有“擠牙膏”的意思,但蘋果的一句話卻引起了我的注意:蘋果後續将把Matter整合到蘋果的智能家居生态中,支持Matter生态産品。
巨頭們紛紛看好的Matter到底能不能解決智能家居市場生态繁多、标準混亂的問題,智能家居市場混戰背後的底層博弈是如何?未來Matter隻是一場“面子工程”,還是能改變智能家居市場格局的關鍵?
通過與智能家居賽道玩家、Matter标準推進者企業中的多位業内人士深入交流,我們将嘗試找到答案。
智能家居市場經過将近20年發展,如今從市值逼近三萬億美元的蘋果,到數以萬計的初創公司,幾乎都能在這條賽道中覓得身影。
從智能音箱、智能電視到智能燈泡、智能門鎖、智能窗簾,似乎智能家居已經不再是憧憬,而是早已照進現實。那麼,今天為什麼總能聽到關于智能家居生态混亂、标準不統一的吐槽呢?
當你想用谷歌智能音箱控制亞馬遜的智能門鈴,看看門口快遞員送的是什麼,卻發現相互之間無法操控。當你手持華為手機,想操控小米智能門鎖或者小米智能攝像頭時,發現還要下載不同生态的App來進行互聯。
智能設備之間能夠實現連接嗎,可以,能夠很好的進行協同嗎,還不太行。
部分Matter設備
Matter的出現,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用最簡單的話來說,Matter要讓設備之間實現高效互聯。Matter标準本身是基于互聯網世界中最常見的IP協議,是智能家居領域的一個新的行業标準。
實際上,Matter要解決的是設備之間能否相互“理解”的問題,要相互理解,就需要語言互通。Matter,可能更像是未來智能設備之間的一種新的溝通語言規範。
現在我們家中的智能設備大多數都能連上家裡的WiFi,可以通過手機上的各類App進行控制,但這些智能設備之間由于缺乏“共同語言”,溝通存在障礙,因此難以實現設備之間的協同交互。
Matter作為一種“通用語言”,必須讓各類設備都能“聽得懂”,這指的就是兼容性問題。
根據Matter官方公布的标準前瞻能夠看到,未來在接入Matter體系後,不論是亞馬遜Alexa、谷歌的Google Home還是蘋果的Home Kit生态下的設備,都可以實現互通。
并且Matter還有一個目前其他行業标準都不具備的特性,就是跨系統的多元操作。當你購置了一套Matter體系下的智能家居産品後,不論是你iOS用戶還是Android用戶,都可以無縫操作,并不會存在生态壁壘。
這對于當下智能家居生态體驗的改善是颠覆性的。
在認識Matter的過程中,有一個組織始終是繞不過去的,就是CSA聯盟,CSA聯盟全稱是Connectivity Standards Alliance,CSA連接标準聯盟。CSA聯盟也是Matter的主要發起人之一。
CSA聯盟官網
CSA聯盟就是原來的Zigbee聯盟,而Zigbee标準則是智能家居行業中“鼻祖級”的存在。可以說,Matter與Zigbee其實是“同門師兄”。
2002年成立的Zigbee聯盟,一直聚焦于IoT領域,據CSA聯盟中國區代表商瑞雲介紹,其實早在2017、2018年間,聯盟組織的業内企業峰會就常常在讨論中提到智能家居标準的統一問題,需求一年比一年凸顯。
兩年前的2019年12月,為了解決智能家居市場标準混亂的問題,Zigbee聯盟聯合亞馬遜、谷歌、蘋果等海外智能家居巨頭成立了一個名為“Connected Home Over IP”的工作組。
其目的就跟它的名字一樣,建立基于IP協議的家庭互聯标準,這個小組也被簡稱為“Project CHIP”。
Project CHIP
經過兩年醞釀之後,2021年5月,CSA聯盟正式發布了Matter這一标準品牌,這也是Matter第一次出現在公衆的視野中。
就在同一天,Zigbee聯盟将名稱正式改為Connectivity Standards Alliance,也就是前文提到的CSA連接标準聯盟,并開始重點推進Matter的落地。
去年8月,CSA聯盟将Matter标準的發布時間推遲到了今年,但具體時間仍然沒有敲定。
Laura告訴智東西,其實在這背後,Matter标準開發涵蓋了除技術規範以外的許多内容,增加了面向開發者的開源SDK,讓開發者更便捷地開發支持Matter的産品和服務,同時也打磨了一套Matter測試工具和認證體系。他們希望最終行業看到的是一套完整可操作的具體标準。
