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是一本書,一本重要的先秦道家典籍,對此書的評價是,此書中蘊含大智慧。列子,是一個人,出生在老子、孔子之後,莊子之前。因此,《列子》一書中有關于孔子的記載;而《莊子》一書中,有關于列子的記載。列子,雖然是我國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思想家,但其提出的許多哲學思想仍然值得現代人深思。
列子:一個能禦風飛翔的有趣的人
在《莊子》一書的逍遙遊篇中記載,列子其人是能夠禦風而飛的。誠然,在現代人看來,這隻是個神話傳說,列子也不過是個傳說中會飛的神仙。但列子無疑是文字曆史記載中極少能“飛”的人之一,承載了古人的浪漫與溫情。
我是在讀《莊子》一書後,才知道有列子這麼有趣的一個人,才知道有《列子》這麼有趣的一本書。《列子》中有許多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有我們熟知的,不熟的,也有我們自以為知道卻實際上隻讀過一半的。
比如,愚公移山、誇父逐日、兩小兒辯日、餘音繞梁、高山流水、杞人憂天等等。
列子這個人非常有趣,在老師壺子的教導下,通過幫老婆喂豬做飯而悟道,常年居住在鄭國,四十多年卻無人賞識,就和普通老百姓一樣。
有一年,鄭國發生饑荒,列子要去衛國。由此,學生們向列子請教時,列子才開始講述他所理解的哲學思想:有生不生,有化不化。
列子哲學:有生不生,有化不化
這是列子理解的事物存在發展變化規律。
我認為,列子的這段生生化化的哲學思想可以用如下現代的語言來解釋:事物有生死變化,卻無法感知生死變化。雖然無法用肉眼看到事物的生死變化,其實事物一直在生死變化。
無論有形的事物、無形的事物都是這樣,比如生命、陰陽、四時均是如此。
在人生中,從出生開始或者說受胎開始,每一天、每一個時刻、每一個瞬間,都在生生不息的發展變化,這種發展變化就構成了生命本身。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在向死而生,但受限于生命本身,卻無法感知這種變化,很多人直到生命盡頭,才感悟到這一點。
與上述觀點類似,老子在《道德經》的首句将其歸為“道可道,非常道”,“非常”說明了事物的發展變化之理;而孔子的儒家學派将事物的這種發展變化歸結為一個字“易”,意思為變易,宇宙萬物沒有東西不在變動中;佛家理論中則将此稱之“無常”。
而這種變化本身,則是一種常态。《列子》講述的是這個道理,《道德經》如此,《莊子》亦然。《易經》将這個道理講述的更加淺顯易懂。佛家則将“無常”歸為三法印之一。佛法中的三法印分别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如果說生生不息的這種變化,是《列子》一書的精粹和本質,那麼其中的寓言故事就是對這種生生不息變化的詳盡解讀。下面就從大家耳熟能詳的“兩小兒辯日”開始分析。
小兒科的“兩小兒辯日”,不簡單
“兩小兒辯日”是現在收錄在小學課本裡的一個小故事,講述的是孔子東遊時發生的一件事。如果不是仔細确認這個故事的來源,很多人會以為這個故事來自《論語》。其實,這個故事來自《列子》。
孔子看見兩個小孩在争辯太陽距離遠近的問題。
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初升離得近,而中午時離得遠。”
原因在于,“太陽剛初升時像車蓋那麼大,到了中午,就像小盤子那麼大了,這不正是離人遠的看來小,而離人近的看起來大嗎?”
另一個小孩則認為:“太陽剛升起時離得遠,而中午時離得近。”
原因則是:“太陽升起時又寒又冷,到中午像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正是離人近時熱而離人遠時涼嗎?”
最終孔子不能決。兩小兒笑:還以為你知識豐富呢!
“兩小兒辯日”這個故事,簡單嗎?非常不簡單。小兒的問題,淳樸自然、日常,卻并不簡單。太陽,每天東升西落,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情了,但其中卻有大問題。
小孩子因為好奇心,渴望了解這個未知的世界,讨論這個問題,正常得不能再正常了。以小兒的問題對聖人孔子,這故事真是非常高明。
“兩小兒辯日”的深層内涵
現在查大量資料,有人仍然認為中午太陽近,還有人認為這個故事是列子在笑孔子。
我先說下結論,孔子不能決是對的。因為,無論是中午熱早上冷,還是太陽早上大中午小,這些事兒,和太陽距離地面的遠近根本沒關系。
具體分析如下:
“兩小兒辯日”,按照現代科學解讀:早上,太陽穿越的大氣層厚度大,中午,太陽穿越的大氣層厚度小。而早上太陽距離地球近還是中午距離地球近?因為地球和太陽的相對位置無時無刻都在變動,距離的遠近還真說不準。
書中更多有趣的哲學思辨
如果說“兩小兒辯日”是對天文學的哲學思辨,那麼“杞人憂天”寓言故事也是如此,并非一個笑話那麼簡單。有興趣的可以讀一下杞人憂天的全文,杞人憂天共有三個層次的哲學思辨,因為考慮到小學生的理解接受程度,目前課本中收錄的隻是第一個層次。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杞人憂天”這一成語時,使用的一般也是第一個層次。
愚公移山這則寓言也同樣出自《列子》,其中的思辨思想主要體現在愚公與智叟兩人之間,愚公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其子子孫孫無窮匮也,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在心。
子貢倦學的故事,可能讀過的人比較少。其中的思辨思想也是有趣又深刻。子貢有陣子不想學習,于是向孔子告假想休息一段時間。孔子回複說,人生沒得休息,除非進了墳墓,就可以休息了。子貢于是感歎死亡太偉大了!這段對話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孔子作為老師,回複得妙,子貢作為學生體悟得妙。
孔子評價說:“賜!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樂,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憊,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惡,未知死之息也。”
從孔子與子貢的這段生死之辯上看,無疑孔子和子貢在生死的問題的上達成了一緻,看透了生死。
子貢倦學的故事,講述的是人生的兩端生與死。而對于生與死之間的過程,周文王的老師鬻熊講述的更加明白,在鬻子看來,人從出生到衰老,沒有一天不在變化,但是這種變化人們卻無法察覺,直到衰老才明白。
綜述由上述分析來看,《列子》一書講述道理的方法是非常高明的,采用的是寓言故事的方法,人們喜聞樂見又能深入理解。與我國廣為流傳的《道德經》、《易經》等經典圖書一樣蘊含着人生的大智慧和豐富的哲學思想,有趣且值得深入學習與借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