去年年底,新的消息終于出來,Matter标準将于今年年中最終确定,而首批Matter認證的産品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就投入市場。
對于Matter的到來,海外巨頭紛紛持期待狀,谷歌去年就宣布,未來谷歌智能語音助手Google Assistant可以控制任何Matter認證的設備,蘋果也曾在去年的WWDC上宣布:iOS 15将支持Matter标準,用戶可以通過Home App來管理Matter設備。
Google Assistant
就在今年的CES上,亞馬遜也發布了新的開發工具,據稱可以讓Alexa智能家居合作夥伴更容易開發兼容Matter标準的産品。三星在智能家居方面也建立了SmartThings平台,該平台未來也同樣會支持Matter認證設備。
對于廠商們而言,Matter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簡化制造商的開發流程,不論從硬件還是軟件層面來說都是如此。而從消費者角度來講,衆多智能家居設備可以實現更好的兼容、使用的便捷性也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看起來,Matter着實是一次行業内的“雙赢”。
推出一個統一的行業标準,對于廠商和消費者的利好都是顯而易見的,但是智能家居行業發展将近二十年,為何遲遲沒有一個标準能夠“一統天下”?這個問題,可能要遠比它表面看上去的要複雜的多。
1、行業角色定位邊界模糊,廠商跨界頻繁
雖然亞馬遜、谷歌、蘋果在全球範圍内是毋庸置疑的智能家居巨頭,但從國内市場的角度來看,大家接觸這些公司智能家居産品的機會并不多,而對小米、華為、海爾、美的、歐瑞博以及塗鴉智能這些名字顯然更為熟悉。
國内智能家居市場目前的确仍然處于發展早期,行業的上中下遊其實并沒有非常明确的界限,甚至很多企業都是“身兼數職”,從硬件産品到操作系統,再到智能家居平台以及各類軟件算法,幾乎是“一攬子”全包。
一方面是行業分工并未十分成熟,另一方面,各類新老玩家交織在一起也讓市場參與者種類變得比較複雜。
就目前來看,智能家居的核心設備依然是智能手機,雖然各類“帶屏”設備似乎都有成為家庭控制中心的潛力,但不可否認的是,與人相伴最為緊密的依然是手機。因此智能手機廠商也成為了當下智能家居市場最主要的一群參與者。
發力較早的小米,其米家生态體系已經比較成熟,而且在消費者的認知中也建立了比較深的印象,不少人提到智能家居,首先就會聯想到小米。
小米官網
早在2019年年初,小米創始人兼CEO雷軍就将“手機 x AIoT”定為了小米的核心戰略,而小米的技術布局、産品規劃甚至是公司架構都在圍繞這個核心戰略進行布局。
在智能家居領域,華為是小米非常主要的競争對手之一,在芯片供應受到限制,手機業務遇冷後,IoT已經成為華為最主要的賽道之一,其專門為IoT市場打造的鴻蒙系統(HarmonyOS)已經經過幾次大版本叠代,已經在一些家電廠商的産品中落地。
支持華為HarmonyOS的一些家電産品
華為王成錄曾表達過類似觀點,稱IoT市場未來可能是手機市場規模的十倍以上,其潛力是巨大的,而鴻蒙則可以成為這個市場未來的“基座”技術。
在小米、華為之外,我也發現OPPO、vivo、榮耀等手機廠商都在IoT市場中進行着積極布局,毫無疑問,智能手機廠商們都會是智能家居市場的重要玩家群體。
除了手機廠商,如美的、海爾、TCL這樣的傳統家電廠商都在近些年來積極進行轉型,從傳統大家電品類向各類中小型智能硬件産品布局,并且也開始在軟件技術領域重點發力,補齊軟件算法層面的短闆。
美的IoT生态合作夥伴
在這些以硬件為主的手機廠商、家電廠商之外,還有如歐瑞博、南京物聯這樣的自有品牌智能家居硬件廠商,他們對于全屋智能家居軟件系統的開發也有涉及,當然,在出貨體量上與手機和家電廠商還有一定差距。
去年剛剛赴美上市的“IoT開發平台服務商”塗鴉智能也是國内市場中比較獨特的一類玩家,他們一方面通過成熟的開放技術平台,幫硬件廠商更高效地開發智能家居産品;另一方面,可以讓廠商的智能家居設備更好地與其他智能家居生态産品進行協同。
部分塗鴉智能賦能産品涉及的品類
能夠看到,在智能家居市場,尤其是國内智能家居賽道中,各類玩家交織在一起,在業務範圍上雖然有一定區分,但硬件廠商發力軟件、平台,平台廠商下場做硬件的情況并不少見,這些都給行業标準的統一增加了難度。
不同供應商、不同生态之間的多個智能硬件産品想要在一起協同工作,目前還有較大難度。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我們看到智能手機、傳統家電行業中的不少玩家都在嘗試從硬件到軟件到平台“一手抓”,但這種模式更多是一種對品牌内部的“生态閉環”的強化,消費者和廠商可能仍然會被某一個生态所“綁定”。
相反,塗鴉智能這類玩家做的是一種中立、開放的IoT開發平台,其實與Matter做的事,從本質上來講,都是讓消費者不再面對混亂的生态,享受更好的協同體驗,并且是開放、第三方的。
以小米和塗鴉為代表的兩類玩家後續會怎樣參與和影響Matter标準的制定以及落地,都有待後續觀察。
通過塗鴉平台開發的産品可兼容蘋果、亞馬遜、谷歌、三星智能家居生态的設備
2、技術挑戰或為利益博弈“讓路”
有IoT賽道玩家告訴智東西,過去開發智能家居應用,隻需要開發一套API數據接口、界面和安全協議,而今天他們不得不同時做3套、4套甚至5套,因此不同的用戶可能選擇不同的品牌體系的硬件産品。
也有從業者告訴智東西,行業統一标準,其實技術層面的難度并沒有想象中那麼大,隻要不同平台廠商之間能夠相互授權,技術層面是很容易實現的。他說,以公用的外網為基礎,分層處理,通過中間網關兼容不同協議下的産品,就可實現互通。
然而,這樣的想法是好的,具體實現起來,卻要解決各平台、各廠商之間的利益博弈問題。利益問題,永遠是商業邏輯要走通面對的核心挑戰之一。
前文也提到,硬件廠商做軟硬件一體化,就是在不斷強化自己的生态閉環,這樣用戶也可以更牢固地被自己鎖定,這樣在市場規模不大的前提下,對于廠商自己來說,自然是利益最大化的一種方式。
另外,相互授權就意味着開放,開放就意味着對手也可以更加了解自己,自己前期積累的優勢,就有可能被對手甚至是新入局的賽道黑馬追上,這些都讓市場中的既有玩家在标準制定方面有些“保守”。
3、是否需要一個标準,行業成熟度及規模也十分關鍵
智東西與塗鴉智能聯合創始人兼COO楊懿進行了深入溝通,在他看來,國内智能家居市場目前仍然處于發展初期,隻有行業發展達到一定規模,标準的制定才能産生足夠的效益。
當有足夠多的玩家參與進來,統一标準帶來的正向效益才會大于廠商們為此所付出的成本,這也才能真正激勵更多玩家參與進來,從而讓行業标準的制定落在實處。
不過楊懿補充道,目前國内智能家居市場發展十分迅速,市場參與企業數量在快速增長,塗鴉智能非常看好這條賽道,這也是什麼塗鴉在剛剛落幕的CES上宣布,在既有的多種通訊協議之外,他們将進一步提供Matter協議開發選項。
IDC預計,2021年中國智能家居設備市場出貨量約為2.3億台,而這一數字将在2025年達到5.4億台,年複合增長率達到了21.4%,其市場潛力不容小觑。
當然,就國内智能家居市場來看,放眼望去,仍然沒有任何行業統一的标準。
2018年,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推進智能家電跨品牌互聯互通工作,提出了雲端互聯的輕量級技術方案。
一年之後,美的集團、中國房地産業協會、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清華幸福科技實驗室、國家開發銀行旗下國開農業等企業和機構聯合成立了“智能家居聯合實驗室”。
該實驗室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在國内智能家居市場中創建統一的協議、制定行業标準并進行服務創新、産品開發。不過兩年過去了,這一實驗室仍然沒有公布什麼實質性的進展。
國内推出類似Matter的行業标準,并非不可能,也不是技術上存在難以克服的挑戰,國内智能家居市場在快速成熟的路上,标準的統一必然會是後續發展的大趨勢之一。
雖然智能家居行業标準的制定,要面對太多困難需要克服,但是Matter還是讓我們看到了比較大的希望。
就目前來看,Matter标準下所涉及的廠商幾乎涵蓋了國内外智能家居賽道的全部主流玩家,按CSA聯盟的成員級别,可将其分為推進者(Promoters)、參與者(Participations)和采納者(Adopters)三大類。
根據Matter官網公開的信息來看,目前推進者共有24家,從蘋果、谷歌、亞馬遜、三星這樣的軟硬件能力均衡的海外科技巨頭,到宜家、施耐德這樣海外家電家具巨頭,再到英飛淩、恩智浦、德州儀器、意法半導體這樣的上遊芯片領域廠商。
國内這邊,華為、OPPO、塗鴉智能、南京物聯等相關賽道企業也出現在推進者之列,據了解,深圳芯科科技也是參與度較高的一家芯片技術廠商。
Matter的主要推進者
能夠看到,從終端硬件巨頭到家電廠商,再到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的供應商,都在Matter标準的推進者名單中。
Matter标準的參與者數量達到了220家之多,相比2021年5月正式規範誕生之初的170家,又增加了50多家。
Matter的部分參與者
參與者中,有我們熟悉的手機廠商小米、vivo、榮耀,有傳統家電廠商海爾、美的、TCL、松下、東芝、LG、西門子,還有芯片設計廠商高通、聯發科以及芯片IP廠商Arm。
可以說,Matter協議幾乎涉及到了科技領域各個方向上的頭部玩家,我們熟悉的科技巨頭們均在名單中有所體現。這也是Matter标準相比其他标準具備更高潛力的依據之一。
當然,怎麼說是一回事,廠商們具體會怎麼做,是否會用實際行動支持Matter标準的落地,還有待檢驗。
在技術方面,Matter标準要跨越不同的生态系統、跨越不同的無線标準、跨越不同的應用,實現智能家居産品的互聯互通,這背後的研發難度也是巨大的。
Matter要面對的現實情況是,各大智能家居巨頭都已經有一套自己的玩法,Matter不是“從0起步”去建立一套玩法,而是大家坐在一起,求同存異,讨論出一個适用于所有人、能夠兼顧大部分人切身利益,且真正可落地執行的行業标準。
CSA聯盟亞洲區解決方案架構師楊莉告訴智東西,在技術層面,他們需要做很多架構層面的打通,以實現更好的兼容性,這都需要專業的機構與企業參與。
此外,在萬物互聯的時代,安全性也是重中之重,蘋果、微軟、三星、華為、小米等科技公司每每在發布産品時都會重點強調其背後的安全保護機制,從硬件到軟件無一例外。Matter涉及的生态複雜,其安全性方面遇到的挑戰也會更大。
另一方面,智能家居市場由于仍然處于成長期,因此其技術和産品的叠代速度也十分迅速,一個行業标準能否适應技術的叠代,保持自己的先進性,也是Matter的各方參與制定者需要詳細考慮的問題。
最後,還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就是如何實現對于現有設備的支持。試想,如果你家中90%的智能硬件産品都無法兼容一個标準,而想要兼容其他生态設備,需要将這90%的産品全部替換,其人力成本、時間成本以及資金成本都是極不合理的,标準落地的門檻也會變得很高,難免“勸退”很多想嘗試的用戶。
目前根據CSA聯盟的規劃,Matter标準可以通過軟件升級來實現老硬件産品對新标準的支持,或者通過網橋類的設備實現對已部署的基于其他标準的智能産品的兼容。
誠然,這是很容易想到的一種辦法,但廠商們是否有意願去真正推動計劃的執行,為老設備更新系統,是否會影響老設備的使用,是否會遇到老設備硬件算力的瓶頸,這一系列問題,都讓Matter标準的最終落地,依舊充滿挑戰。
Matter智能家居新标準的一步步前進,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行業不斷成熟的過程,智能家居行業生态混亂、标準難以統一的桎梏,正在科技産業衆多參與者的合力下,逐漸出現要被破解的迹象。
Matter标準的落地牽涉衆多科技巨頭,且标準的框架和規範已經基本形成,标準正式落地時間已經确定,Matter真正表現如何,答案也即将揭曉。
當然,Matter的落地還面臨諸多不确定性,發布延期一年就足以說明背後阻力之大。況且整個行業形成标準,牽涉到跨公司、跨國家和地域的協同,背後利益分配以及最後的落地執行,都充滿不确定性。
Matter是否能夠一統智能家居市場,還要畫個問号,但我們能夠确定的是,智能家居市場的發展仍在高歌猛進,而一旦Matter落地,它很可能會在全球智能家居市場中引起新一輪的洗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